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桓熙班师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东晋:我的权臣父亲106 桓熙班师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在将铁弗匈奴一分为三后,最听不得别人称呼他为大单于的桓熙终于决定班师。

“大单于,此行一路保重!”

刘阏陋头不舍道。

他被安排在前套平原,统率当地的匈奴部落,自然是最先与桓熙道别的。

桓熙握着刘阏陋头的手,动容道:

“右贤王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桓某期待与大王重逢。”

刘阏陋头赶忙摇头道:

“未受册封,刘某岂敢自号名王。”

桓熙笑道:

“早晚的事情罢了,莫非右贤王信不过我桓熙?”

刘阏陋头欣喜道:

“岂敢,小王多谢大单于。”

桓熙无奈道:

“你呀!都说了多少遍,不要称呼我为大单于,你说我一个晋人,怎么能当匈奴人的大单于。”

一旁的刘务桓看不下去了,自己这兄弟实在太过谄媚,简直丢尽了匈奴人的脸。

刘务桓带着妻儿走了过来,插话道:

“大单于,小王的两个儿子仰慕大单于的威德,昨夜纠缠于我,想要拜大单于为义父,小王不敢自作主张,特来请示大单于。”

刘悉勿祈与刘卫辰兄弟二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自己何时与父亲提过这事。

实际上,刘务桓并不排斥如今臣服于桓熙的现状,他都已经依附代国十年,习惯了侍奉宗主国。

如今能给桓熙当狗,也要比听命于拓跋什翼犍更为体面。

至少铁弗匈奴遭受欺凌时,桓熙会出面主持公道,而拓跋什翼犍只会说着他的难处,希望刘务桓能够体谅。

桓熙此前从未想过要收义子,刘务桓突然提出此事,让桓熙有些猝不及防,正犹豫是否要拒绝的时候,左贤王妃拓跋氏开口劝道: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情真意切的想要认大单于为父,还请大单于莫要推辞。”

实际上,刘务桓的两个儿子都不是拓跋氏所生,但作为王妃、嫡母,这二人自然也是她的儿子。

桓熙稍作考虑,点头道:

“大王、王妃盛情难却,桓某答应就是。”

刘悉勿祈与刘卫辰闻言,无需父母的催促,赶忙下拜,尊称桓熙为义父。

桓熙自己其实也才二十岁,就收了两个义子。

尤其是刘悉勿祈,如今都已十四岁,只是比他小了六岁而已。

刘阏陋头见状,也连忙请求桓熙能收他的长子为义子。

桓熙既然答应了刘务桓,又怎会拒绝刘阏陋头,自然是一视同仁。

没曾想,此行还有额外的收获,得了三个义子。

在与刘阏陋头道别后,桓熙骑上马背,越想越觉得晦气。

此地名为五原,正是汉末猛将吕布的故乡。

自己居然在这里收义子,还一收就是三人,只希望他们能是自己的小凤仙,而非小奉先。

桓熙在临行前,已经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为所有能够使用汉话沟通的匈奴将士赏赐一只羊、一匹布。

刘阏陋头麾下的三千弓骑,三千步卒依依不舍的看着桓熙远去,也不知何时才能继续为大单于效力。

铁弗匈奴的军事力量,如今也被分成了三份,桓熙将会带走四千匈奴弓骑,四千匈奴步卒。

而刘务桓则会留下三千匈奴弓骑,三千匈奴步卒。

后续自然会有一些将士的家属被迁移,分别安置在三处平原上。

桓熙没打算留下匈奴步卒的编制,而是计划将他们尽数划为弓骑。

虽然说,不是所有的湖南、四川人都能吃辣,也不是所有的匈奴人都会骑马。

但这样的人终究只是少数。

匈奴步卒之所以被划归为步卒,只不过是缺少军马罢了,铁弗匈奴在刘务桓继位后,主打一个和平外交,轻视了武备。

桓熙如今是不缺马的,在狼山之战中,他击溃氐族精骑,留下邓遐打扫战场,得了不少的战马,而收复沃野县时,也缴获了部分用于代步的军马。

相信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麾下的四千匈奴步卒必能转化为匈奴弓骑。

桓熙驰援铁弗匈奴一战,可谓满载而归,不仅收复铁弗匈奴,得到了西套平原,更带回了超过两万头牛,对于关陇地区的农业来说,也将是巨大的提升。

而新增加的八千匈奴将士,也极大的提升了桓熙的军事力量。

这些匈奴弓骑,并非脱产战兵,无需发放军饷,不会带来太大的财政压力。

只要运用得当,在战场上是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

不像州郡兵,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量,即使带出来,也只能作为战场气氛组。

屯田屯不出来精兵,而游牧不同于农耕,牧民骑马放牧,用箭矢驱赶野兽,这本就是在锻炼他们的骑射能力。

在桓熙的设想里,匈奴弓骑将会继续专注于远程打击。

而不需要他们像晋军的两千弓骑一样,兼顾远程打击与近身肉搏的能力。

这些匈奴弓骑上马为兵,下马为民,平时还是以放牧为主,只是在战时响应号召,往银川聚集,听候调用。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桓熙又何尝不希望匈奴弓骑能具备不俗的近战能力。

可没有相应的训练量,实在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

况且关陇地区的财政也不足以支持桓熙再养八千脱产战兵。

西套平原上的匈奴人自然也是要缴纳赋税的。

与关陇百姓缴纳谷物、布匹不同,桓熙参照汉成帝时的制度,拟定牲畜税为百分之二,不分牛、马、羊,一律按数量折价,每千钱交税二十。

为了能让匈奴牧民有钱纳税,单于台每年都会在银川派出官吏,以合理的市价收购牲畜。

而户调同样是不能免的,只不过不是征收布绢,而是收取皮革。

游牧民族也有缴纳赋税的传统。

对于西套平原上的匈奴人而言,区别只是过去给刘务桓纳税,如今是在给桓熙奉献。

与刘务桓等人同行十余日,桓熙也即将离开后套平原。

眼看已经走到了后套草原的边界,桓熙站住脚,对刘务桓道: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王莫要再相送了。”

刘务桓很是惆怅:

“今日别过,不知何时才能聆听大单于的教诲。”

桓熙笑道:

“大王若是有兴致,往后亦可来长安小住,桓某必当扫榻相迎。”

刘务桓强笑着说道: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他虽然臣服于桓熙,可还是不愿意离开部落,去往长安。

一旁的左贤王妃拓跋氏出来打圆场,招呼两个儿子向他们的义父拜别。

刘悉勿祈与刘卫辰这对兄弟含泪与桓熙道别,旁人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们之间父子情深。

在与刘务桓部分开后,桓熙率众南下,同行的除了随他出征的晋军步骑,还有八千匈奴将士,以及部分被迁往西套平原的将士家眷。

来到西套草原时,银川城已经在修筑之中,如今已是夏季,春耕早就结束,正是农闲的时候。

此前,王猛得到桓熙的指示,便着手征发民夫,北上筑城。

桓熙看着正在如火如荼建造的银川城,询问权翼道:

“子良以为,何人能坐镇此地,为我管辖周边部落。”

桓熙不可能长期留在银川,毕竟长安才是他的老巢,只要委派心腹,主持单于台的运转。

实际上,权翼自己就是最好的人选,但桓熙可不会让他留下来。

倒不是信不过权翼,而是这么一个贴心的下属,甚至愿意放下身段为他寻访美女,桓熙又怎么舍得让他离开自己身边。

往后需要演戏的时候,权翼不在,自己总不能举起拳头,朝着王猛的脸上招呼吧。

权翼举荐道:

“主薄赵俱,忠厚纯良,有施政治民之能,主公若以赵俱治理西套,必能大治。”

桓熙微微颔首,他也觉得赵俱是个不错的人选。

回到西套草原,桓熙也得知了中原的一些消息,包括冉闵大败,以及张遇叛晋。

桓熙问起权翼对于张遇的看法。

权翼沉吟道:

“张遇能够抢占仓垣,致使谢尚不能北进,说明此人颇有眼光。

“下官与他不曾有过接触,但想来,也是厉害得紧,主公不可小觑。”

桓熙心道:

‘紧不紧,别人说了不算,要试过才知道。’

脑子里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张遇家的年轻继母韩氏。

他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妇人,才使苻健不顾一切,也要将她纳为昭仪。

桓熙当然知道邓羌将韩氏带回了长安,准备进献给自己。

王猛早就在与他的来往书信中通报了此事,韩氏也在王猛的安排下,住进了一间别院,只有婢女侍奉,严禁男子登门,就连王猛、邓羌,也不曾踏入别院一步。

桓熙摇摇头,将对韩氏的好奇从头脑中赶走。

等到回了长安,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好好结识那位年轻的继母,又何必急于一时。

桓熙的心思回到了张遇的身上。

他并不重视张遇,但张遇治下,洛阳、许昌等地五万户百姓,却让桓熙垂涎三尺。

如果能够打败张遇,将许、洛地区的百姓迁入关中,无疑会为关陇的复兴注入一针强心剂。

当然,时间不是现在。

一场长途跋涉的大战之后,麾下将士必须要休养一阵,也得给出时间,让军马多养些膘。

下一章在下午六点,第三章还是晚上十二点。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东晋:我的权臣父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