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燕国的变化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燕公子第十三章 燕国的变化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燕孝王元年,十二月中旬,蓟都太子府,书房。 姬康对老总管姬茂道:“姬伯,现在各郡的门阀贵族开始迁移了么?” “启禀太子,已经开始迁移。” “可出现暴乱、反叛?” “太子,暴乱、反叛有零星出现,但已经被彻底扑灭。其暴乱反叛之家族,已被我大军镇压,族灭。现在已经基本平稳,影响不了我燕国的大局。” “姬伯,要吩咐我监督院与情报局人员,仍不可放松。对于迁徙到我辽地的这些门阀贵族,仍要严密监视,不能出现半分的松懈。” “请太子放心,我监督院与情报局人员,已经如此再做。” 燕国过去由于采取的是“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地域就高达二十多个。 姬康趁此次燕国变法之际,在得到父亲姬冥支持后,把燕国众多分封的地域,通通纳入到燕国朝堂的管辖范围内,以确保燕国朝堂的政令通行无阻。 除辽地的各郡县外,从燕国北部到南,根据山川地理、河流、人口等,又依次划分设立上谷郡、蓟都郡、武阳郡、河间郡,中阳郡。 上谷郡在蓟都的西北方,北部为匈奴,西与赵国代郡相交,东接渔阳郡,南靠蓟都。 郡府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官厅水库畔),下辖包括郡府沮阳在内的夷舆县(今北京延庆县旧县镇一带),军都县(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南)、上兰县(今北京延庆张山营镇一带),居庸县(今北京延庆县城),潘县(今河北涿鹿县保岱镇),纲成县(今河北万全县),且居县(今河北宣化),茹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康保县(今河北康保县)等十四县。 蓟都郡为燕国都城蓟都所在,西接上谷,北至渔阳,南靠武阳郡,东至河间郡。 下辖安次县(今河北廊坊市),成县(今河北广阳区一带),中都良乡县(今北京房山区),燕山县(今北京石景山区),昌平县(今北京昌平区),潞县(今北京通县)等九县。 中阳郡划拨出高阳县(今河北高阳县)归河间郡管辖;划拨桑邱县(今河北保定)归武阳郡管辖,中阳郡下辖包括郡府中阳城在内,共计十一县。 武阳郡在蓟都城的南部,北接蓟都,西与赵国代郡交界,南为中阳郡,东至河间郡。 郡府为燕国下都武阳城(今河北易县),下辖武遂(今河北徐水县),方城(今河北固安),容城县(今河北雄安),桑邱县(今河北保定),涿县(今河北涿州市),范阳县(今河北涞水)等十县。 河间郡北接右北平郡,西至武阳郡,东为渤海,南与齐国交界。 郡府为河间府(今河北河间市),下辖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章武县(今河北黄骅市一带),高阳县,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县),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鄚城(今河北任丘市),中邑县(今河北沧县一带),武垣县(今河北肃宁县一带),雍奴(今天津市区)等十四县。 姬康把原燕国的近二十万常备军,只留其精锐,让其老弱之卒退伍,裁撤十余万大军。 剩下的十万燕军,按燕国军队新律,新设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三军,其编制与辽地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相同。 这三个军的武器装备,准备在明年,按辽军的配置,全部更换完毕。 按军功,授予荣蚠为五星大将军衔,封三等侯爵。 授予王石、薄望、刘胜、乐间、卿秦、三人为大将军衔,封一等伯爵。 授予左宗、荣岩、武阳靖,石勇,黄勇为燕国上将军衔,封三等伯爵。 荣岩率第一军进驻到上谷郡;左宗率第二军,驻守到渔阳郡;胡归良率第三军,驻守到河间郡;大将王石,仍然率领第四军,驻守在蓟都。 任命大将乐间为第五军军长,驻守安兴郡;大将卿秦为第六军军长,驻守在安东郡。 调任石勇为第七军军长,率第七军,驻守辽东郡;上将刘胜被任命为第八军军长,驻守中阳郡;薄望为第九军军长,驻守辽北郡;武阳靖为第十军军长,驻守右北平郡。 对于投靠过来的赵国缚豹、王容、苏射等赵国将领,以及其他原先燕国将领,姬康已命他们先去襄平城军事学院学习,期限为一年。 待学习完毕后,姬康准备将这些将领全部打散,一部分转为文职,另一部分分配至辽地各郡,戍守燕国与匈奴、东胡交界的边境,彻底杜绝燕国军队中自身的隐患。 在姬康看来,这个时代中原各国的夷胡之防,还是很厉害的。你可能未来投靠齐、赵等中原各国,但是绝对不会投靠东胡、匈奴等这些蛮夷之族的。 对于燕国蓟都、武阳、上谷、河间、中阳五郡的门阀贵族,燕王姬冥下诏,全部分散迁至辽地各郡,以杜绝这些门阀贵族的叛乱根源。 临近年关,燕国上下都很忙碌,燕王姬冥与太子姬康在忙着变法事宜,官员们在忙着适应燕国新的变化,门阀贵族们也在忙着迁徙。 还有上谷、蓟都、武阳、河间等郡,近百万的无地百姓们,都已获得了官府分配下来的土地田亩,也已获得了官府的资助,在忙着过年。 这些获得自己土地的奴隶百姓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对燕王姬冥与太子姬康的感激。看着属于自家的房屋和田地,这些百姓坚信,自己的日子在来年一定会好的。 至此,燕国包括辽地,总计划分为了十六郡,设县近二百五六十县。 燕国到目前为止,疆域纵横数千里,已不是姬康前世那个偏僻之国了。 在燕国的堪舆图上来看,燕国西接太行山脉,北至燕山、大兴安岭,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南接齐、赵两国,就连渤海也成为燕国的内海。 燕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河流众多。 不论蓟都、督亢地区,还是辽地众多平原,都已成为燕国的膏腴之地。 人口通过这十年来的不断兼并他国,包括辽地,整个燕国人口数初步统计为一千二百余万人口;常备军队,陆军十个军,海军两个军,总计四十万正规大军。 到了现在,燕国兵甲之犀利,已独步中原各国之首;粮食、军资等物资的准备,已够燕国连续征战多年。 燕国很低调,继续按姬康所制定的“高筑墙、广积粮、缓争霸”的九字方针战略,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执行着。 但任凭燕国再怎么低调,在各国看来,其已经成为中原名符其实的大国、强国。 中原有许多有智之士,已经看到:燕国只待国内安定下来后,大军必然会南下,彻底投入到逐鹿中原的大战中来。 燕国朝堂的众臣已在谋划,燕国的大军也亦在准备,甚至连燕国的民众也在期盼。 就在这种氛围下,燕孝王二年的脚步,终于来到。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燕公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燕公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燕公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燕公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