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火器(下)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燕公子第四十三章 火器(下)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燕王康元年,赵王丹十二年(公元前二百五十四年),秋,邯郸仓烧。 自赵国迁都邯郸以来,就在邯郸城内修筑了邯郸仓。 这个邯郸仓,如果粮食贮存满后,可供百万人一年就食。赵国能与秦国在上党地区对峙三年,数十万大军的粮食补给,就全靠这个邯郸粮仓供应。 当然,自长平之战之后,这个邯郸仓内的粮食贮存,就从来没有满过。 看到已经变成一大片瓦砾尘灰的邯郸仓,赵王丹欲哭无泪。 自赵王丹登基为王,真正掌握赵国王权以来,赵国简直是厄运不断。 先是长平之战,被秦国坑杀四十五万大军;下来就是邯郸之战,邯郸城内的民众以骨为炊、易子而食;随后又在南端的洛邑与安阳之地,损失九万多将士。 这两年刚刚好了一点,尤其是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之年。没想到今年刚刚秋收完,粮食刚刚归库,赵国最大的粮仓——邯郸仓,却被大火给焚为尘灰。 赵国本来就是一个缺少粮食的国度,可不是像燕、秦两大国,都有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 回到王宫后,赵王丹还能看到远处的邯郸仓,依旧冒着浓浓的黑烟。 赵王丹已经知道,今年冬季到明年的秋收之前,赵国军民的粮食供应,又出大问题了。 看到自己侄子脸上沮丧的表情,平原君赵胜长叹一声,上前安慰道: “王上,事情已经发生,就不要再想了。下来,我赵国考虑的就是尽快派人,前往燕国,让燕太后与燕王康二人,帮助我赵国度过此次难关吧!” 在赵国周边的国家,能帮助赵国的也只有燕国了。秦国是赵国的生死对头;魏、韩两国的粮食,也只能勉强自保;楚国远离赵国,想都别想。 赵王丹呆了半天,才对赵胜道:“王叔,因卫国之事,我赵国已得罪了燕太后与燕王康,燕国还会帮助我赵国度过此次难关么?” 平原君赵胜,躬身对赵王丹道:“大王,别无他法,我赵国可以从卫国撤兵,以此向燕国示好,换取燕国此番帮我赵国。” “王叔,你说此番邯郸仓被焚,是不是他国所为?” 赵胜一愣,对赵王丹言道: “大王,这个需待调查,臣真不知道。但是,如今不是纠结这些问题的时候。” 赵王丹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王叔,就这样处理吧!知会下魏国,就说我赵国要从卫国撤兵。另寡人会给燕太后与燕王康亲笔文书,尽速派人前往蓟都,看燕国怎么说吧!” “诺。”平原君赵胜躬身应道。 燕国秋收之后,姬康诏令,命令尽快完成全军的招兵、退伍工作。新入伍的军士,尽快完成集训。燕国各军,尽速安排好冬训。 十月上旬,蓟宫,亲和殿。 姬康对前来的情报局局长黄勇道: “此次,赵国情报分局做的不错。把此次在赵国情报局的行动人员,全部安排撤回国内,给予嘉奖。另外,此事做为最高机密,一切情报永久封存,永不得外泄。” “诺。”黄勇躬身答道。 “还有什么事情么?” “启禀王上,从咸阳传来的情报,言魏王圉与韩王然已经到达咸阳。另外,赵王丹已命大将廉颇撤出卫地,并派出使者前来我燕国。” “哦,寡人知道了,你且下去吧。” 待黄勇走后,姬康喝了口水,眼神异常的深沉。 这时,侍官令王从进来,对姬康禀报道: “启禀王上,阁相邹衍派其弟子徐福前来,说有要事,面见我王。” 姬康一听,呆了一呆,吩咐道:“传此人觐见吧。” “诺。” 不到一刻的时间,一个看上去年纪二十多岁,风度翩翩,让人一看就有好感的年青人,走进亲和殿内。 “徐福参拜我王。”这个年青人跪地叩首道。 “免礼平身。” “多谢我王。”徐福站立起来。 姬康仔细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年青人,问道: “徐福,汝是何地之人?何时去襄平学院的?” “启禀我王,臣乃齐地无棣(今河北盐山漳卫南运河无棣沟)人。于六年前到襄平学院,追随吾师邹衍的。”徐福躬身回道。 姬康此时已经知道,没有任何问题了。 此人就是自己前世史书中,那个大名鼎鼎、能言善辩的“大忽悠”徐福了。 “徐福,寡人问你,你说这海外有仙人么?汝可曾见过仙人么?” 姬康决定还是问问徐福这个问题。 徐福不知道自家君王为何问这个问题?想了下,躬身答道: “启禀我王,臣虽推崇道家,但只是认同道家理念,并没有见过什么仙人。” 姬康一听,点了点头。 还好,这厮现在看来还年青,没有“忽悠”自己。 “邹相让你前来,有何事要禀报寡人?” “启禀我王,此乃文书,请王上过目。” 徐福从袖中掏出文书,躬身,双手高举。 侍官令王从上前,接过徐福手中的文书,递给了姬康。 打开文书,姬康飞快看了起来。 看罢邹衍给自己的文书后,姬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遂发枪研究了这么多年,终于定型制造出来了。” 在前几年,辽地的“手火雷”发明出来之后,遂发枪的研发,就被姬康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之上。成立研究组,集中各方面的人才,给予研发制造。 遂发枪的结构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利用枪内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火药,击发弹丸,远程打击敌人。 但是,鉴于这个时代各种工艺的限制,原先所生产出来的燧发枪,迟迟达不到姬康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燧发枪内的弹簧装置。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遂发枪内的弹簧装置这个难题,终于被克服。 到了今天,这个燧发枪终于研发出来了,并通过了军部的验收。 定型的遂发枪,细长管状,口径一点八厘米,直径一百二十厘米,枪重十斤左右。 由于姬康的指点,遂发枪的弹丸采用了加快装填法。 也就是使用浸蘸油脂的麻布或兽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当然了,这个遂发枪的射程也不是很远,也就是七、八十步远而已。射程与这个时代的弓弩射程相比,都差之甚远。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力,能连续长时间的打击对方。 而姬康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主要考虑的是装备海军或守城所用。 海军如果与敌人在海上或水面战开激战,因为都在船上,这个遂发枪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威力,可连续在远处打击敌方,再配合手火雷的使用,可以说是敌军船只的噩梦。 守城也可以,我在城上,用燧发枪居高临下打击攻城敌军。 对攻城敌军来说,也是杀伤力极大的。 如果用此定型的燧发枪,现在就装备步兵,那就很惨了。几十步的射程,敌人很快就能冲到步兵身前,步兵剩下的也只有被虐杀的份了。 再说了,现在燕国定型的遂发枪,是初代产品。这个可以在实际使用中,再逐步总结优缺点,慢慢给予改进,使其今后射程更远,更加先进。 原始的火炮构造更加简单,这个时代各国的工匠们,完全能制造出来。 要知道,现在这个时代,华夏的青铜器工艺,已经达到了巅峰。对于铸造原始火炮这种武器,中原各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的中原各国军队,除燕国之外,其他各国都没有意识到炼丹方士们,所制做出来的“火药”,可以用于军事方面。 但是姬康决定,现在火炮只研发,不准备装备军队。 一方面是火炮笨重,运输困难;另一个方面,火炮如果落到敌方手里,马上就能被敌方模仿出来,反而能够对燕军造成极大的伤害。 燕军对敌或攻城,有炸药包与手火雷这两样东西,再配合投石车,就已经足够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统一战争,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姬康心里稍微踏实了不少。 因为有前世超前的意识,此番定型的燧发枪,装填不但快速。而且装备燧发枪军队,姬康决定采用“三段射”,连绵不断对敌军进行打击。 随即,对身旁的侍官令王从下令道: “诏令,命辽地各火器军工厂,尽速完备遂发枪的生产流程、工艺,开始大量生产此燧发枪。告诉他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完成量产任务,装备军队。” “另外,传寡人诏令,研发此燧发枪的总工程师鲁格,封三等伯,赐百金。其他研发人员一律根据贡献,给予封赏。” “诺。”王从答道。 然后转身,对徐福道:“徐福,邹相的身体如何?” 徐福赶紧躬身道: “王上,邹相身体尚好,经常说,还要协助我王,完成我王的志向呢!” 邹衍已经七十多岁了,姬康非常担心他的身体。 听到徐福的话后,姬康始放下心来,对徐福言道: “徐福,你回去告诉邹相,就说寡人非常想他,让他有空,就回蓟都来吧。” “臣遵我王之诏。”徐福对着姬康深深一躬。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燕公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燕公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燕公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燕公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