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札阑丁-德里苏丹-会师1 中亚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79札阑丁-德里苏丹-会师1 中亚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第七十九章札阑丁·德里苏丹·会师1(中亚篇) 宋必成、王度的确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寻找到破解之道。在找不到的办法下,也只能从气势上压倒敌军。继续保持我军对敌军的有效地打击,只要在射程范围内的敌军全部给予坚决地消灭,就算我军不上城墙,敌军每天也必须派人随时防守城墙,特别是夜晚的时候,害怕我军对他们的偷袭,当然在我军强烈地打击下,他们也从专门设计好的通道逃掉城下,来躲避我军强烈地活力打击。最终形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随着时间的流逝,敌军变得越来越狡猾聪明,不断地想出了许多的应对方法,来避免士兵们的伤亡。 宋必成、王度不得不尝试从城门进入,选择在夜晚的时候,用白天准备好的火药迅速地炸开敌军的城门,然后派出骑兵迅速地突破敌军的封锁,从而控制城门,为大部队进入城门赢得时间,而最终结束战争,攻占全城。似乎敌军意料到城门的薄弱之处,早就作出了许多防范措施:夜晚城墙上巡逻的士兵很多,尤其是城门的范围,不仅加强了站岗的人数,而且保证了夜晚的灯火通明,让我们无法在黑暗中或者在秘密中进行。最后,宋必成、王度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在某个夜晚进行投降活动,就算敌军发现了我军企图,也要尝试一下,从城门突破的效果。 当前锋部队用强弩消灭城墙上的大部分敌军后,马上引爆了白天埋藏好的火药。但是,惊醒的敌军迅速地开始了守城的准备。随着一声巨响城门瞬间被炸成碎片,但是,进入城池的大门并没有敞开。敌军早就在城门后面堆满了巨石,随着城门的消失,后面的巨石也迅速地挤压到城门口,牢牢地把守好了门口,使得我军根本无洞可入,只好灰溜溜地撤退。就算我军能够进入城内,估计等待的是敌军的无数武器的打击,估计也是伤亡惨重,许多飞来的大石头也会把城门迅速地堵上,那个时候,我军伤亡人数会更多。 本来,宋必成、王度还打算炸开一段城墙或者利用白天的控制权强拆坚固的城墙,从这进攻城门的效果来看,估计也是白白忙活。等你打开一个大的缺口的时候,敌军早就把大石头牢牢地堵上了缺口,等到傍晚的时候,可能又加固好了城墙,最终双方也要变成白天拆夜晚补建的游戏。在最终没有办法的时候,宋必成、王度也多次尝试了一下,果然双方进入了这个游戏的循环中,固然我军拆的速度快过敌军,但是我军并没能突破敌军的防线,最终被敌军忙碌了一个晚上,还是修补堵上,虽然没有原来坚固,但对阻挡我军的进攻还是比较有效。 后来宋必成、王度想起了铁木真攻击西夏都城时用过的地道战,当他们命令士兵们在营寨里面开挖的时候,马上就放弃了他们的想法。因为伊斯法罕是建造在坚厚的岩石上,要从营寨里面挖到城里,估计这个工程量是非常惊人的,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估计是不会完成。但如果从城墙边开挖,应该工程量小,前提条件是巡逻的士兵发现不了,如果被发现了我们的企图,所有的功夫都是白费,对付地道比对付城门的敞开的办法多而且简单,原来我军对付铁木真的地道战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地道战的诀要就是保密,一旦被敌军知晓,一切努力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尝试了无数个小办法及小点子,对伊斯法罕是一筹莫展,正当宋必成、王度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探子又给他们带来更加烦恼的消息。我军1万的运粮队被敌国太子札阑丁带领2万骑兵及5万步兵包围在呼罗珊地区,双方正在大战。宋必成、王度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派出我军的6万骑兵精锐对其进行援助,希望他们凭借训练的阵法,能够坚持到我军骑兵的来到。 但是,最后带回来的是不好的消息,我军1万人马已经全军覆没,所有的粮草全部被劫,但是袭击的敌军也伤亡2万多,付出了巨大地代价。宋必成、王度也明白,毕竟押送粮草的士兵不是我军精锐,又加上他们没有带领先进的防守装备,只能靠携带的强弩进行防守,能够对敌军进行很大的伤害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也许,换了我军精锐部队在野**到敌军的袭击,凭借先进的防御武器,应该可以坚持很长时间的,毕竟有没有防守武器是个关键因素。 宋必成、王度为了以后类似的事情的发生,必须要加强对粮草队的护卫工作。命令所有粮草队必须要三万人马以上才能成行,同时,让我军6万骑兵分成2万为一组的三队人马,分别驻扎在长长的运输线上,机动灵活地对我军粮草队进行护卫,同时寻找到札阑丁的老巢,给其致命的打击。 但是,我军粮草队力量是加强了,敌军的袭击队也不断地完善其方法和措施,只派出2万灵活机动的骑兵部队对我军粮草队进行骚扰。虽然不能全部消灭我军,但是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我军粮草进行焚毁,也是防不胜防的事情。等到我军骑兵赶到的时候,早就看不见他们的人影。后来,为了对付敌军的骑兵骚扰,也不得不配备一万骑兵随军进行护卫,防止敌军对我的粮草焚毁行动。 有了铜墙铁壁般的保险,敌军的袭击变得很少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我军的袭击,而是选择地形比较险要的地方对我军进行埋伏攻击,使得我军受到不少伤害,等到我军集中力量进行反击的时候,他们凭借优势兵力和险要的地势进行还击,使得我军不得不后退求援,等到我军大队骑兵赶到时,他们有消失地无影无踪。虽然没有粮草损失,但是粮草运送成本大大地增加,又加上路途遥远,粮草开始变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些问题,原来并不突出,就是因为有了稳定的后方,但这次战争环境发生了变化:花剌子模狭长的领域空间;没有完全消灭占领区域的残余势力;没有来得及对占领地方进行政治改革及思想改造,导致宋必成、王度一旦前进受阻,许多没有落实的问题就迅速地显现出来,在以前的战斗中,从来就没有遇到过今天这样的困局,长期对峙而后防线空虚,粮草补给困难,部队得不到休整,特别是在外的札阑丁充分发挥了我军以前的游击战的传统,对我军是个巨大的威胁,不仅仅是粮草,而且内外夹攻的风险仍然存在,尤其在我骑兵部队全部被派出的时候,没有机动灵活的力量始终受制于人,这个巨大的漏洞长时间的曾经,有可能成为我军致命的弱点,攻击和防守都能够受到重要的影响,不能发挥我军的传统优势。 宋必成、王度在这种欲罢不能的境地中,只能向他们的师尊我发出求救信号。经过十几天的加急快马,他们所有情况被送到了正在蒙古决战前线的我手上。我也知道宋必成、王度两人也是不到关键时刻不会诉苦的男儿,明白他们肯定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搞不好会全军覆没进而导致所有努力全功尽弃。为此,我又从六国迅速抽调3万骑兵赶往支援,转运多国粮草到西辽,同时命令已经完成印度半岛统一的李荣、沈留成带领大部队迅速北上,争取跟宋必成、王度的部队回合,同时可以从这个方向帮助他们打开通道,解决宋必成、王度部队粮草的问题,毕竟印度半岛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 十几天的加急信被迅速地传递到正在训练整合多国军队的李荣、沈留成手里,当他们看完师尊我写给他们的信后,也明白了宋必成、王度的困境,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地带领着还没有整训完毕的15万联合大军加上自身本部人马出发了,只留下少数军队作为维持秩序的常备军,所有的精锐都被李荣、沈留成带走,他们就无需担心印度半岛的变动,因为失去军队的诸国没有能力再进行叛乱反抗,又加上他们本身都享受到无数的特权,没有必要再冒险抗争。 李荣、沈留成为了印度半岛的绝对安全同时为了打开北上的通道,必须首先迅速地征服盘踞在印度北部的独立政权德里苏丹国。尤其是李荣、沈留成早在统一印度半岛以前,就接到师尊我给他们写的信,要求他们把印度佛家的圣地妥善地保管好,等未来要把整个印度变成佛教的重地来加以宣传和朝拜之用,重新恢复佛教在印度的影响。首先要打击的就是消灭许多佛教寺庙的伊斯兰教国家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成为了印度统一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佛教统一的最多障碍,必须首先对其完成讨伐工作,完成印度的统一,也消灭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影响,恢复佛教的光辉形象。 。。。。。。。。。。。。。。。。。。。。。。。。。。。。。。。。。。。。。。 德里苏丹国(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后占领和征服纳尔默达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后的德里总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兰王朝。首一个王朝库特布沙希王朝是古尔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语族奴隶创立的,因此又称为“奴隶王朝”。之后的后继王朝依次是: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第一位国君名为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在1206年于德里自立为王,自称是德里阿曼苏丹。最著名的国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钦察部落奴隶,在1229年,伊斯兰哈里发批准他成为苏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当时已经在1220年被蒙古帝国的大军给彻底灭亡的花拉子模沙朝(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阑丁。但是札阑丁在1223年阴谋反对他而被其驱逐出境。由于德里苏丹国由奴隶建立,因此不重视出身,重视能力,很多卖身为奴的钦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纪中期,疆域到达印度南部的马杜赖。其中有一位苏丹名为巴尔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击蒙古军队著名,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军队每次入侵都被击败。1398年,德里苏丹国遭到帖木儿的入侵,此后不断衰败。1526年,帖木儿后裔巴卑尔入侵印度,打败末代德里苏丹易卜拉欣·罗第,王国正式灭亡,由印度莫卧儿帝国取代之。德里苏丹国的政治体制及统治政策为:实行伊斯兰教国家的政教合一制度。苏丹遵循伊斯兰教神学家“乌莱马”所解释的伊斯兰教法典“沙里阿”进行统治。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中央政府有36个部。中央政府的首席大臣“瓦齐尔”名义上掌管各部,实际上只管理财政。他与军事部总督、宗教和司法部大臣、机要秘书兼情报大臣成为苏丹国家的4根栋梁。此外,还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统治体系,由穆斯林地方军事贵族掌权。 库特布沙希王朝(1206年-1290年)是德里苏丹国第一个王朝。由于王朝的创建者库特布丁·艾伊拜克本是突厥钦察族的一名奴隶,因此又名奴隶王朝,徽号忽都不丁意为“宗教的幸福”。1206年,古尔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穆罕默德·古尔遇刺身亡。因穆罕默德生前并没有留下后嗣,当时效忠穆罕默德的库特布丁乘机而起,成为了王国的接班人。库特布丁自称德里阿曼苏丹,定都拉合尔;其后又将首都迁往德里。库特布丁为一虔诚穆斯林,在位其间兴建了不少清真寺。库特布丁卒于1210年,并由其女婿阿拉姆沙-舍姆斯丁·伊勒图米什接任王位。其后几任苏丹大都是舍姆斯丁的后裔。1286年,王朝的第9任苏丹吉亚斯丁·巴勒班死亡。此后几年王朝由盛转衰,并于1290年由菲鲁兹·卡尔吉所建立的卡尔吉王朝所取代。这个王朝由称为四十人集团的军人掌握大权,苏丹由当中最大权力将军出任。 德里苏丹极力在其占领地推广他们的宗教,对其他的宗教进行无情地打击: 公元11世纪,突厥人(此时早已接受伊斯兰教)远征北印度,当时北印度已经长期分裂,小国林立,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耗尽了国力,也使人民蒙受深重的灾难。突厥人挑选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突厥贵族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来传播伊斯兰教,其政策远比当初的阿拉伯人激进。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民只要交纳人丁税就可保留信仰,阿拉伯人在宗教宽容方面远比基督教国家做的好;但突厥人在印度的行为却截然不同,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佛教和印度教同时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印度教经过调整和反抗后,与穆斯林征服者实现了妥协,并继续生存发展;而佛教却因为种种内外原因,最终在印度消亡。伊斯兰教可以说是踩着佛教的尸体进入印度的。 伊斯兰教向中亚、南亚、东南亚扩张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蚕食、打击佛教的历史。公元8世纪起,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中亚,中亚大部分佛教国家和游牧民族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公元9-13世纪,阿拉伯人、突厥人前仆后继地进攻北印度,并最终导致佛教在印度的绝迹。到了公元15世纪,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的穆斯林国家又通过武力征服将佛教和印度教赶出这一地区,在东南亚构筑了一个伊斯兰文化圈。在与伊斯兰教的对抗过程中,佛教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遭遇失败。英国学者渥德尔曾说:“佛教教义,尤其是它反暴力的社会纲领……对伊斯兰教的残暴作不出直接的回答。”这一说法有些偏颇,但也不失为一个有道理的解释。当时印度大部分国家都支持印度教,只有孟加拉的统治者还推崇佛教,佛教失去了来自上层的保护;而在民间,佛教要么被印度教驱逐,要么与印度教融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此时的佛教既无下层根基又无上层支援,在伊斯兰教面前缺乏起码的自卫能力。而“非暴力”的信条根植于佛教思想中,佛教的教义也使佛教徒不可能自己拿起武器、组织群众来反抗突厥人的进攻。当印度教王公与突厥人坚持对抗,当印度教群众此起彼伏的起义使穆斯林统治者不得不放宽宗教政策时,佛教徒却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反抗,只有少数僧侣远走国外,保存了一些古代印度佛教经典。 突厥征服者对佛教和印度教的残忍是令人发指的。根据英国学者渥德尔的引述,“穆斯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许多印度教神庙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烧,并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但这种烧杀抢掠对佛教的打击更大,因为佛教此时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和东印度的少数繁华地区,突厥人只要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彻底摧毁佛教寺院,消灭佛教的有生力量。而印度教神庙则遍布印度各地,从大城市到小村社无处不在,突厥人无法控制印度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自然也就无法根除印度教。更重要的是,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纲领已经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外族统治者都必须利用印度教来控制印度。而佛教对印度社会虽然曾有很大影响,但却远没有印度教那么深;佛教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现在它的印度社会的影响有限,穆斯林很容易就能将其一举击溃。 穆斯林征服者对佛教的痛恨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佛教教义和仪式与伊斯兰教违背的地方实在太多。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是“认主独一”,而佛教却认为世界万物没有创造者和主宰者,一切都是因缘缘起所致;伊斯兰教相信人死后的归宿是末日复活和审判,佛教却认为人死后进入六道轮回,而且轮回是永远没有尽头的(除非进入涅槃);伊斯兰教相信真理来自真主的“天启”,先知也是真主派来的,佛教却在认为真理是人参悟出来的(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悟道成佛);伊斯兰教最反对崇拜偶像,连礼拜时都只拜“方位”,佛教却到处树立并膜拜佛、菩萨、罗汉等的偶像,在穆斯林眼中成为“最邪恶的偶像崇拜者”……总之,伊斯兰教和佛教之间的鸿沟异常巨大,原先被穆斯林征服的祆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摩尼教徒等,与穆斯林的共同点都比佛教大(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未必正确)。突厥人此时已经变成了狂热的穆斯林,在排除异己方面远远超过当年的阿拉伯人,面对如此异己的佛教徒,诉诸极端暴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逸。这标志着在印度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的消亡。或许佛教消亡的直接原因的确是“对伊斯兰教的残暴做不出直接回答”,但它消亡的根本原因决不是伊斯兰教的打击。如果不是佛教过于严重的部派斗争,如果不是大乘佛教的密教化,如果不是印度教改革吞噬了佛教的生存空间,如果不是印度的政治经济环境变的不利于佛教发展,如果不是佛教在印度民间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佛教是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消亡的。穆斯林征服者只给了佛教最后的致命一击,此时的印度佛教早已不是生气勃勃的穆斯林的对手了。 在突厥贵族远征印度时,印度教和佛教一样受到了打击,神庙和经典被焚烧,信徒被迫改宗。印度教在民间的根基和在上层得到的支持远非佛教可比,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发现要消灭印度教是不现实的。佛教对突厥人的残暴做不出直接回答,印度教却可以依靠上层王公和下层平民武装对抗突厥人,让被迫向印度教做出让步;佛教集中在少数地区,很容易丧失生命力,而印度教却根植印度社会的每个角落,也是外来征服者需要依靠的力量。因此印度教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被伊斯兰教征服,而是会达成妥协。 突厥人在建立德里苏丹国的过程中,开始对印度教和佛教都采取斩尽杀绝的态度;但此后很快就对印度教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这不仅仅是因为印度教徒的抵抗,也是由于德里苏丹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其他内忧外患。成吉思汗正在建立蒙古帝国,蒙古人的兵威如日中天,其前锋甚至曾经到达印度河流域;另外,中亚的其他穆斯林国家或游牧民族也对富庶的印度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步突厥人的后尘入侵印度。另外,在入侵的穆斯林中也发生了分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内乱、政变层出不穷。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如果继续对印度教实行迫害,无异于自杀。因此穆斯林统治者采取了一定的宽容措施,改变了开始时的残暴政策,改为对印度教徒征收人丁税。 必须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教宽容是很不彻底的,也是不情愿的。印度教群众背负很重的税收,除了人头税外,各项税率都比穆斯林重;只要有清真寺的乡村,就不能再建立印度教的神庙;印度教徒在行政和司法体系里基本没有地位,当不了高级官员;在诉讼时,只要一方是穆斯林,就得按照伊斯兰教法审判,对非穆斯林显然不公平。许多苏丹不是无心打击印度教,而是没有能力打击印度教,因为德里苏丹国实力有限,许多印度王公只是在形式上臣服而已,离实质的统一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南印度,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归于德里苏丹国版图,其余时候都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到了德里苏丹国中后期,蒙古人和帖木儿帝国不断入侵,苏丹国内部也出现突厥贵族和阿富汗贵族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实际上已经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可以说,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从来没有足够实力使印度伊斯兰化,甚至没有实力使北印度伊斯兰化。在众多的印度教王公领地中,伊斯兰教的影响力实在有限。另外,即使在德里苏丹国直接管辖的范围内,伊斯兰教也不能占据完全的统治地位。因为整个印度的社会结构是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尤其是在广大乡村,没有印度教就无法维持统治,没有印度教就无法收税(德里苏丹国的税收系统大部由印度教徒把持)。对于广大印度农民来说,印度教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宗教,虽然它有种姓制度等许多压迫人民的主张,但这些主张也已经渗透到印度人的骨髓里去了,是他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们皈依伊斯兰教难度不小。 印度教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这也使它具有异常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它就是以这个优点战胜了佛教,现在又以这个优点在伊斯兰教面前得到保全。它可以随时吸收一切其他宗教的优秀特点,伊斯兰教的一神思想就深深影响了印度教。其实印度教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化早在8世纪商羯罗改革时期就已经开始,商羯罗吸收了佛教中的许多哲学因素,将过去神学理论发展不足的婆罗门教改造为神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印度教,他的“纯粹不二论”实际上是一神论的,这也使印度教容易接受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在与伊斯兰教的长期斗争、交流之后,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度教“既是多神论的宗教,又是一神论的宗教;既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又是反对偶像的宗教……”也就是实质上的一神论和表面上的多神论。表面上的多神论有助于它争取广大下层人民的信仰,实际上的一神论则使它的神学思想更加严谨,更容易赢得上层知识分子的青睐。从这个角度来看,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发展贡献还不小,它使印度教变的更加富有生命力了。婆罗门教从佛教中吸收营养成为印度教,而早期印度教则从伊斯兰教中吸收营养成为更成熟的印度教。 印度的伊斯兰教也受到了印度教的许多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纲领上,尤其是种姓制度上。伊斯兰教本来是讲究信徒人人平等的,与佛教类似;但在印度的长期传播中,也受到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感染,尤其是由印度教改宗的穆斯林,许多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种姓地位。现在印度次大陆的清真寺做礼拜时,各个种姓的信徒都是分开礼拜,信徒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等级差别。这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即使不是绝无仅有,恐怕也是非常罕见的。伊斯兰教的神学思想也和印度教互相渗透,到了莫卧儿帝国时期终于形成了一种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特色的新宗教——锡克教。现在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可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大宗教可谓在斗争中妥协,在和平中摩擦,达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部分融合。 不稳定的德里苏丹国没有使印度伊斯兰化,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文化交流也没有充分展开。但在随后的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被传播到几乎整个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融通也更加明显。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在宗教政策上也比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明智许多,在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宗教宽容,在莫卧儿帝国前期,印度各大宗教的交流可以说是最频繁的。但这已不属于笔者定义的“印度中世纪”范畴了。当然,中世纪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交流是莫卧儿时期两大宗教斗争、交流的基础,德里苏丹国的宗教政策虽然比较偏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印度各宗教的互相理解。 德里苏丹国的农民要向苏丹政府缴纳的田赋称为“卡拉吉”。旱田赋额占总产量的1/3~2/3,水田占2/3。随着村社内部封建剥削关系的发展,村社内无社员权利的农民或外来户还受到村社头人征收特别税的剥削。 随着德里苏丹国农业、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德里苏丹国兴建许多水利工程,普遍推广使用革新的波斯式水车及多种灌溉工具,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许多原来不毛之地例如赫尔沙-菲罗兹达巴德地区迅速成为鱼米之乡。农业中出现专门种植商品粮和棉花、蓝靛、甘蔗、香料、果蔬等经济作物的专业性产区。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孟加拉、卡利库特、柯钦、古吉拉特、坎贝、拉合尔、木尔坦、德里、赫尔沙-菲罗兹达巴德等地的工商业和外贸中心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巨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心之间发展着经常性的贸易联系。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伊尔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促进了印度区域性国内市场的形成。对外贸易输出的货物有棉花、棉布、细棉布、丝绸、胡椒、蔗糖、皮革、蓝靛等;输入的货物有波斯和阿拉伯的军马,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拥有巨额货币资本的“班尼亚”商人种姓经营商业及进出口贸易,还向苏丹政府及士兵预付税款及饷银以包收田赋。 另外,皇家手工业工场规模很大,阿拉乌德丁·卡尔吉的大型作坊有17000名劳动者,穆罕默德·图格鲁克的一处作坊有4000名织造细棉布和锦缎的工匠,菲罗兹·图格鲁克的丝织和毛毯作坊,每年能分别完成60万及20万银坦卡的定货。 奴隶王朝(1206~1290) 库特布丁·艾伊拜克1206~1210 阿拉姆沙1210~1211 伊杜米斯沙1211~1236 洛库一乌德丁·菲鲁兹1236 纳加女王1236~1240 穆仪兹丁·巴赫拉姆1240~1242 阿拉一乌德丁·欧苏德1242~1246 纳希尔丁·马哈茂德1246~1266 吉亚斯丁·巴勒班1266~1287 凯科巴德1287~1290 。。。。。。。。。。。。。。。。。。。。。。。。。。。。。。。。。。。。。。。 李荣、沈留成带领着还没有整训完毕的15万联合大军及本部人马6万,浩浩荡荡地开往德里苏丹国的边境,开始征伐德里苏丹国的战争。由于德里苏丹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我军所到之处,无不是攻城拔寨,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挡大军的进入。众多领土迅速地沦为我军的占领地,占领的城池官员全部更换成不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印度半岛官员及其带领的亲兵,而俘虏的伊斯兰教的士兵们全部集中押送到新首都海得拉巴,进行重新整编,防止他们重新沦为战争的炮灰。 当李荣、沈留成带领大军杀往敌军首都德里的半路中,终于遇到了德里苏丹伊杜米斯沙组织动员的本国15万精锐。两军在亚穆拉河附近的平原上展开了生死决战。开始几天双方都派出各自骑兵队伍进行试探性进攻,双方都有死伤,不分胜负。然后双方部队都开始建立去营寨准备长期的对峙行动。虽然李荣、沈留成比较着急等着北上帮助宋必成、王度减轻压力同时给他们送去足够的粮草,但是大军决战关系生死,来不得半点马虎,只能耐心应对或者使用上我方的先进武器尤其是火炮的作用。 双方试探性进攻结束后,开始大规模地步兵会战,我军总是利用先进的抛物器及强弩对大军给以重大的打击,使得他们只要放弃面对面的会战,而龟缩在营寨中进行有效地防守。我军也只能远远对其打击而不愿意付出巨大代价进行强行进攻。 在敌军害怕伤亡不愿意决战的时候,只能望洋兴叹在外干着急。几次想要直接攻击营寨进行最后的决战而担心巨大地伤亡,甚至在夜晚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地偷袭活动,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敌军层层防守,非常严密,而且设计的陷阱比较多,最后在关键时刻,放弃攻入营寨的计划,只是纵火摧毁了不少外围营寨。 怎么才能让敌军主动进行决战呢?这成为李荣、沈留成天天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商量派出我军4万骑兵精锐,直接围攻敌军的后方首都德里,让空虚的都城产生恐慌心理,然后逼迫敌军跟我军决战或者撤退后退保卫都城。 无论敌军怎么选择,我军都要抓住关键有利的时机,主动对异动的敌军发起决战。当敌军想要迅速地结束战争,主动挑起决战,我们就要不惜代价同敌军进行最后的生死之战;或者他们选择适当地时机撤退,我们就要主动在他们撤退的时候发起攻击,而且胜算的几率更大一些。 于是,李荣、沈留成马上命令4万骑兵精锐迅速出发,直接对敌军的都城德里发起围攻,同时,命令各探马密切监视敌军这几天的异动,虽然从德里到这里有两天的路程,但是敌军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异动,要是他们安然地撤回到德里,为我们以后攻城也增加了不少难度。 经过5天的密切观察,我军探马终于传来消息,敌军已经有异动的迹象。从敌军营寨附近观察,似乎敌军有撤退的打算,许多营寨的士兵似乎在整理和装卸东西,都城被围的消息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波动,毕竟都城没有重兵把守,又加上他们的家属全部在都城,一旦都城失守,将对他们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李荣、沈留成急忙通过望远镜从高处观察,的确发现敌军跟以前的不一样之处,丝毫都在整理包袱,可能敌军已经下达将要撤退的命令,让各营寨做好撤退的准备。李荣、沈留成看在眼里,美在心里,看样子敌军知道都城被围攻,已经无心决战,而选择了后撤保卫都城的行动,这个绝佳的决战看样子不远了,在敌军撤退的时候就是我军全面进攻的时候,绝对不会放弃这个绝佳的时机。 李荣、沈留成经过短暂的商量后,马上命令围攻都城的骑兵留下1万人马灵活机动地作出攻城的大摇大摆地模样,而悄悄地调出3万骑兵,迅速回撤,争取以最快地速度赶回进行决战,如果没有时间赶上决战就在半路上拦截逃跑的敌军,不管是撤退的大部队还是经过决战而漏网的残余敌军,要全部给以歼灭,绝对不能放过一名敌军逃回都城而增加后面攻城的压力。 同时,沈留成亲自带领3三步兵及1万名骑兵(本身大营里面只剩下骑兵3万,而且都是印度半岛的联合骑兵,综合素质相对本部骑兵来说还是差一些,关键时刻也不得不使用上去,虽然会打折扣,但是在冲锋陷阵的时候比步兵强悍很多)在敌军撤退的必经之地进行埋伏,然后跟尾随而来的大部队对其进行前后夹击,最后进行全面决战,一战决定胜负。 半夜十分,沈留成悄悄地带领3万步兵及1万名骑兵消失在黑夜中,要赶在敌军撤退的前面隐藏自己,避免敌军的探马发现我军的异动。虽然,不知道敌军打算什么时候撤退,但是从时间上推算应该不会超过2天的时间,也有可能利用夜色悄悄玩个空城计。但是,这些都随时逃脱不了我军派出的专业的侦察兵的眼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观察范围内,同时在各路口也布满了各种探子,只要他们想逃跑,除非从天上走这一条路,才不会被发现。 在沈留成他们刚刚消失了2个小时后,敌军非常狡猾地利用人们在半夜3点左右是最疲惫的最困的时机,开始悄悄地撤退了,但是,这消息迅速地被发现,马上传递到我军大营。李荣也马上命令大部队静悄悄地准备战斗,在黑暗中打理装备,准备对敌军进行尾随,然后进行攻击。 当敌军最后一队人马消失在夜色中的时候,我军的大部队也静悄悄地奔出了营寨,顺着敌军逃跑的方向跟随,在前方探马的一步步指示下,间隔了一大段距离,防止敌军发现我军的企图。 就这样在黑暗中熬过3个多小时,夜色开始消退,清晨的阳光逐渐地出现,当敌军误以为已经把我军远远地留在大营中而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从前方冲出了一只队伍向他们杀来,前方飞奔的1万铁骑迅速地杀入了敌军的阵里,引起了一阵混乱,后面3万步兵也随后赶到,双方立刻进行了混乱中的大厮杀。 正在此时,我方尾随的大部队也及时赶到,从后方对敌军迅速展开包围阵势,十几万大军突然从后面杀入,其气势是非常地壮观宏伟的。敌军前后受到突然攻击,阵脚立刻被打乱,各军乱成一团,又加上经过没有休息一整夜的急行军,本身就陷入疲惫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冲入阵中的我军搅得分不清敌我,只能各自为战。 当我军大部队加入其中后,许多敌军开始陷入无边的恐慌中,看着战友们一个个的倒下,许多人开始放弃了抵抗,迅速地开起来小差——开溜了。随着逃跑的人员逐渐增多,而反抗的士兵越来越少,敌军陷入了崩溃的边缘,拥有骑兵的敌军纷纷奔跑,离开了混乱的队伍,拼命地往都城的方向逃走,估计是敌军的高级军官及卫队人员,在他们的骑兵掩护下跑的最快。 李荣、沈留成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理会这些了,只能慢慢地收拾剩下的残局。当大面积地反抗结束后,敌军是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战死的战死,逐渐分地很清楚了。打扫战场的工作就交给5万后勤部队,李荣、沈留成带领部队精锐马不停蹄地赶往敌军都城,要兵贵神速地拿下敌军的都城德里,让都城在得到本国人马全军覆没的消息的同时,陷入恐慌中,不得不接受都城即将要被攻陷的事实,而放弃抵抗;这个时候就算要拼命地抵抗,也是最慌张最紧张最薄弱的时候,城墙将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攻取,因为大家都在忙于算计自己的小算盘,怎么才能保命,还有谁去考虑守城呢? 逃跑的敌军骑兵队伍也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刚刚才脱离我军的追杀,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又迎面赶上了3万骑兵的迎头一击。3万大军对付一堆残兵败将,那是轻而易举地事情,大军一到,都不得不放下了武器,因为已经是无力在进行抵抗,就算要抵抗的人全部霎间被砍下马了,其他的只能乖乖地下马受降。 见势不妙反应很快的也最终没有逃出3万精锐骑兵的魔爪,还没有奔走多远,许多士兵就被强弩射下了马,其他的也只能接受投降的命运,其他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有德里苏丹伊杜米斯沙,他为了保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接受无情命运的打击,成为我军高级俘虏中的一员。 李荣、沈留成从后面赶上了3万我军骑兵及其俘虏的人员,留下几千步兵收拾残局,然后携带着高级俘虏德里苏丹伊杜米斯沙赶往德里城。(由于明天有事情,就强行把一更分割成两更了,本来一章的内容分成两次上传) (补充思考:中南亚是宗教的汇集地,导致各种宗教汇集一起,“优胜劣汰”,比较激进的宗教生存下来了,而比较温和的人佛教倒是被淘汰出局,从佛教的诞生地印度彻底地消亡了,反而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发芽生根了,这是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话题,大家可以仔细地研究一些,为什么这个地段宗教众多,为什么许多宗教都如泉水般地喷涌而出,佛教为什么在印度本地消亡,其他极端的宗教反而有市场呢?难道是适者生存吗?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起主导?)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