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做个权臣吧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第159章 做个权臣吧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李青心里准备着‘小棒受,大棒走’的台词,同时,身体绷紧,做着随时逃命的打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朱元璋的郁闷逐渐加重,许久,重重叹了一口气。 李青强忍住夺路而逃的冲动,试探道,“臣言语不当,还请皇上恕罪。” 老朱没搭理他,转头朝朱允炆意味深长的来了一句: “允炆啊,做皇帝心要狠,知道吗?” 李青一呆,有些摸不着头脑,朱允炆也有些茫然,少顷,郑重道: “孙儿记住了。” “嗯。”朱元璋脸上露出欣慰笑意,“今儿就到这儿吧,你去休息会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要太过劳累。” “孙儿遵旨。”朱允炆起身一礼,接着,又朝李青点头示意。 李青拱了拱手,算是还礼,见他走了,这才小心翼翼道,“皇上,你不会又要打我板子吧?” “瞧你那德性。”朱元璋翻了白眼,起身道,“陪咱走走吧。” “好嘞。” 李青放松下来,跟在老朱身后。 两人一前一后地走着,走了好一会儿,老朱突然止步,李青想着心事没注意,差点把他撞得摔个屁股墩。 “哎呦,皇上你没事儿吧?” “你这厮……没长眼啊!”朱元璋心情不太好,却又实在对李青发不起火来,沉吟半晌,道:“你以后跟李景隆、蓝玉,多走动走动; 若想有所作为,朝堂之上,得有几个分量足的盟友,不然他日施行新政,你将举步维艰。” “臣遵旨。”李青心中一动,讶然道,“皇上,您的意思是……同意臣提的这项国策了?” “咱可没说。”老朱嘴硬道,“你的理论有一定可取性,但并不全对。” 李青挠了挠头,“还请皇上指正。” “咱如此规定,是因为咱深感元末混乱无序,所以才将子民分成了不同的户籍,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每一个人有着自己专属的工作户籍; 李青啊,有些事你没经历过,你无法体会。” 老朱叹道:“元朝之所以灭亡,其根本所在,就是流民造成的,大多数人都在四处流窜,朝廷失去了管理,国家根本就运转不起来; 各行各业都没人干了,国力一落千丈,这才让起义军成气候,若不然,无论是咱,还是陈友谅、张士诚,都无法做大; 若把大明比作庞大的机器,那大明子民都是机器的一份子; 或是一个齿轮,或是一个铆钉……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分工,就不会出现太多的流民,而造成元末的乱世了。” 李青拱手道,“皇上言之有理。” 说实话,就老朱这出身,能做到这一步,已是极难得了。 老朱也是人,还是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靠着当乞丐、做和尚,要饭才能生存的人。 你不能用后世的先进理念,去要求一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连生存都是奢望的人。 但制度这个东西,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若知错不改,后果极其严重。 “皇上,臣……” “说吧,放心大胆的说。”朱元璋道,“咱恕你无罪。” “谢皇上。”李青拱了拱手,认真道,“大明建国还未满三十年,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短期之内,皇上的制度倒无多大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会慢慢降下来,这是规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各行业不可能一直蓬勃发展,什么行业都有景气和不景气的时候,一个行业不景气,而另一个行业行情大好,百姓却因为户籍制度不能从事; 多令人遗憾啊! 百姓生计艰难,国家财政减少,甚至严重些……百姓难以过活之下,还是会脱离户籍,选择做流民; 这和皇上所愿,背道而驰啊!”李青说的真心。 朱元璋深受触动,沉吟半晌,轻轻点头:“你是对的,但…咱已经没这个精力了。” “已经有那么多既得利益者了,这需要慢慢来,没有十几数十年的经营,哪是说变就变的。” 老朱遗憾道,“就拿最重要的农户、军户举例吧; 一旦全面放开限制,各行各业的人,又会优先选农户,毕竟绝大多数百姓的梦想,都是拥有耕地; 有了地,便不会饿肚子了; 地就那么多,干的人再多,也不会多产粮食; 而当参军打仗,却意味着死亡,没了限制谁还会当兵?” 朱元璋苦笑,“天子也是人,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古往今来,为何变法屡屡失败? 甚至很多变法,当朝帝王都深知带来的好处,却仍是紧急叫停,甚至杀了提出利国利民国策之人; 后世人只当是皇帝昏庸,实则不然,而是变法引起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皇权,这才是根本所在。” 顿了顿,“幸赖,它还年轻,弊端还未根深蒂固,还有机会。” “李青你记着,不要想到一项好的国策,就要立即施行出来,要先想好一旦施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屡见不鲜; 如果不能解决施行好国策后,出现的坏问题,那还不如不施行,其次……” 朱元璋目光柔和:“还要考虑考虑自己。” 不知怎地,李青竟有些感动,“臣记住了。” 两人站在花园前,静立无言,良久,朱元璋道:“李青,咱死后,你…做个权臣吧!” “啊?”李青吓了一跳,“皇上,臣可没那么想过啊!” “咱不是试探你,是叮嘱你。”朱元璋道,“不做权臣,你提出的国策根本施行不出来。” 李青见老朱说的真心,苦笑道:“皇上,自古以来,做权臣都没有好下场。” “你放心,咱会赐你免死铁券。” 李青无语:赐免死铁券好像死的更快,你老朱干的那些个事儿,你没点b数吗? 老朱似是看出他心中所想,笑道:“咱赏赐的免死铁券咱可以不认,但后世之君不敢不认,不然便是不忠不孝,便是背弃宗庙,他们没那个胆子。” “臣遵旨。”李青稍稍放松,拱手称是。 “还有啊,国家施政,万不可操之过急,需慢慢来,润物无声……” 老朱对政治的理解,对权术的斡旋,无可比拟,着实给李青好好上了一课。 两人聊了许久,一直聊到宫门即将落锁,李青才告退离开。 …… 日子回归平淡,李青过着喜欢的慢节奏生活。 每天睡到半晌午才起,起床后,坐在果树下看看书,听听琴; 下午皇宫帮着老朱、小朱处理奏疏; 晚上去梁国公、曹国公府邸,喝喝小酒、吹吹牛逼,打发无聊的同时,和二人的关系越发亲近,有时候也会去魏国公府坐坐; 回来后,跟婉灵她们谈谈心,共共情,有时四人一起; 平淡,但不枯燥。 半年后,去漠北趟地图的下属赶了回来,李青收到地图后,给他们争取到了应有的福利,而后做了告别。 日子继续过着,一年,又一年…… 关外局势愈发紧张,虽然没有干大架,但小架却时常干。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又出了一个很会打仗的将才。 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的儿子,当初被朱棣戏弄的小十七。 就藩大宁的宁王,朱权。 其打仗之生猛,着实惊人,一度盖过了燕王朱棣的风头。 一时间,宁王之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就连自视甚高的蓝玉,对其也很是赞赏,称:有几分姐夫的风范。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一向宠溺且信任,对其赏赐也极为大方,甚至将收获的元人战俘,也给其调配。 而朱权,也没辜负老朱的期望,他将这些元人纳入麾下,编制成朵颜三卫,打起仗来更加凶猛。 以至于老朱都不说朱棣像他了,改称:小十七真像咱啊!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