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意气风发的多尔衮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清兴衰录第13章 意气风发的多尔衮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在南明小朝廷做着议和美梦,幻想划江而治的时候,多尔衮发现了南明实在是烂泥巴扶不上墙。 相比南明各路牛鬼蛇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大清就简单多了,清政权就是多尔衮的一言堂,虽然后面顺治很不喜欢,但是就目前来看,一言堂明显是很有优势的:效率高,当然这是建立在有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换成南宋的贾似道,那就叫奸臣专权,他就把南宋给断送了。 占领北京以后,多尔衮派兵立刻巩固了京师旁边的根据地,对于大清来说,所谓巩固,就是派兵到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受降。各地的官员也很配合,几个月之内,从大明的人变成大顺的人,再变成大清的人。 清政府站稳脚跟之后,多尔衮立刻召开了满清贵族的大会,讨论迁都的事情。 历朝历代,迁都都是个大事情,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因为迁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最简答的一个方面,整个朝廷里面的吃穿住行总得重新安排吧?那可不是几个人,那可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啊! 大家很熟悉的大明朝著名皇帝朱棣,为了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前后花了20年。 说起来,大清还得感谢朱棣,因为如果不是朱棣把北京规划的这么好,大清朝现在讨论迁都,想都不要想,最简单的,王公大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鉴于明朝对北京做了很多工作,对清朝来讲以北京作为都城是有很大优势的,不需要像朱棣那样几乎重建一个城市: 1、设施比较完善。连宫殿都省的建了,只要把故宫稍微修补修补。 2、北京的政治意义强大,定都北京,宣示了夺取大明江山的意图,打击南明抵抗势力的信心。 3、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守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可攻,退可守。 尽管好处很多,大多数人,都反对迁都。其中包括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阿济格长期跟他穿一条裤子,无论任何问题都给与多尔衮无条件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示反对。 多尔衮想要迁都,他面临的问题比他想象中要大。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满洲才几十万人,汉族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死,要是真的全体人员起来反抗他们,他们还真得退回老家。 满洲又长期在东三省活动,大部分人还是留恋故土吗,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不想变动,所谓的安土重迁,满洲人显然也是有这个倾向的。他们倾向于“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班师凯旋。” 对于这个意想不到的形式,多尔衮很冷静,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尔衮之所以死了被清算之后还能被平反,完全是因为他屡次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业,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先皇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 多尔衮是个很有水平的领导,此时搬出了皇太极,既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给大家造成自己独断专行的印象,又要办好事情。他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不是我的意思,是皇太极的意思,你们还有反对的么? 事实再一次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于是清政府的迁都决议就这么迅速定了下来。 方案统一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办事,多尔衮派辅国公屯齐喀、和托、固山额真何洛会前往沈阳把皇帝接过来。 由于满清政府当时还是比较穷的,北京一应俱全,满清皇帝本来家当也不多,这个家搬得比较快:2个月。 其迁都速度破了历朝历代的记录。 从7月份开始,到了当年的9月份,顺治就顺利地到达了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在多尔衮的辅助下,在武英殿又即了一次皇帝位。 清政权就正式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全国性政权。 多尔衮在这次入关的战斗中立了第一功,他升官了,屁话,大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想不升官也难啊,但是样子还是要装装的,于是他借着顺治把自己变成了“叔父摄政王”。 老实讲,我也搞不清楚这样子名字改长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特别拉风? 满清建立以来,他们就对抠字眼特别有兴趣,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一百多年,而且越搞越大,以至于演变成一个被后世人一直骂道现在的具有大清特色的东西:文字狱。 多尔衮的两个同母兄弟也跟着升了官,多罗豫郡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 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啊! 有人欢喜有人愁,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肯定是不满意的,但是现在他只能隐忍。 多尔衮倒是并没有忘记他,这个时候给他封了个信义辅政叔王,只是他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罢了。 多尔衮进一步扩大了其集团在满清政权中的势力,同时他也开始迈出统一全国的步伐。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清兴衰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清兴衰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清兴衰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兴衰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