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粮食,粮食!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三十三章 粮食,粮食!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好端端的,卢象升怎呈递奏请屯田疏了? 先前蓟密永三协之地,军机处这边,不是调拨了所缺粮饷? 也落实了后续按月调拨粮饷制吗?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接过韩赞周所递奏疏,心里不由得生疑。 先前那段时间,崇祯皇帝一直忙着制衡朝堂,现在算初见成效了,对卢象升、孙承宗、刘兴祚等处,多是靠军机处了解情况。 难道军机处出问题了? 不太可能吧。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卢象升所呈递的奏疏,难免叫崇祯皇帝生出怀疑,但很快就打消掉了。 军机处的那帮大臣,包括参赞大臣,每一位能进来的,都是经过他批红后,才能进去的。 带着种种疑惑,崇祯皇帝翻看着手中奏疏,本微蹙的眉头,舒展开来,但随后又紧蹙起来。 调拨给蓟密永三协的粮饷,没有出现问题。 卢象升所呈奏疏,是为永平、蓟州镇等处,流动的内迁辽民、流民,想要重开京东屯田事。 “粮食,还是为了粮食!”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轻呼一声,心里暗暗说道:“大明从万历年间,就开始在辽东频繁的失利,丢掉大片的疆域和城池,到了天启年间,便开始有大批辽民,从辽前迁移到关内。 只是京畿一带的土地,那都是有数的。 尤其是京郊、通州、三河等地,多数的良田、上等水浇地,多半都在达官显贵的名下。 哪里有多余的土地,来安置这帮破产的辽民啊。 所以多数都安排在京东一带,即永平、蓟州镇等毗邻山海关的地带。 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关内,侵掠的主要地带,也集中于蓟州镇、永平等地,估计卢象升是承受不住压力了,要切实解决辽民和流民的问题,才呈递的这份奏疏吧,真是够难的啊。”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直言摆驾军机处,作为崇祯皇帝的眼里,必须完全掌控的基本盘,北直隶治下各地,都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在勋戚、官绅、大地主、小地主等各阶层的眼里,大明是他们捞取利益,肥自己小家的地方。 但是对崇祯皇帝来讲,整个大明,那都是他的,现在他没有办法,将整个大明都掌控起来。 那就唯有退而求其次,先将整个北直隶掌控住,打造稳固的基本盘。 除了地震、雪灾这种事情,他没有办法直接干预,但是像水灾和旱灾,可以通过整修扩宽河道,兴建水利设施,修建水库等措施,来尽可能的将灾情降到最低。 要是能把没有任何产粮的局面,转变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那大明的粮食荒,多少是能缓解一些的。 等到内廷这边,开始在北直隶临海地带,修建造船厂,除了兴盛海贸业以外,组织大规模出海捕鱼,这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近海的各类鱼群,远海的大鱼,乃至是海带、裙带菜等,这都是能吃的啊。 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王朝,所认知的食物就那么几大类,像全民食用海带、裙带菜等海洋植物,尚没有在大明形成。 临海地带的水产捕捞业,应该壮大发展,对多灾多难的大明,能多一口吃的,别管用什么法子,都必须要扶持起来。 这渔业能发展起来,那鱼骨还能制作肥料,这对增加亩产量,是有着极佳的促进作用。 被卢象升所呈这封奏疏,叫崇祯皇帝心里决定一点,以内廷为主导的造船厂,必须即刻马上筹建起来。 “臣等参见陛下!” 来到军机处这边,王洽、王在晋拱手作揖道,对崇祯皇帝的到来,二人也生出些许疑惑。 随着内阁那边明确下来,一般没有重要的事情,天子是不会来军机处这边的。 “免礼吧。” 崇祯皇帝伸手道:“两位卿家,你们来看一看,卢卿所呈递的奏疏吧,朕觉得重开京东屯田,是必须要做的。 但这件事情具体怎样做,国朝这边,还是要议出个章程,不能说,事情定了,实际负责官员,却不在京东一带。” 王洽、王在晋相视一眼,眉宇间露出些许疑惑,在王在晋的示意下,王洽走上前,接过天子所递奏疏。 二人聚在一起,便看了起来。 只是在看完里面的内容后,二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有凝重,有沉思,显然对京东那边的情况,他们都没想到会这般的严峻。 先前这些,国朝这边并没收到任何消息。 摆烂的大明嘛,有务实的官员不假,但更多的却是懒政怠政的庸才! 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谁没事会给自己找麻烦呢? “卢卿的这封奏疏,给朕提了个醒。” 崇祯皇帝皱眉道:“虽说京通二仓这边,包括内帑这边,都储有不少的粮食,但只出不进,那早晚是会出大问题的。 尤其是皮岛等地的辽民,也从各处迁移安置到内廷名下的皇庄,可是如何多的叫北直隶这边,多产粮食,也是国朝要重视的事情。 眼看着春耕在即,粮食没有保障,那也是会影响到戍守各处的大军的。 先前军机处负责的,将永平府、顺天府治下,所涉卫所整饬一事,做的不错,那些卫所都转变成主抓生产上。 朕有个想法,能否将其套用到京东屯田上? 京东屯田事,不再交户部负责,直接移交蓟辽总督府主抓,在京东那些开荒地,切实安置辽民、流民,建立卫所那种制度,但是不授予相应的职官,以民所的形式立起来。” 大明吃皇粮的队伍,已经是够庞大了,崇祯皇帝又怎么可能,在家底不殷实的背景下,再多增编吃皇粮的队伍。 不过建设兵团、民兵这种模式,却很适用于当前的大明,不用去掏一两银子和一斤粮食,在秩序不稳定的地带,给他立起来,移交到某处衙署直辖。 这样像组织生产、建设等各项事宜,就相对来说变得明确了很多,甚至还能起到稳定民心的积极作用。 7017k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