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联军伐阿拉伯帝国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81联军伐阿拉伯帝国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第八十一章联军伐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半岛篇) 1227年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帝国已经不是曾经辉煌过的阿拉伯帝国了,跟历史上其他帝国一样,也进入了循环中的帝国衰落期,早已经衰弱不堪了。其在西亚的首都巴格达,虽然成为亚欧交流的通道,表面繁荣昌盛,但是经常遭受周围的帝国入侵而政局不稳,处于风雨飘摇的局面中。 ............................................................................................................................................................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封建王朝。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和波斯的南部边疆。他们前进,他们作战,他们征服,他通过血与火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举世无匹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1339万平方公里。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又称神权共和时期和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沿岸(摩洛哥和西班牙、葡萄牙沿海),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是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等,均称之为大食国,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了134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帝国西侵统帅旭烈兀所灭。 狭义的阿拉伯民族是指源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不论是根据犹太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的记载,都认为他们和犹太人有血缘关系,语言分类中也同属于闪含语系。原来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中的以家族为基础的部落。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先从贫民开始增加,后来甚至一些商业贵族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并引起以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关注。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各种争端,建立了更高的威望。待到时期成熟,便将计划在应用在社会实践,以麦加的穆斯林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Ummah),并定制以伊斯兰教原则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 穆斯林相信,为了防范麦加方面的威胁及保护新生政权,穆罕默德受到真主的授权指挥乌马公社,并以自卫性战争方式反击。624年,穆斯林方袭击了麦加倭马亚家族的一支武装商队,从而引发了伯德尔战役,竟能以少胜多。这不仅给了倭马亚家族精神上沉重打击,而且也被穆斯林们视为是安拉佑助的结果,大大改变了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人中对他保持观望态度的看法,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此后数年间,穆罕默德先后两度与麦加军队交锋。627年,穆罕默德以坚守之策,挫败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穆斯林解除了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此后,麦地那军队愈战愈强,屡战屡胜,或通过派遣弟子宣扬伊斯兰教,联合周围各部落,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使这个麦地那的伊斯兰国家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力量。 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年—1258年) 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一说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杀倭马亚余党,杀害了阿布·穆斯林,并残酷地镇压了呼罗珊人民起义。 哈里发曼苏尔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762年迁都至此。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公元8—9世纪时,帝国政治较为稳定,生产力发展较快,经济和贸易繁荣,成为帝国的鼎盛时期。此间,帝国的科学文化也获得许多重要成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领土面积约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860万。 但是,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帝国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处于不断激化之中,人民起义、教派斗争此起彼伏。早在阿拔斯王朝创建之初,倭马亚家族的后裔就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割据独立,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年—1236年),由于服色尚白,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现了什叶派的伊迪里斯王朝。 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阿拔斯王朝因此国势日衰。同时,9世纪中叶以后,从中亚来的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突厥将领掌握军权,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 帝国内部经济基础的差异和由军事封土制造成的强大地方势力,促使割据局面的形成。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因封土制的推行而逐渐获得的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对阿拔斯王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东西各地几十位总督、军事统帅皆乘机自立,相互攻伐征战,并力图染指中央政权。800年,大将伊本·艾格莱卜在获得突尼斯封土之后,当年便建立艾格莱卜王朝(822年-875年)。868年,埃及总督阿哈默德·图伦宣布独立,建立图伦王朝(868年—905年)。东方各省继塔希尔王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萨法尔王朝(867年-903年)、萨曼王朝(874年-999年)。909年,什叶派穆斯林在突尼斯建立法蒂玛王朝(或哥疾宁王朝),先后征服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埃及、撒丁岛,973年迁都开罗,由于服色尚绿,中国史书称为“绿衣大食”。890年,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此外,阿拉伯人在北非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帝国;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大小王国在这一时期忽生忽灭。 10世纪以后,帝国四分五裂,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名存实亡。由里海南岸的德莱木人白益第三子阿里于934年占领法尔斯的都城设拉子;945年其弟艾哈迈德进入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克非成为白益家族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1055年,另一支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解除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有宗教首领的地位。 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阿拉伯帝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当时,虽然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突厥的“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纷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什叶派主要派别伊斯玛仪派(即“七伊玛目派”)中出现了一个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谢赫)霍山(哈桑·本·萨巴赫)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等排除异己的恐怖活动。 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突厥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 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掠夺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古都斯(耶路撒冷)更多次被血洗。 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哈里发,但突厥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 13世纪初,强大的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灭了花剌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领蒙古军队洗劫了波斯、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并于1258年摧毁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居民都被屠杀,被屠杀人数约为9万人(《多桑蒙古史》中记载为80万人)。为了不让皇族的鲜血玷污战刀,巴格达哈里发裹在地毯里被战马踩死,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哈里发”的头衔,则作为伊斯兰教宗教领袖的称号,一直被继承下去。哈里发首先是处于开罗的马穆鲁克王朝的控制之下。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时任哈里发的穆台瓦基勒也被俘。1543年,穆台瓦基勒死去,奥斯曼苏丹苏莱曼一世宣布自己继承哈里发的职位,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的领袖。直到1924年,哈里发制度最终才由凯末尔废除。 除保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阿拉伯帝国大量吸收以拜占廷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阿拉伯帝国的继承制度既不同于中国的册封制,也不同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或是被某些地方所采用的幼子继承制,而是一种被伊斯兰世界所普遍接受的长者继承制,即由皇族中的现存的最年长者继承。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例如在帝国的后期,一个新皇位的继承者有时会将其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掉或将其关在自己的寝宫中,数十年不见天日。这样极易造成王位潜在继承者的心智扭曲或是知识匮乏,最终造成哈里发的素质低下,无力治国的局面出现。元首:哈里发;中央官制:军政官员、税收官员、宗教官员;地方官制:五大行政区模式——总督(军政官员)、税务官、法官(专司穆斯林案件。非穆斯林由各自宗教领袖负责。) 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大马士革、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尼沙布尔、赫拉特、布哈拉、科尔多瓦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据传,早在伊斯兰教先知时期,穆罕默德曾说过,“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随着帝国的形成,商业贵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穆斯林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阿拉伯斯林商人的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当时,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江苏的扬州等地也聚居着大批穆斯林商人。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斯林商人经营的商品。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农耕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发展航海业、造船业和帆船驾驶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积累。阿拉伯海员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研究和详细记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季风从而大大缩短了航行所需的时间。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书籍中也记录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资料。 13—15世纪,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十五世纪初,当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的船队到达印度之后,郑和雇用了阿拉伯导航来继续前往东非的航行。一个世纪之后,卓越的阿拉伯航海世家的后代伊本·马吉德(自称“怒海之狮”)以熟谙如何在红海和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航行而闻名,后被阿拉伯海员奉为“保护神”。正是在他的指引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船队才顺利渡过印度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一时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装备也更加先进,从事远洋航行船只已拥有整套的航海仪器,如指南针、测岸标方位的等高仪、测太阳和星体高度的量角仪、水陀等,还绘制了标有岸上方位物坐标、水深和风向的海图和对景图。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西欧沿海,非洲的东岸、北岸和西北岸,亚洲的南岸和东南海域,包括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员和商人们的足迹。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这使得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这两个将不同民族文化混成在一起的纽带为基础的阿拉伯文化得以高度发展。 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领域之一。早期阿拉伯文学题材多为谚语、诗歌、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犀利、朴实,体现了阿拉伯人洒脱而率直的性格。帝国强盛的时代,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文字优美,比喻的使用趋于上风。《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 跟中国的交往:据说,穆罕默德曾经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37次。 唐天宝十年(751年),阿拔斯王朝及其属国的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交战并击败了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和葛锣禄部联军,成功巩固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的控制权,与唐帝国隔葱岭相对,此战亦是中阿两国多年唯一一次的军事冲突。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人随即派遣数千士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原,成为现代中国回回的先人之一。此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阿拉伯人进攻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回纥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751年后,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Siraf)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Zeid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Arabian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 阿布·阿拔斯:750年—754年......后面的省略...... 穆斯塔兹希尔:1094年—1118年 穆斯塔尔希德:1118年—1135年 赖世德:1135年—1136年 穆克塔菲:1136年—1160年 穆斯坦吉德:1160年—1170年 穆斯塔迪:1170年—1180年 安—纳西尔:1180年—1225年 查希尔:1225年—1226年 穆斯坦绥尔:1226年—1242年 穆斯台绥木:1242年—1258年 .............................................................................................................................................................. 宋必成、王度和李荣、沈留成各自带领30多万大军,合计60多万的混合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阿拉伯半岛。在进攻前,四人通过分析资料及探马收集的情报来看,阿拉伯半岛沙漠分布比较广阔,不适合大部队的深入,同时粮草补给也是非常困难,决定由两军派出骑兵及少许步兵分别从东西两边进攻,迅速结束战斗,不仅可以利用骑兵迅速地深入沙漠腹地,而且粮草补给很好地保障了。而大部队攻占其首都巴格达并就近在北部非沙漠地带兼并西亚众多的小部落及小势力,不仅巩固花剌子模原有的势力范围,还扩展周边的势力范围,同时为深入沙漠的部队筹集粮草。 王度带领4万骑兵及2万携带先进攻城准备的步兵和2万后勤人员从阿拉伯半岛的西部进攻,而沈留成带领5万骑兵及2万携带先进攻城准备的步兵和3万后勤人员从阿拉伯半岛的东部发起攻击,而后双方共同消灭阿尤布王朝在阿拉伯半岛的势力,结束阿尤布王朝在阿拉伯半岛的小范围的统治,为下一步向阿尤布王朝开战奠定基础,如果阿尤布王朝进行援助,我军驻扎在西亚的大部队就要进行拦截式地攻击,斩断援助之手,保证我军骑兵部队对阿拉伯半岛的收复任务的顺利完成。 由于阿拉伯帝国早已经衰落不堪,早就没有青年般的英勇无比的朝气,而是死气沉沉的暮气,一个世纪以来,屡受周边帝国的欺辱,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帝国、阿尤布王朝不断侵占其领地,还对哈里发指手划脚,干涉其国家内政,导致阿拉伯帝国实际是名存实亡,几乎没有了多少影响,只能静静地待在阿拉伯半岛扮演着伊斯兰教宗教圣地及宗教领袖的作用。所以,面对我军的入侵只能据守城池,凭借城墙负隅顽抗,同时向其他伊斯兰教国家求援,企图维持其宗教中心的地位。 宋必成和李荣带领剩余的40多万部队陆续地消灭了阿拉伯帝国周围的城镇,向首都巴格达挺进,这个时候正在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斯坦绥尔(Al-Mustansir)(1226-1242)是一筹莫展,感觉到自己没有能力抗衡我军的联合部队,最想弃城逃跑,又不知道逃亡何方,因为在阿拉伯半岛的范围我军已经派出骑兵部队去占领,想逃到其他伊斯兰教国家,毕竟自己还是所有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头衔,不过从此要做他们的傀儡任其摆布,如果直接对抗肯定不是40万大军的对手。最后,左思右想了几天还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等他想跑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巴格达已经被先遣骑兵一夜之间包围了。没有了主意的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只能暗自后悔,没有早点逃跑到阿尤布王朝寻求庇护,哪怕做个老实听话的傀儡也是比较幸福的事情,现在唯一的只能先守住城池才做他算,大不了也开城投降,反正强大的花剌子模帝国不也是被消灭了吗?其太子札阑丁不也继承了王位吗?自己投降估计一可以捞个一官半职的,最后能够抱住哈里发的称呼最好,所以先要保住城池,然后才有讨价还价的本钱,然后再寻求好的待遇结果,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就这样打定了主意。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哈里发穆斯坦绥尔想凭借城池把守几天跟宋必成和李荣讨价还价的时候,我军的大部队已经开始了攻城的行动。固然,巴格达古城城墙的高大雄伟也很壮观,但是在我军先进攻城武器的打击下,已经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付出了极大伤亡的代价后,才勉强维持住对城墙的控制权,用士兵们的性命来争取喘息的时间及机会。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敌军的精锐逐渐地在一天天地消亡,已经出现了战斗力下降的形势,许多没有经过训练的士兵也被强行地驱赶到城墙上,来充当炮灰,企图继续维持他们的政权。 最终,在十几天后的下午,敌军的东边城墙被我军强行占领,然后控制住主动权,再利用城墙的控制权,对东门发起了攻击,最终在不到2个时辰的战斗中,消灭企图夺回城墙的敌军反击人员,而趁势拿下了东门的控制权,随着东门的开启,我军骑兵部队的进入,古老的巴格达正式宣告陷落。随着,骑兵部队的深入,大部队不断地推进,敌军逐渐地放弃了无谓的抵抗而不得不纷纷放下武器。最后,躲在皇城的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在我军团团包围的形势下,不得不派人出来进行谈判,希望还能够争取一些基本的特权。在能够满足保留他的哈里发称号的前提下,非常骨断地打开皇城的大门,向我军宣布投降,也正式宣布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宋必成和李荣也履行对他的承诺,虽然知道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已经失去了讨价还价的资格没有必要满足他的要求,但是,哈里发在伊斯兰教中的重要影响作用还是不能低估的,为了拉拢全世界其他的伊斯兰教教徒们虔诚的人心,只能把哈里发穆斯坦绥尔高高地供起来,使得教徒们好对他顶礼膜拜而达到掌控的目的。 最终,把哈里发穆斯坦绥尔送往原来花剌子模的首都现在已经是西辽西京的撒马尔罕,让他在那里继续发挥余热,对穆斯林们施加在我们能够控制下的有限地影响。而巴格达作为普通的城市合并入西辽,作为西辽的重要城市来进行管辖,由西辽派出5万重兵进行防守。 而深入阿拉伯半岛的王度和沈留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许多想要抵抗的部队一接触就被迅速地击溃了,而纷纷地溃逃,最终被全歼。许多凭借城池抵抗的城镇在我军先进攻城武器打击下纷纷溃败,毕竟在沙漠里面建立的城镇是非常弱不禁风地,跟中原及中亚的城墙是不能相比较的极大的差距,在沙漠中修建城池不仅仅缺乏材料导致城墙非常矮小,而且长时间经过风吹雨淋,已经是不堪一击了。这样的城墙是禁不起我军的一个回合的攻击,许多城墙连人附带着城墙上的砖石材料,被我军的强大火力击落滚下城墙,许多城墙纷纷露出缺口。我军就从容地从缺口中而不是从城门直接占领了城池,宣告城池攻防战的结束。 王度带领的西边军团只是在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地那及麦加遭到了极大的反抗,但是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也不得不在最后城破投降,接受被占领的命运,不是祈祷真主保佑就能避免被俘的命运的。 而沈留成的东部军团就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只是在利雅得的城池,稍微象征性的抵抗一下就纷纷放下了武器。随着首都巴格达陷落消息的传来,更加没有那个城镇愿意做生死搏斗了,毕竟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也不会有任何援助的力量来拯救他们,与其抵抗受死还不如受降保存力量。 最终,王度带领的西边军团和沈留成带领的东部军团会师于鲁卜哈利沙漠,对阿尤布王朝在阿拉伯半岛的占领势力进行围剿扫荡。在没有阿尤布王朝有生力量的支援下,其残留的部队根本就不是我军联合力量的对手,只能纷纷投降和撤退。而阿尤布王朝派遣的支援部队的通道早就被宋必成和李荣的留守大部队占领,只能遥望对峙着,无力对我军发起主动进攻而最后不得不后撤,对阿拉伯半岛的残留力量爱莫能助了,只能任其自然灭亡。 在王度和沈留成接近20万的打击不断打击下,最后的残留抵抗势力见本国援助力量无法到达的惨剧结果中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很明智地选择了保留自己的性命,而不是为国捐躯及杀身成仁。在阿拉伯半岛最后的抵抗势力也消灭了,把波斯湾及阿曼湾全部变成了大宋的内海了,站在大通布岛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就能眺望到印度北部的领地,从此以后也可以通过海路对阿拉伯半岛进行粮食补给了,留下的5万大军就不需要穿过茫茫的大沙漠就能获取各种物资。 王度和沈留成分别在麦地那留下1万,在麦加留下1万,在亚丁湾及曼德海峡留下1万,在阿曼湾附近留下1万,在波斯湾附近留下1万,对阿拉伯半岛进行有效地控制,遵守大宋王朝的诏令。其余的大部队迅速地北上跟宋必成和李荣的留守大部队回汇合,继续完成师尊我的战略方针计划,对阿尤布王朝、耶路撒冷王国发起攻击。 (补充思考:帝国的衰落是有规律可循的,除了近代的美国英国外,世界七大帝国都有其兴衰规律{}他们分别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的波斯帝国;击垮了波斯,统一了希腊,疆域已经到达了印度的西北部的马其顿帝国;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东西文明起到了连接的纽带作用的阿拉伯帝国;与当时世界上的140多了国家有联系的大唐帝国;令全世界不寒而栗的蒙古帝国和斯拉夫帝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了大英帝国,冲出森林的斯拉夫人建立的地球上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都有令人惊叹的故事,当然也有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其兴也勃,其衰也忽。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推荐大家认真地读一下,让人深思!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保持兴盛不衰,充满了竞争的世界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后浪推前浪。然而正是在这种互相追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才充满了活力,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的前进。而我们中国人自己现在所需要的东西就是发展和等待,学习美国的发家史,用一种“香格里拉”式的方式应对世界,也学习老祖宗的太极功夫,为未来的挑战作出准备!)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宋代王朝到五洲联合帝国》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