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小人物创造的奇迹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清兴衰录第21章 小人物创造的奇迹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1645年,剃头令传到了江阴,江阴这个时候属于常州府管辖。江阴这个地方,只是个小县城,用现在的话说最多算是三线城市,在农业社会,这个地方土地比较肥沃,粮食产量比较高。人民比较富裕,人富了之后,就喜欢搞点其他活动,因此,这个地方教育搞得相当不错。 而且这个地方人还不是死读书,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还出了徐霞客这样搞业余活动搞出很大名堂的人。 因为这个地方的人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当这个地方的县令方亨提出要全城剃头之后,江阴的群众共推了几个在民间比较有号召力的人,就向方亨提出,能不能不剃头? 当然这个时候他们也没想到要走上造反这条路,毕竟这也不是闹着玩的,人但凡觉得能过得下去,谁也不会去干刀口上舔血的事情。 这个方亨也是从别的地方才来江阴上任的,也不太了解江阴这个地方的民风,估计是有点官僚主义。自己的命令竟然没人听?于是他就对代表们破口大骂。 代表们都算是地方上有影响的人,你不给我面子,我也不给你面子,于是反唇相讥:“汝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方亨语塞,无言以对。 两天之后的闰六月初一早晨,方亨再次接到常州府要求严格执行剃发令的公文。这份公文中,顺治的圣旨归纳起来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常州府的命令迅速传遍全城,老百姓非常愤怒。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毛主席语。 于是一批平常比较喜欢舞刀弄棍的,好打抱不平的年轻人携带兵器,鼓动群众到县衙找方亨理论。 事实证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开始的时候方亨还强作镇定,命令衙役收缴兵器。 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普通老百姓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明朝的搞党争的官吏不太明白,为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争来争去),双方产生了争执。 由于老百姓人多势众。方亨害怕了,假装答应众人向上司请求免予剃发,暗中搞小动作,派人给常州太守送信,并嘱守备“多杀树威”。 送信也是需要技巧的,方亨的运气实在不太好,这信竟然被当地的人给截了下来。 敢耍两面派!而且还让人来“多杀树威”?江阴人民非常愤怒,这简直是不给人活路啊,既然不给人活路,那索性反了算了。 既然决定造反,那么首先要把可能当奸细的人抓起来,方亨当然是首当其冲。 其次要推选一个领袖,江阴人推选了陈明遇。 陈明遇,浙江上虞人,时任江阴典史(公安局长,正科级干部),由于当官的最小的也是正处级的县官,所以他属于不入流的吏。 老百姓是很有眼光的,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皇帝不一定知道(大家都很会装),当官的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要是没站对队伍也没用),对在底层当官的官吏,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陈明遇这个人比较厚道,与人为善,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当老百姓把拒剃抗清的领导重任交付他,他主持了几方面的工作:奖励忠勇之士;处死方亨及其家人,以绝内应;树立口号:“大明中兴”;?同时严查城中奸细,宣布有能检举、抓获奸细的人,赏银五十两。 陈明遇的几个措施,有效地杜绝了堡垒从内部攻破的可能性。 江阴造反的消息传开以后,常州府认为就是很简单的暴民作乱,派了三百个人镇压,他们简直太看不起人了。。。。自然这三百个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个时候在南京的满清贵族才注意到这是个事啊,这确实是个事,之后的两个多月,这个事情将让他们痛苦不堪。 意识到这是个事之后,清贝勒、大将博洛派了降将刘良佐率领十万重兵包围江阴城 按照正常的想法,一个小县城,而且是孤城,总共男女老少加起来也不到10万人,周围一马平川,除了靠着长江,其他三面也没有任何天险。属于没兵,没地盘。派个300人去平乱,确实少一点。派十万重兵,这不是杀鸡用牛刀嘛。 正常一点的人,遇到这种情况要做的事情就应该是投降。 刘良佐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就写了封招降的书信,用箭射进江阴城。 但是江阴的老百姓显然不是清政府认为的正常人,陈明遇很干脆回了封信,如果清政府坚持剃发,“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 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将天下震动。派过来的十万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历史是公平的,清军,你在进军江南的时候几乎没有抵抗,即使是史可法,也不过抵抗了一天。现在,你将会遇到你的第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将比史可法要让人痛苦得多。 搞点文职工作,陈明遇是比较在行的。但是真正打仗,不是靠嘴说说就行的,陈明遇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自己不行,但是有人行。碰巧这个人陈明遇还很熟悉,他正是陈明遇的前任阎应元。 这个阎应元此时正好赋闲在家。陈明遇之所以推荐阎应元,并不是他一拍脑袋,真实情况是这个阎应元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 阎应元,字丽亨,汉族,北京通县人。这个人实在是个小人物,小到历史上对于他的出生完全没有记载。但是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江阴因为靠着长江,离出海口也比较近,经常受到海盗的骚扰。他在当江阴公安局局长的时候,有个海盗叫顾三麻子,因为江阴比较有钱,又一次率领全部家当几百艘海盗船,准备跑到江阴来抢劫。事先得到消息的阎应元率领当地的民兵,打退了顾三麻子的进攻,顾三麻子损失惨重,鉴于阎应元实在太猛,以后再也不敢跑到江阴来抢劫。 当然因为阎应元是个不起眼的人,对于这件事情,当时的大明仅仅把他升到广东英德当了个主簿。因为道路阻塞,也没法去上任,不得不暂时住在江阴城外。阎应元终将证明自己的才能将不输于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名将。我认为,江阴保卫战绝对可以列于古代十大防御战之列。 当陈明遇派人找到阎应元时,阎应元爽快地说:“如果你们听我的安排,我就同意。”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阎应元率家丁40人,在闻讯赶来相助的几千名乡兵的帮助下,杀进孤城江阴。 作为抗清义军总指挥,阎应元不负众望地显露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谋略。 阎应元挑选年轻力壮的士民和原有的民军,重新进行整编,命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把总汪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他自己守北门。此外,他还和陈明遇总督四门,昼夜巡守。 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刘良佐发现对方竟然不投降,派遣士兵向阎应元的北门发动了进攻,清军日夜攻打,阎应元亲自在城上指挥战斗,身先士卒。在阎应元的鼓舞下,防守的士兵士气大振,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 刘良佐,这个人作战的特点是喜欢用优势兵力欺负弱小。对于弱小的江阴,竟然坚持反抗,他很恼火,于是命令九个头领驾云梯登城,城上以长枪刺之,这九个头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齑纷,有的被火箭烧死。 刘良佐简直疯了,这么弱的城池,打到现在一点进展都没有。于是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准备第二天分十处爬上城,如有退者立斩。 这个命令是非常狠的。第二天,清兵仍然进攻北门,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 阎应元沉着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 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 阎应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造出了很多新式武器: 1、造了一千张小弩、小箭数万枝,分给守城军士。 2、在箭头上涂上毒药 3、制造火砖、木铳。火砖类似于今天的燃烧弹,木铳类似于手榴弹。 4、制造火球、火箭之类 在阎应元各种新式武器的打击之下,每天除了抬回无数具尸体,再无任何进展。 刘良佐没办法,只能又走回劝降的老路,得到的答案是不从。 攻又攻不进,在阎应元各种新式武器的打击之下,清军的士气全无。要相信,人都是爱惜生命的。刘良佐没办法,只能驻扎在城下,堵死你。 我和你耗,看谁耗得过谁! 于是刘良佐在城下搭设三层牛皮帐。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 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 清兵手足无措,纷纷逃散。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比较远的地方。 在坚守的同时,阎应元也没有指望这座城市就能一直挡住清军。阎应元还是做出了向四方请求援助的举动。不过由于清军确实兵力比较雄厚,援兵基本上全部在外围被消灭。 值得一提的是,阎应元的手下败将,海盗顾三麻子因为上次的战斗,十分仰慕阎应元的为人,率领了一堆海盗也来救援,不过苦战三日不敌,最后扬帆而去。 江阴已经沦为孤城。 即使这样,刘良佐也不敢再攻城,只敢用火炮攻击北城,城墙被轰开缺口。从开始的得意忘形,到现在的畏首畏尾,短短几天,阎应元就给了刘良佐从天堂到地狱的感觉。 阎应元让石匠砌墙,石匠比较害怕,这时候阎应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以人格魅力感动了石匠,石匠冒死登城修葺,很快又修好了。 当然如果只是到此为止的话,此战也不能成为十大防御战了。 眼看这样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敌人用大炮打得到我们,我们打不到敌人。但阎应元并不慌乱,他决定主动出击。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结果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晚上再去劫营,又伤敌无数。 在阎应元的折磨之下,刘良佐已经崩溃了,如果不是投降了满清,估计刘良佐早就撤退了。没办法,只能继续把军营后撤。 这任务压在自己头上,不能不完成,刘良佐现在能做的只能说不断的劝降。但显然是没人鸟的。 一个小小的江阴都打不下来,南京的多铎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 一个小县城,一下子吸引了清军20万大军加三个王。博洛认为刘良佐无能至极,于是打了他一顿板子。 老规矩,博洛先劝降,没人听,然后,开打。 事实证明,不是刘良佐无能,而是阎应元太猛。 博洛用比刘良佐更多的人,发动总攻,但江阴仍旧防守严密,一连打了一个月,没有任何进展。 打又打不下,没办法,博洛只能继续劝降。由于江阴这个事情搞得太大,以至于多尔衮也比较关注。 要相信大清的军队也是人,对于真正的硬骨头,他们也不是想打就能打下来的(可惜一路上遇到的硬骨头实在太少了),打又打不下来,只能继续诏安。 于是江阴这座小城,从事招降工作的人从庙里的和尚到阎应元的同僚好友到大明朝的降臣再到满清的重臣,最后终于到了多尔衮,能上的人都上了,但是两个字:不降。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江阴这座孤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以一个县城对抗一个国家,换做任何一个人,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清军整整围了70天,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 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 在满清的屠刀之下,也许因为害怕,也许还抱有一丝幻想,多少地方的普通人引颈就戮。但是在江阴这座小城,你可以说他们无聊也罢,说他们愚昧也罢,能够全城拼死抵抗清军的,这是第一次。 它坚定的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清军不是不可战胜的。八旗兵马绝对不是天下无敌。 气节不是只有读书人才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真正的勇士在民间,永远不要看不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许他平常很卑微,但是一旦他的内心被点燃,他同样会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中秋之后的第六天,8月21日,江阴城被攻下。10万江阴人民面对24万清军,利用最原始的武器和自己的智慧,没有马,没有大炮,整整守了81天。让清军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 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阎应元被俘,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第二天被杀。陈明遇战死,冯厚敦,时任江阴训导(教育局长),积极协助守城,城破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后世称为“抗清三公”。抗清三公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他们应该得到他们应得的荣誉。 自然清军屠城两日,百姓或死战,或坦然就义。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屠城两日后,清军出榜安民,江阴仅剩53人。 后记:从此以后,整个江阴地区的人们都采取了对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观。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清兴衰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清兴衰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清兴衰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兴衰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