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藩之乱2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清兴衰录第10章 三藩之乱2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吴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们看穿了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口是心非、反覆无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气节的汉族知识分子对之更是嗤之以鼻,耻与为伍。因而吴三桂发出的“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士民中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他谁也代表不了,只能代表他自己。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早就看透了他真面目。 不过康熙裁撤三藩的行为还是太草率了一些,他自己的口号喊得倒是不错,可惜也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上。要知道,本来清军就是因为兵力不足才大量启用了汉族军阀,这个时候,天下安定还没有几年,清军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驻扎在北方。南方基本上是三藩的天下。 吴三桂的反叛,对北京中央政府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北京的朝廷一时间慌成了一团。保守派的大臣索额图等人甚至提出,杀掉主张撤藩的大臣,平息吴三桂的愤怒。希望吴三桂能罢兵休战。 关于这一幕,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十分相似的例子。西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最高检查院检查长、最高法院院长兼中央纪委书记)晁错提出了“削藩”的意见并被汉景帝采纳。结果引起了七个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的集体反叛,他们打出了?“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口号,带领部队准备攻打长安。 事情出了以后,汉景帝十分紧张,结果他听信了袁盎的计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的退兵。结果。。。。。晁错就这样当了替罪羊,显然汉景帝完全不懂什么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对诸侯王来说,诛晁错只是借口而已,既然都已经反叛了,那就再也没有退路了。汉景帝的如意算盘诸侯王退兵,没能实现。 经过这个教训,汉景帝才彻底醒悟过来,决心全力镇压,他派太尉周亚夫率领部队,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可以说,诛杀晁错这个事情,正是贤明皇帝汉景帝一生最大的污点。 历史历历在目,作为一个想留下一个好名声的领导,康熙虽然年轻,他没有犯和汉景帝同样的错误。而且她的奶奶孝庄在关键时刻,再次显示出她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女性政治家的风采,她虽然不赞同康熙削藩的时机,但是,当事情真正来临的时候,她并没有去追究责任,而是坚定地站在康熙的一边,全力支持康熙,给了康熙极大的鼓励。 在孝庄的支持下,康熙严厉训斥了索额图等人的脑残建议,并且表示:撤藩出自朕意,他们何罪之有?以此坚定了平叛的决心。 坚定了平叛的决心之后,康熙还是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合格皇帝的潜质,他镇定地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首先他停撤尚可喜、耿精忠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 第二,为了对吴三桂部下进行分化瓦解,啊还宣布,在各省任职的吴三桂部下的亲属概不株连,各安职业。 第三,在军事上,康熙皇帝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领部队征讨吴三桂,还分别派出得力将领硕岱、赫业、马哈达、科尔坤等分赴荆州、兖州、太原、四川等军事重地。 康熙虽然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撤藩这件事情,但是他却在正确的时间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招抚和剿灭并用的政策,给清政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这次反叛清朝的事件中,吴三桂确实是一员猛将,事实证明,他能在清朝初年的投降将领中脱颖而出,绝对不是偶然的。吴三桂在云贵地区经营了十几年,在刚刚反叛的时候,他深深的洞悉了清朝的军事部署,发扬闪电战的威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着实打了清朝一个措手不及。 吴三桂率领部队连续夺取了云南、贵州、广东、湖南、四川及江西部分地区,仅仅三个多月,吴军的前锋就已经直抵长江南岸的湖南重镇岳阳。 眼看着吴三桂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成果。一直在观望的另一个藩王耿精忠坐不住了。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也率领部队反叛。当时在福建的总督范承馍(范文程的儿子)坚决不肯依附耿精忠,耿精忠不得不把这位仁兄监禁了起来。两年之后,范承馍被全家50多人被抄斩。 耿精忠摆平了福建的反抗势力以后,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分三路出兵,东路进攻浙江温、台、处三州;西路进攻江西广信、建昌、饶州;中路进攻浙江金华、衢州。 除此之外,耿精忠还具有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思维,他还积极联系台湾的郑经,邀请郑经到广东去打秋风。 耿精忠的反叛再次震惊了朝廷。康熙帝一面削了耿精忠的爵位,派兵进入福建,并囚禁了耿精忠在北京的兄弟;另一方面,积极对精耿忠进行劝降工作,争取他能改过自新,剿灭郑经,继续镇守福建。 耿精忠懒得理睬,率领三路大军继续进攻。由于清军抵抗力量的薄弱,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东路军攻下了浙东,西路军攻陷了江西大部分地区,中路军甚至一度打到安徽,队伍扩大到了10多万人。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清兴衰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清兴衰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清兴衰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清兴衰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