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叛变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清兴衰录第66章 叛变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1657年,孙可望在贵阳举行誓师大会,决定与李定国他们火拼。 面对李定国,孙可望是有自信的,自己有20万兵马。李定国、刘文秀总共也就三四万兵马,大家都是知根知底,李定国虽然很牛,但孙可望也不是个菜鸟。一对一李定国可能能搞定孙可望,但是孙可望绝对不相信自己5:1李定国,李定国还能翻出什么泡泡。 面对来势汹汹的孙可望大军,李定国、刘文秀决定破釜沉舟与孙可望一搏(实力悬殊过大,不破釜沉舟也没办法)。 孙可望的自信是有根据的,他对于云南十分熟悉,实力也远在李定国之上,正常来说,孙可望一定可以大破李定国。 历史告诉我们,太过于迷信实力是愚蠢的。 不说别的,打仗得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像这种争权夺利这种事情,可以私底下做做,但是拿不上台面。 一般来说,如果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动手,正常的来说,会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当年左良玉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孙可望这次可能是被永历气晕了,想着连永历一起收拾一下,所以孙可望这次的口号十分嚣张:讨逆。 老大,你能不能找个好点的理由,讨逆?人家永历是名义上的老大,皇帝也能造反?你忽悠谁呢? 大家都不傻,其实这个仗,为了就是你的个人利益。 因此,孙可望手下有很多将领是不太愿意为孙可望的私利来卖命的。 所以,当双方军队在云南曲靖相遇的时候,曾经和李定国等人并肩作战过的白文选、马宝等人临阵倒戈,孙可望军队大乱,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猴精似的人物,立马趁势挥军进击,手下纷纷大呼:“迎晋王!迎晋王!(晋王指李定国)” 孙可望十几万大军一下子土崩瓦解。孙可望仅在少数兵马保护下,仓皇东窜,逃往贵阳。 应该说,孙可望的部署还是比较严密的,虽然他很嚣张的带了十几万的部队,但是他还是在贵阳放了预备队,并任命深得自己信任的冯双礼为预备队老大,主要是防止万一失败,可以进行有效狙击,并以放炮为信号。(若文秀追兵至,可速放三炮。) 看样子,现在预备队马上就要派上用场了。 结果,刘文秀还没来,冯双礼就放了三炮。 走火了?显然不是。 主要还是孙可望这个事情干的实在不太地道,留守贵阳的大将冯双礼一看孙可望都成了这幅鸟样,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船破再踹上一脚的人。 因此冯双礼很配合地又踹了一脚。 孙可望可不知道冯双礼是故意的,他现在基本上就是草木皆兵,一听到炮响,吓得带着妻儿与少数随从继续向东狂奔。一路上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各地南明守将均闭门不纳。 威行一时的孙可望众叛亲离,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孙可望的教训告诉我们,做人要厚道。 不过显然孙可望不这么想,受到了教训的孙可望,不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把责任都推给了李定国:“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 所以孙可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降了清朝,并且投降得振振有词:李定国坑我。 著名大汉奸孙可望就这么诞生了。孙可望告诉大家: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虽然孙可望投降的时候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但是洪承畴依然如获至宝、喜出望外,他正为自己“以守为战”成果太小以致被政敌攻击而郁闷,再没成果估计就要被弹劾得回家养老了。 就算孙可望是光杆司令一个,不过毕竟有名气好交差啊! 他激动地连忙派人接应孙可望入境。 随即派人隆重护送孙可望进入北京。对于这位前南明最高领导人的归降,清方上下十分重视,不禁立即在湖南册封可望为义王,还派出多位亲王显贵出京郊迎以示敬重。 孙可望当年坐拥三省二十万军队,想求一字亲王之封而不得,如今带数十人投奔清廷,却受到如此隆重待遇,毫不吝啬封为一字亲王(尽管没有实权),当孙可望回首往事的时候,不能不感慨,永历朝廷啊,当年请封秦王,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对清朝来说,?一点薪水,一顶帽子,换回一个“活地图”,一个绝佳广告,后面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生意,做的值! 孙可望从此成了顺治的铁杆粉丝。 孙可望投降之后,多次受到顺治帝的接见和赏赐,感激涕零之余,他表现出很高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痛骂李定国,刘文秀“忘恩负义”“以奴叛主”的人(这两点从孙可望嘴里骂出来十分匪夷所思),一方面要求讨伐南明“大兵征滇,臣报效之日。滇南形势,臣所熟悉。或偕诸将进讨,或随大臣招抚诸境,庶少效奉国初心。” 孙可望将南明各地形式,军事机密尽和盘托出。又亲自手书招降自己的旧部。一时忙得不亦乐乎,唯恐不够尽力。 你大妈已经不是你当年的大妈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赵本山语。 孙可望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志向高远的孙可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厚颜无耻、利欲熏心、为了个人私利和仇恨不惜出卖战友的无耻之徒了。 你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闹矛盾,最多只能算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家最多也就是认为你比较自私。 但是,孙可望在个人并没有遇到什么危险,也不存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果断了为了一点心理上的不平衡,选择倒戈,这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这就是气节人品问题,在这么个时间节点尤其让人愤怒。 气节和人品问题,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孙可望之于南明,就如同汪精卫之于中华民国。 孙可望为南明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不容置疑。对于孙可望治理云贵的功绩,我饱含深情,因为他是南明这个时代第一个给人带来曙光的人。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的话,我也希望孙可望和李定国、郑成功一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哪怕在驱除鞑虏之后,他像朱元璋干掉韩林儿一样干掉朱由榔,登基为帝,我一样可以理解敬佩。朱由榔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人,他本来就不应该有好的结局。 但是,孙可望最终选择了一条不论让昨天、今天、明天的人都不能原谅的道路,而且是以南明第一臣的身份,做出了他这一生最为让人痛恨的选择。 可以说,正是他的这一选择,他就永远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正是爱之深,我才责之以切。选择要小心,投降需谨慎啊! 他也许有一点自己的苦衷,但其变节投敌充当叛徒的事实,却是任何民族史上所不齿不容之罪。 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对他这样的人,汉族无疑会抛弃他,可笑的是,他选择投靠的民族最终也是不会欢迎他的。 对于满清来说,他,也就是一条狗。他选择的注定是一条不归路。 随着西南局势的平定,失去利用价值的孙可望也日益失宠,饱受打压和排挤。 终于到了1660年,孙可望在北京神秘死亡。清朝的说法是“病死”,真实的情况,大家都懂的。 100多年后,乾隆读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给孙可望的家族做了最终的裁决: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 孙可望终于得到他应该得到的结局:南明中兴的英雄,遗臭万年的汉奸。 还是那句话,人在做,天在看。 孙可望加盟之后,顺治的确是如虎添翼。 顺治和洪承畴一改“以守为战”的既定政策,决定借着孙可望的“大礼包”,一举解决西南问题。 南明主要就是云南和贵州,这次顺治真的是动真格了,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拿了出来。 大清朝兵分三路,准备一举歼灭朱由榔。 北路吴三国率领部队从陕西汉中出发,取道四川,进攻贵州。 东路洪承畴主力会同固山额真罗托,从湘西出发,进攻贵州。 南路固山额真赵布泰会同洪承畴麾下的张国柱,从广西出发,进攻贵州。 顺治的计划是,三路大军同时发动战略进攻,歼灭李定国的主力,让李定国顾此失彼,最后在贵州会师,然后。。。。。一起攻入云南,完! 顺治的计划基本上万无一失,成功率达到99%。不过为了进一步增加成功率,除了这三路大军,顺治又搞了个双保险:派信王多尼率领八旗兵南下,紧随三路大军。到了云南之后,由多尼统帅所有部队,一举灭亡南明。 尽管顺治上了双保险,又有孙可望的大礼包。但是毕竟南明还有军事天才李定国在,而且孙可望和李定国火拼的时候,实际上南明的损失并不大,大部分孙可望的部队都被朱由榔收归己有,真正战死沙场的还是比较少的。 粗略统计,保守估计,南明手下的部队还有20万:要知道,孙可望率领20万人马进攻李定国,最后才带了20人投降。孙可望一走,这些人马自然都归南明统领。加上李定国刘文秀自己的嫡系4万人马。实际上,还是有能力依托有利地形,和满清朝拼一拼的。 而清军所谓的三路大军,实际上加起来也就十来万人。就算有了双保险,从数量上,也就跟南明打了个平手。 而且清军还兵分三路,如果按照当年努尔哈赤的打法,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李定国一路路地把清军吃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清军声势虽大,但是如果南明战略得当,一举扭转乾坤也未可知啊! 不过结果是大跌眼镜,顺治的计划比理想中还要顺利,面对西南地区各种难走的路,三路大军仅用了两个月,就到达了贵阳。 关于清军为什么能这么快占领贵州,后世的历史学家们通常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孙可望:是孙可望这个大汉奸把所有的军事部署都告诉了满清。 栽赃,典型的栽赃!历史学家在这个事情上选择性集体失明。实际上,孙可望的确是发挥了一点点作用,但是最多就是个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给南明挖坑的,正是这个军事天才的李定国。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清兴衰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清兴衰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清兴衰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兴衰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