第四百七十四章 队列不稳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第一贡生第四百七十四章 队列不稳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乾清宫内,中午过后,李荣来通禀了有关朱厚照出宫后的行程。\n\n“见见民间的学子,那些都是秉宽为了栽培有用的人才,特地挑选的,名义上是给他自己用,为的是兴矿业、锻造、王恭厂之事,但也是为造船和将来能有派的上用场的人才,儒官可以治国,但不能治事啊。”\n\n朱佑樘在李荣面前直言不讳。\n\n似乎他对于文官治事能力的薄弱是深有感触的。\n\n李荣笑道:“东厂查过,都是一些没有背景的孩子,很多都是匠人子弟,只怕将来难以成大事。”\n\n“不用他们成大事,只要能做到学以致用就好,再由他们栽培出新的弟子来,朕觉得秉宽如此做很有必要,也不能什么事总指望秉宽一人。如果秉宽能将他所学的,教给更多贤能,让大明在这些方面到处都是人才,有何不可呢?”\n\n朱佑樘作为君王,自然知道培养人才的重要性。\n\n李荣本来并不赞成去培养什么“特殊人才”,但既然现在皇帝对此都充满期待,而且张周做事一向都是跟皇帝申请和知会的,基本没有自作主张的时候,这就会让他觉得,自己还是站在皇帝这边比较稳妥。\n\n“陛下所言极是,大明中兴有望。”李荣赶紧吹捧。\n\n朱佑樘道:“东厂最近可有查到朝中人,对于西北的战事有何言论?”\n\n皇帝很注意特务机构的运转。\n\n李荣小心翼翼道:“朝野上下,对于此战议论虽多,但似……都不在正点上。”\n\n“何为正点?”\n\n朱佑樘都没听明白,你李荣还挺有“主见”啊?\n\n你都能自行判断什么叫“正点”了?\n\n李荣道:“从陛下在朝堂提出要引兵进河套,就有人提出河套之地不足取,一无要隘把守,再是地广人疏且常为鞑靼人所扰,关隘修筑必定要劳民伤财,若是不修关隘,则在养兵、养民上靡费甚多。”\n\n“哼哼。”朱佑樘脸色不善,似乎对此很不屑。\n\n李荣分析道:“若是从延绥等处调拨钱粮往河套之地,每年将会增加数十万两的开支,只怕西北钱粮调度会更加窘迫。”\n\n“算他们说对了吧,但如果只因为要增加靡费,就将大好的河山置之不理,那朕还有何颜面见大明的列祖列宗?”\n\n朱佑樘在说这话时,有几分豪气干云。\n\n朕就算当不了开疆拓土的君王,至少也不能把祖宗的土地给丢了。\n\n李荣道:“继而就有人说,既然想拿回河套之地,就该以蔡国公、新建伯等人领兵,或是事半功倍,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行军拖沓而不见成果。要做就要做到最有成效之事。”\n\n“呵呵。”朱佑樘不怒反笑道,“他们倒还不愚钝,知道秉宽的作用。”\n\n李荣陪笑道:“他们自然是不能明白陛下深意的,不过也有人在说,最近几年大明在军务之事上过于重视,反而对于大明的教化等事有些疏忽了,且大明过去几年天灾不断,若是能把用在西北的心思用在百姓身上……”\n\n朱佑樘抬手打断了李荣的话,他似乎已经听不下去。\n\n他好像也明白了为何李荣会说,朝中人的意见不在“正点”上。\n\n朱佑樘起身迈步,似已要往内殿走,朝务的事情他会交给司礼监几人,也到了他懈怠或者叫休息的时候。\n\n朱佑樘道:“保土也就是为了安民,谁说西北用兵,不是为了百姓?只有百姓不遭遇战祸,大明才能蒸蒸日上……如果如他们所言,既要专心于一样,还要专心于另一样,那就不会有任何进展。”\n\n“陛下,可是要将臣子的意见,做整理后上报?”李荣比萧敬有心思,他提督东厂,下面的人有什么意见,他能直接给整理成册。\n\n朱佑樘斜眼看了李荣一眼道:“这就不必了,朕想知道他们说什么,但也不想一个个去细究,只要他们不给大明和朕找麻烦,朕宁可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但其实……他们中谁有什么意见,朕多少也是知晓的。”\n\n“陛下,还有蔡国公……”李荣提醒了一下。\n\n东厂对于张周的监视也是存在的。\n\n朱佑樘横他一眼道:“你觉得朕不信秉宽吗?”\n\n李荣道:“平时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就在蔡国公身边转悠,很多事东厂是不想知道,也会有一堆传过来。”\n\n“哈哈哈。”朱佑樘笑道,“正因为秉宽为人坦荡,他能有什么秘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背后搞什么大名堂呢,只有朕知道,秉宽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上得了台面!”\n\n“是。”\n\n李荣汗颜。\n\n本还想暗地里多监视张周,帮皇帝监督权臣,但现在看起来,那些司礼监的同僚被皇帝冷落,可真不是没有道理的。\n\n人老成精的他,自然知道该怎么站队。\n\n或者说,以他这老态龙钟的年岁,实在没什么可选的站队方向。\n\n……\n\n……\n\n内阁值房。\n\n刘健望着眼前西北各处的战报,人整个陷入到沉思之后,此时谢迁因为要值夜所以白天并不在,李东阳走过来递了一份奏疏道:“保国公出关之后上的第一道奏,漫天黄沙,不是什么好兆头。”\n\n刘健瞅了李东阳一眼道:“你怎么也信起这些东西来了?”\n\n李东阳坐在一旁道:“特地问过宫里的人,这几天陛下并没有召见过谁,上听处也未处置西北的任何军情急务,陛下似乎对此战并未抱有太大的期许,让人看不懂啊。”\n\n二人一时沉默。\n\n皇帝费尽心机,调了四五万兵马出征河套,居然对此好像不太关心,甚至连过问都很少。\n\n这就让人费解了。\n\n“大同还是没有新的动向?”刘健问道。\n\n李东阳摇摇头道:“莫说是行军的动向,这几天大同连上奏都没了,不过倒是从一些渠道得知,伯安最近照常列席例会,未有出兵的迹象。至于各处夜不收得来的消息,鞑靼兵马到现在仍旧无半点消息。”\n\n刘健道:“也就是说,整个西北,只有大明派出去的五路兵马是在明面上?”\n\n“嗯。”李东阳点头,“敌在暗,我在明,确会显得不利。但朝中上下对张秉宽所造出来的火器多有吹捧,一向是讲求不怕正面的迎战,现在更多人是在猜测,鞑靼人是否真的会出现与我朝兵马一战。也有人在论,正面战场没有伯安等人领兵,大明兵马胜算几何……都是说不清的事。”\n\n刘健叹道:“大明自开国以来,神机营便多有装备,军中将士总不会连基本的神机营战法都不懂吧?”\n\n李东阳道:“此风起于年后城外那场御驾亲临的演兵,据说是让很多将领改变了对战场的认知。”\n\n“这么邪乎?”刘健皱眉。\n\n李东阳再道:“我曾借伯安之父,给他去过一封信,但他并未有回复。听说秦世缨上奏乞老归田,大有推进伯安之意……现在西北的局势更多是取决于伯安的态度,您认为呢?”\n\n秦想要请辞,让王守仁顶上三边总制的位子。\n\n如此一来三边和宣大孰轻孰重的问题就解决了,也不会形成两家抗衡的局面,秦在这件事上明显是有大局观的。\n\n也都看出来,现在皇帝只重视大同周边军务,而懈怠了三边等处军务。\n\n“宾之,你认为陛下这步棋,到底意图为何?”\n\n刘健把最近苦思冥想的问题,问出口。\n\n李东阳道:“敲打旧勋,奠定张秉宽在军中的地位,助他在兵部尚书的位子上坐稳,再以伯安等人西北用兵,或是有经略草原之意,总归……是要改变朝中的格局。”\n\n刘健道:“他身边除了伯安,还有何人可堪大用?”\n\n这问题让李东阳一时回答不出。\n\n刘健再道:“他在朝中弄权,却将他人留在西北诸镇,甚至还有留在南方的,最近陛下已过问辽东陆完回朝之事,这朝野上下,零零总总那么多人,到底有多少人可以专心为他所用呢?”\n\n李东阳问道:“这是要……先拔除其羽翼?嘶……若是以他一人,的确难成大事,可毕竟……陛下始终站在他那边。”\n\n刘健用眼睛飘过去个眼神。\n\n大概的意思是说,你管陛下这旗帜作何?重点是,要让张秉宽用人时多有掣肘,最好每个人跟他离心离德。\n\n“那我的确是应该在朝中多走走,将那些潜在的人,尽可能收揽过来,朝中清流可贵啊。”李东阳明白刘健的意思,随即就要开始他自己的行动。\n\n……\n\n……\n\n刘健要让张周无人可用。\n\n但其实张周并不需要去用一些当时能力强的人,他要的……仅仅是跟他关系铁的。\n\n比如说……最近刚回京师的大舅子之一的林庭。\n\n林庭这次是奉调回京城进研武堂为教习的,官职升了一级,已经是礼部员外郎了。\n\n本来户部、工部和兵部的员外郎随便拿一个,在研武堂内当差也算名正言顺,奈何这三部并无空位给他,而他老爹如今是礼部尚书,于是乎林庭以在西北的功绩,短时间内晋升到了礼部员外郎。\n\n中进士后两年升员外郎,也算是很快的。\n\n“蔡国公,在下能力浅薄,只怕胸中难有真知灼见可以教授军中将领,还请您另请高明。”\n\n他进研武堂第一件事,就是找张周,做一番推搪。\n\n他觉得自己干不了这么伟大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毕竟现在于研武堂内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就行,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的。\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第一贡生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第一贡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第一贡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第一贡生》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