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未央宫觐见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归汉第七十四章 未央宫觐见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和陈牧分析的差不多,高句丽此刻的确和匈奴勾结在了一起。但是匈奴那边支持高句丽的不是孝单于王庭,而是左贤王呼都而尸道皋若鞮。

汉匈和平共处了六十余年,还是主和派占据上风。但是上次新朝皇帝那么一搞,让草原民族一部分人很受伤,本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这个左贤王背着孝单于要搞点事情出来。

在陛下的诏令未到之前,陈牧紧急干了一件在他看来无比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召公输温仲给自己造了一辆比较舒适的马车。从宜阳到玄菟郡将近四千里的路程,没个好的交通工具岂不是要人老命。

历史上,我国直到清末都以两轮马车为主,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那种“架子车”。这种马车虽然便捷,但是舒适性就会差一些。当然历史上我国也出现过一些四轮车,但以牛车为主,用于运载重型货物。在古代中国,之所以四轮马车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四轮马车的前轮导向技术”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在前轮安装一个差速器。但是差速器是近代才发明出来的东西,而西方古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非常简单。他们的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当公输温仲看到陈牧画的草图后,他恨不得找把斧子将陈牧的脑袋劈开看看,这人的脑子到底装了些什么。由于公输温仲依旧担任河防衙署的中丞一职,他就将自己的胞弟公输温季派给了陈牧。

公输桓老先生共生了四子。长子温伯已早夭;次子温仲现在河防衙署当差;三子温叔误入歧途,已跟随墨家钜子墨戎不知去向;四子温季上次因为在家照顾老父未能前往筑河工事,一直对自己的二哥耿耿于怀,这次陈牧有事相邀,便被二哥派到陈牧身边,这让他非常高兴。

陈牧接到陛下的旨意后就去了常安,他将制造马车的任务交给了公输温季,并叮嘱曹珪全力配合公输温季的工作。

在去往常安的路上,陈牧心绪难宁。三年来,他一切的努力都其实为了这一天,但当这一天已经来临的时候,他却开始变得手足无措。

很多时候,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当看着那个打破他头的小孩儿被学校开除都没有出卖自己时他哭的无比伤心,当与前妻第一次约会时他紧张到手心被汗水浸透。

伴随着马车的颠簸,陈牧的心潮也是一阵阵的忽高忽低。他想到了去了天国的父亲、想到了抛弃他们父子的母亲、想到了与自己离了婚的前妻、想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导师、他甚至还想到了跋扈的学院新任院长。至于为什么会想到新院长,陈牧自己也没想明白,估计大约是前世的确没有什么人可想了吧,大脑不受控制的把他拉来凑了个分子。

这又让陈牧不禁一阵悲凉,自己居然在那一世没有一个可供牵挂的人。与之对等的,大约也没有一个人牵挂他自己吧。

陈牧虽然被免去了河防御史大夫的职务,但他的伊水亭伯爵位还在,所以依礼他须前往光禄勋(注:王莽在取得帝位后,将各个官职和地名进行了大量的更名。在中央,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这里作者为了阅读习惯,就继续沿用前汉的惯称,个别地方采用王莽改制后的名称。特此说明。)进行演礼。

所谓演礼实际就是地方官员第一次觐见陛下之前,为防止出现什么无礼的举止,提前进行的一次演练。这是中央**集权统治的特色,无非是为了突出对于帝王的尊崇罢了。当然后世这种情况还有存在,比如陈牧即将要前往的玄菟郡治内的一块区域就在后世滑稽的继承了这种传统。

好在在这个时期,臣下觐见皇帝还不需要明清时期的那种三拜九叩大礼,只需要正规揖礼即可。具体礼节是: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这个礼仪其实陈牧在河间郡拜见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演练过了,但是这次觐见陛下自是不同于拜见太子,又得重来一遍。这种仪式感在农耕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屡见不鲜,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其本质就是用来强化和固化各个阶级之间等级的行为范式。这句话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他妈就是明知故犯的犯贱。

陈牧的到来,在光禄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陈牧这个名字已经在这些郎令、大夫、谒者、期门、主簿、羽林们的耳中闻听过好几遍了。

按照本朝的选官制度,担任八百石以上官职的官员,须经过地方推荐或者太学学习之后才能成为候补,需要在光禄勋参与一些事务之后才会在适当的时候得到这个官职。光禄勋关于此人的考评鉴文,是其当官最为重要的核准资料。

然而陈牧三年前从一个县医丞做起、屡次升迁,直到做了比稚两千石的河防御史大夫之职,也未曾在光禄勋取得一字一墨的考评。如今凭借治河之功,获得伯爵之位,且天子亲召,将于今日在未央宫面圣。这等荣耀,降身于一山野村夫,真是羡煞旁人也。

今日见了这个陈岩松,倒也算得是一表人才。仪礼规范、笑容可掬,可就是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疏离感。这是这些光禄勋的官吏们几乎一致的看法。其实这是陈牧故意为之,相比于地方上的官吏,这些天子脚下的近臣,尤其是任职于光禄勋,隔三差五就会与陛下碰面的光禄勋的吏员,个个有一种眼高于顶的狂傲。

当然,地方进京官员的通常做法就是袖口里揣几锭金子,哈着腰陪着笑乘人不注意的时候以嘘寒问暖的方式向这些掾吏们表达一下敬仰,这就会很有效果的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是,陈牧却跟个大傻子似的只知道笑,却不知道和他人主动亲近。急得个别吏员都恨不得直接将陈牧的袖口拉起来检查检查呢。

听说此人富甲一方,光治河就给朝廷垫了一二十亿钱呢,不是个穷哈哈呀!他怎么一点礼数都不懂,光是个傻笑算怎么回事?咋就是这么个瓜怂呢,难怪治河那么大的功劳陛下才给了个伯爵,活该,呸!

陈牧看着那群人一副抓耳挠腮的急切样儿,都快绷不住要笑出声来了。好在很快就有中常侍前来宣诏,命陈牧即可前往未央宫面见陛下。

未央宫位于常安城所在的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首原地势最高点。据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渭水》十九所载,秦朝时有条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经过的路线后来变成山脉,长六十多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建造未央宫,“斩龙首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胜”这一特点。

在前往未央宫的路上,陈牧极力想将后世繁华拥挤的西安城与眼前这个类似于后世的仿古街区一样的地方联系到一起,结果却是失败的。自己踏上的这个龙首原,也在后世的记忆里无迹可寻。

中常侍将陈牧带进了大殿,陈牧忍不住抬头向前看去,却发现偌大的宫殿内仅有一人,一个高坐在宫殿最中央高台的人。毫无疑问那人就是当今陛下,这个时代最有权势的人。

中常侍“吱扭”一声关上了殿门,整个宫殿就只有王莽和陈牧两个人了。一个坐在高处,一个站在地下。陈牧呆呆的望着大殿的正中央,此刻的他已经忘记了之前在光禄勋演练的全部仪轨。

大殿上的那个人从台子上走了下来,来到了陈牧的身边,微笑着看着陈牧,用一种和醺的男低音向陈牧问道:“孩子,你来啦?”

陈牧没有回答,依旧盯着这人,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他在确定,眼前这个人是否就是自己千遍万遍用目光扫描过的那张照片里的人。

“你爸爸还好吗?”那人继续问道。

“父亲已经离世...”当提及父亲,陈牧似乎恢复了神智,老老实实的答道。

“唉...”这人叹了一口气,带着些许遗憾的口吻道:“我一直在等他,等了很久...”

“不过你来了也很好,至少我没有白等!”那人忽然高兴道。

“您知道我是谁?”陈牧反问道。

“傻孩子!”那人爽朗的笑道,“从我知道元城县有人制出了‘青蒿素’,我就知道有人过来这边了。”

“哈哈哈,还取名‘鹿鸣散’,嗯,也是不愿顶了小屠之名,算是君子行为。”那人大笑道。

“您什么都知道?”陈牧惊奇的问道。

“是啊,当我知道有人来到这个空间之后,恨不得立即将他叫到我面前来。我原本以为来的人是你爸爸,因为只有他知道怎么过来。但后来他们报告我说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我猜想便可能是你。”那人和蔼的摸着陈牧的头笑道,“看你在元城县和河间郡忙个不亦乐乎,还拉着临儿一起赈济灾民,打家劫舍,酿酒造纸,哈哈哈,我就想看看你还能折腾出什么。”

“没想到,你居然完成了对黄河的治理,这点让我吃惊不小。”那人将手从陈牧的头顶拿开,拍了拍陈牧的肩膀,用疼惜的口吻道:“这两年辛苦你了,孩子!”

到了此刻,陈牧终于确认了眼前这个人便是他这一世要来寻找的人。这个人不仅仅是王莽,更是他父亲的挚友,也是从小最爱用胡茬扎自己的彭家沐伯伯。

“彭伯伯...”陈牧将头扎进了这人的怀里,撕心裂肺的哭出声来。

这些哭声里,有对父亲几十年来遭受不公待遇的不平,有对母亲绝情离去的怨恨,有对彭伯伯始作俑者的愤慨,也有对自己迷失在虚无里的懊悔。

陈牧预想过很多次今天的会面,也有很多问题想要问眼前的这个人。但是,此时此刻,肆意落下的泪水已经将全部的问题都带走了。一瞬间,他理解了父亲的隐忍,他明白了彭伯伯的选择。

陈牧擦干眼泪,深深的呼了一口气。挤出笑容向眼前的这个人说道:“彭伯伯,这是我最后一次叫您。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个元城县来的小医生,随时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说着,陈牧按照在光禄勋演练的觐见礼仪,毕恭毕敬的向王莽完成了臣下的礼仪。恍惚间,陈牧似乎发现,陛下也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

尼古拉斯·赵四儿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痛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哭一次。

陈牧哭过了,一切就从现在开始吧。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归汉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归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归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归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