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太孙大婚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第92章 太孙大婚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这下换朱高煦委屈了,心中刚燃起希望,又被当头一棒,实在是……难受。 “父皇,儿臣想再陪陪您。” “不用。”朱棣不容置疑道,“收拾一下东西,明日就走吧,多跟老三学学,做个逍遥王不好吗?” 朱高煦神色黯然,无奈苦笑,“儿臣明白了。” ~ 次日,汉王走了。 而纪纲,也上了刑场,凌迟处死,家人流放! 接连两件大事发生,都有利于文官集团,朝堂再次平静下来,之前的风波也渐渐消弭。 朱瞻基被父亲关了禁闭,跟蹲大牢没什么区别,这一关就再也没放出来。 ……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转眼,到了寒冬腊月,即将又一个年头过去。 朝局平稳,摊丁入亩的国策,全部落实,玉米的试种大获成功,朝廷下达诏书,明年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种植小麦的省份推广,可谓是局势大好。 年关将近,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处理政务,为年假做准备,但三宝却是要出发了。 永乐十四年年底,他的第五次下西洋之旅,正式开启。 出发这天,李青出城相送。 “三宝,若那东西真是土豆,一定要多带些回来。”李青道,“还有玉米种子,也要尽可能多带些回来。” 顿了顿,“还有红薯,图纸你可得收好,到时候让他们好好看看,说不定佛郎机已经有了。” 三宝含笑点头:“放心吧先生,事关千万百姓口粮,三宝自然不会懈怠,你都说好几遍了。” “呃呵呵……”李青脸色一热,认真道,“一路顺风。” “嗯。”三宝微笑点头,历尽千帆,仍如当初,拱手道,“先生保重。” “保重。”李青还礼。 目送宝船远行,李青在长江岸边伫立良久,才吐出一口气,这一别,又将是两载有余,他耗得起,但,故人耗不起。 “时间过得真快啊!”李青感慨。 ~ 时间过得真快,丝毫不留情面,转眼已是永乐十五年。 当初建文削藩,三兄弟跟着他来京师时,路上小胖比划着一尺长小瞻基的场景历历在目,转眼,也长大成人,到了娶妻的年纪。 娶的是光禄寺卿胡荣的女儿,胡氏。 太孙大婚,标志着太子之位彻底坐稳,不会再有任何意外。 文官喜不自胜,武将也乐得接受,虽然太子和他们玩不来,但太孙玩得来啊! 大婚当日,朱棣大摆筵席,规格之高,不亚于北伐大胜归来,办的相当热闹。 朱瞻基一身吉福,更衬得他英武不凡,关了这么久的紧闭,读了那么多书,让这位太孙成长许多,再不复往前锋芒毕露。 气质内敛,又不失英气。 朱棣满脸欣然,他相信,未来孙子上位,定然会是一个有为的明君。 他看不上儿子,尽管儿子有能力,但依然看不上。 但孙子不同,他有多嫌弃儿子,就有多宝贝孙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隔辈亲,比老朱要严重得多的多。 看着英气内敛的孙子,朱棣笑的合不拢嘴,轻声感慨:“吃了些苦头,换来如此成长,真好;他日为君,朕也便放心了。” 李青含笑点头,他对朱瞻基也相当满意。 朱瞻基天资聪颖果敢,又有朱棣父子俩手把手的教,还有着出征经验,可谓是文武全才。 他轻笑道,“未来大明能有这样一位皇帝,江山幸甚,百姓幸甚!” “哈哈……”朱棣笑声朗朗,“能听你嘴里听到一句好听话,真不容易啊!” 李青笑道:“皇上若是想听,臣可以说三天三夜,只要你多意思一下就成。” “就你俏皮话多。”朱棣白了他一眼,“对了,老和尚身子骨不行了,你多去看看。” 对于道衍,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帝王大多都是孤家寡人,尤其是有为的帝王,朱棣算得上朋友的人不多,李青算一个,道衍算一个,一共就这俩。 “臣遵旨。”李青答应。 孙子大婚,朱棣这个做爷爷很是开心,一场酒宴下来,喝得脸红脖子粗,道都走不直了。 李青也饮了不少,不过依旧清醒。 ~ 寺庙正殿,道衍坐在蒲团上,身子佝偻的厉害,一下下敲着木鱼,节奏把握依旧很好。 李青坐在他对面,静静等待。 一刻钟后,道衍停下,看向李青,“我没病,就是年纪大了,不用费那事儿。” “如果你能停下功课,可以多活一段时间。”李青道。 道衍轻轻摇头,只说了句:“习惯了。” 李青没有再劝,转而和他聊起了家常。 这位学识渊博,计谋过人的老和尚是真老了,八十多了,即便放在后世,也算得上高寿,他还能拄着拐棍行走,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就是靖难那几年。”道衍发出这样一句感慨。 李青揶揄:“但愿你这样的人,大明以后再也不要出现。” “呵呵……”道衍笑着点头,随即,又认真道,“即便靖难之役没有你永青侯,我一样能助皇上夺得大宝!” “嗯,大师的本事,李某钦佩之至。”人都快死了,李青也不好抬杠,况且,历史上,这位也的确做到了。 像道衍这样的人,就应该生在乱世,不然,实在是一大祸事。 ~ 告别了道衍,李青又去了梁国公府。 蓝玉也老了,身体状态严重下滑,不比道衍好哪儿去,满头的白发,连眉毛都变得花白。 昔日魁梧的身材,也变得佝偻,甚至有些瘦削。 两人坐在树下品茗,忆往昔,感慨万千。 后来,李景隆也来了,这厮毒蛇,没几句话就气得蓝玉暴跳如雷,拿着拐杖敲的他抱头鼠窜。 李景隆边跑边嚷嚷:“你这不挺能蹦哒的嘛,少拿根拐杖倚老卖老。” 俩人这一闹腾,时间似乎又回到了当年。 …… 永乐十五年,六月。 小麦收割后,已经试种过的永乐米,在山河两省数地种植。 由于种子缺少,拢共就种了不到数十万亩,但永乐米的种植,无疑是个好兆头,给两地百姓一个盼头。 因为朝廷已经放出话,三年之内,每人都可以种上永乐米。 ~ 时间继续过着,红颜也不可避免的逐渐变老,皱纹多了,红袖都有了白头发,还是她偷偷拔了时,被李青发现的。 在经过情感大师李青,一番心理辅导后,红袖渐渐接受现实,心态平和,不再拔头发。 …… 永乐十六年,五月,道衍病重。 朱棣、李青前去探望,道衍已经躺在床上,无法下地行礼了。 “老和尚,你有什么心愿?”朱棣知道,这位老朋友时日无多,承诺道:“朕无有不允。” 道衍请求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 这人是建文的主录僧,当初因为下西洋、建新都,官绅为了恶心朱棣,把建文帝没死的消息传的人尽皆知,其中就有人说建文帝化作了和尚,被博洽送出去了。 于是朱棣就寻了个由头,把这人关了起来。 “好,朕答应你。”朱棣没有丝毫犹豫,“还有吗?” “希望皇上能释放铁铉。”道衍认真道,“他是个忠臣。” 朱棣略一犹豫,点头答应:“好,还有吗?” “没有了,谢皇上成全。”道衍强撑着爬起来,叩首道:“皇上圣明!” … 七日后,道衍圆寂。 朱棣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道衍,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 赐谥恭靖,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