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二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9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屠龙后记第一卷 山河易主 第十二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9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燕王朱棣决心已下,乘一艘小船,由刘荣陪同,来至瓜州陈瑄

大船之上。只见那船上刀枪林立,旗帜飞扬,南军士卒对朱棣、刘荣二人皆怒目而视,刘荣见了,暗自心惊:“若是陈瑄有加害燕王之意,我就是拼得自己这条命不要,也要护佑殿下周全。”

燕王朱棣却是神色从容,在众人中间漫步穿行,环顾左右道:“陈瑄何在?孤已至此,还不出来迎接?”

躲在船舱中暗自窥视的陈瑄见燕王如此胆略气度,心下折服,急忙走了出来,走到燕王近前,纳头便拜,口称:“末将陈瑄迎降来迟,请燕王殿下恕罪。”

燕王将他扶起,把他上下打量半晌道:“陈都督,你我似曾相识啊。”

陈瑄不好意思笑道:“末将曾被殿下所俘,一直感念在心,故此刘指挥前来劝降,我便满口答应,诚心归附。”

燕王哦了一声道:“难怪我眼熟,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陈瑄道:“这是洪武三十一年的事情,末将曾随潘忠、杨松二人进军雄县,被殿下所俘。我化名为章武,说家中有老母赡养,殿下念我孝义,便放我归去。因我熟悉水战,故被朝廷任命为右军都督佥事,总领江防。今遇殿下,实乃天意,我愿归降,载大军过江。”

燕王大喜,握住陈瑄的手道:“此番若能进京清君侧,卿功为第一。”

陈瑄遂召集众将前来,指着燕王,高声宣布道:“燕王殿下为太祖高皇帝嫡子,今起兵靖难,率师入京,为的是清君侧,除奸臣,我已归顺殿下,如愿一同降者,官升三级,不愿从者,请自便。”

陈瑄手下众将皆是他一手提拔,尽为亲信,故此一齐跪倒,向燕王叩头山呼道:“臣等愿降,燕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陈瑄命人将船驶到浦子口,载大队燕军上船。

燕王命人在江边摆下三牲,亲自祭祀大江之神:“我为太祖高皇帝嫡四子朱棣,为奸臣所迫,不得已起兵靖难,誓欲清君侧之恶,以安社稷。若神灵厌弃,使不得渡此大江,神迹昭彰,明示予言。”

祭祀已罢,朱棣又与众军起誓道:“奸臣构乱,祸我家邦,煽毒逞凶,肆兵无已。我起兵御难,以安宗社。与尔众军,克协一心,奋忠鼓勇,摧坚陷阵。斩将搴旗,身当矢石,万死一生,与今数年,茂功垂集。勠力渡江,剪除奸恶。夫天下者,我皇考之天下。夫百姓者,我皇考之赤子。故大军渡江入京,须秋毫无犯,违者军法从事!”

众将闻言,皆山呼千岁。

燕军船只舳舻相衔,旌旗蔽空,金鼓震天,向南岸驶来。而此刻微风轻扬,长江不波,似有神灵护佑。

盛庸在对岸高资镇望见,大惊失色,对张士行道:“舟师现已归降燕军,长江天堑,已变通途,如之奈何?”

张士行道:“我军不如退至京师,据守京城,待勤王之师四集,再与燕军决战。”

盛庸摇摇头道:“大势已去,人心不在。恐怕京师也难据守。你曾任锦衣卫同知,熟悉京城情况,你即刻赶赴京师,护佑皇上左右,听候调遣。”

张士行还要再说些什么,盛庸一把将他推走,道:“事急矣,快走。”

张士行只得与盛庸洒泪而别,向京城疾驰而去。

燕军渐渐靠近江岸,盛庸列阵以待。陈瑄命船上开炮,炮声隆隆,火光闪闪,矢石横飞,岸上南军被打得抱头鼠窜,阵型大乱。

燕王命诸将鼓噪先登,朱高煦、丘福领数百精骑直冲盛庸军阵,盛庸军连败之余,兵无战心,见燕军冲来,便弃戈而走,四散奔逃,燕军追奔数十里,南军溃不成军,盛庸单骑逃遁,其余将士皆解甲投降。

诸将请乘胜直插京城,燕王朱棣却冷静分析道:“镇江乃咽喉之地,若此城不下,往来非便。今当先取镇江,断敌臂膀,而我后路无忧,则彼势益危矣。”

于是燕王令陈瑄将其属下战船悬挂燕军黄色旗帜往来江中,镇江守将指挥童俊在城中望见,惊道:“陈瑄战船皆已降,我将何为?”遂率众而降。

燕王大喜,将童俊等人皆官升一级。

次日,燕王率领大军进驻龙潭。燕王朱棣仰望钟山,怆然流涕。

左右诸将见此情形,惊问道:“今大功垂成,当欢欣鼓舞,殿下因何悲怆至此?”

燕王无限感慨道:“孤异日曾渡此江入京,拜见皇考,彼时皇考身体尚健,龙行虎步,声若洪钟。后因奸臣拦阻,不渡此江已有数年,今孤至此,音容宛在,唯余孝陵。瞻望云霄,怀念考妣,悲不自胜,故此泪下。”

左右闻之,无不涕下。

张士行快马加鞭回到京师,入宫见到建文帝,将陈瑄舟师归降,燕军已经渡江的消息一一禀告。

建文帝闻言大惊,这时镇江投降的消息也已传来,建文帝更加愁眉不展,绕室徘徊,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喃喃自语道:“朕以一国对一隅,何以至此?”

张士行上前一步道:“平心而论,坏陛下大事者,李景隆也。郑村坝、白沟、济南三战三败,丧师辱国,燕军此后不复制也。”

时群臣在侧,黄子澄哭拜于地道:“大事去矣,我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恕此罪。”

方孝孺从右班武臣中将李景隆揪出,愤然道:“陛下当斩李景隆,以振军心。”

李景隆跪倒在地,双股战栗,不断叩头求饶。

建文帝看在眼中,有些于心不忍,毕竟是自己的表兄,他对方孝儒等人道:“曹国公虽然有罪,然今日兵临城下,不宜斩杀大将。徒然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朕以为不如令曹国公戴罪立功,与周王二人赶赴燕营议和,许以割地,划江而治,再做打算。”

方孝儒道:“前番遣宁国公主前去议和,燕王不准,今遣景隆、周王二人,恐事不谐。”

建文帝道:“权且是死马当活马医。况周王为燕王同母弟,情分不比他人,也许有效。”

群臣默然,此刻大家皆知京城不保,各思退路。

李景隆叩头谢恩,急忙下殿去了。

黄子澄看着李景隆远去的背影,感慨万分,当场吟诗一首:

“仗钺曾登大将坛,貂裘远赐朔方寒。出师无律真儿戏,负国全身独汝安。论将每时悲赵括,攘夷何日见齐桓。尚方有剑凭谁借,哭向苍天几堕冠。”

于是朝廷将周王从宗人府中放出,复其王爵,与李景隆一道前往龙潭大营向燕王议和。

燕王一见到自己的亲兄弟周王,不由得泪如泉涌,紧紧握住周王的双手,道:“不图你我兄弟还有相见之日。”

周王也泣下沾巾道:“兄若不来,弟几死在宗人府矣。”

兄弟二人抱头痛哭。

哭罢,燕王看见李景隆跪在一旁,已经良久,故作惊讶道:“何劳曹国公至此,尚有言乎?”

李景隆再叩头拜道:“臣奉陛下之命,前来与燕王议和。”

燕王朱棣哼了一声道:“遥想当年,曹国公在此登坛拜将,幼主朝臣行推彀之礼,公拥五十万大军,黄钺仪仗相随,是何等威风,今摇尾乞降,又何等狼狈,可见上天有眼,邪不胜正。”

李景隆脸色一红,急忙辩解道:“陛下与燕王毕竟份属至亲,同室操戈,为天下笑。今奸臣贬黜,还请燕王回师,陛下愿割江北之地与殿下,永为亲好。”

燕王不去理会跪在地上的李景隆,对周王道:“五弟试谓斯言诚伪。”

周王哼了一声道:“想当年李景隆佯称备边,突袭王府,将我擒拿,今日其言焉能信乎?四哥洞见深微,当知真伪。”

燕王指着李景隆道:“公等今为说客耶!始者诸王未有过错,而朝廷一意削藩,动辄加之大罪,削为庶人,以兵围逼。必欲大义灭亲,绝我宗嗣。我被迫起兵,以至于今,方救死不暇,何用地为!我皇考定天下,裂土分封,传之子孙,故有地矣。今割地何名?此又奸臣计也。凡所以来,欲得奸臣耳。公等归奏圣上,但得奸臣至,我即解甲谢罪阙下,谒孝陵,归奉北藩,永守臣节,天地神明在上,决无虚言。”

李景隆匍匐在地,不敢再言。

燕王道:“平身吧,曹国公。”遂在大营摆下筵席宴请周王与李景隆二人,然后将一份奸臣名单交给李景隆,礼送二人回城。

李景隆回宫后,将燕王所言回禀建文帝,并将名单呈上。

建文帝看罢,大怒道:“岂有此理,燕王是要将朕之文臣一网打尽啊,看来议和无望。”

方孝儒在旁安慰建文帝道:“陛下莫慌,城中尚有诸卫劲兵二十余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当尽撤城外居民入城,坚壁清野,彼无所据,其能久驻乎!”

建文帝从之,下令城外军民商贾昼夜撤屋运木,搬运粮草入城。盛暑之中,饥渴劳苦,死者相枕藉。官兵多为省事,纵火焚烧民居,以至于城外村社大火连日不息,百姓苦不堪言,皆望燕军速来,平息战事,解民倒悬。

方孝儒请示建文帝,下令在京诸王分守各处城门,以防燕军攻城。

张士行向建文帝劝谏道:“陛下,京城之中尚有一人,可谓大将之才,陛下因何不用?若用此人,燕军必败。”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屠龙后记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屠龙后记》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屠龙后记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屠龙后记》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