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医者仁心和村医手册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第二百八十二章 医者仁心和村医手册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听到王济仁想要告老的话,冯一博就起了拉拢之心。 现在的东海郡,看似发展的还不错。 但这也只是因为,还处于初期的高速上升阶段。 很多问题还没凸显出来罢了。 想要持续发展,就要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还有外交、内政等几个维度,得到全面的加强。 而不是现在这样,只有军事和经济上的稳定发展。 东海郡虽然已经献土归附,不是独立***的国家, 但除了每年要上交一点,不多不少的税赋和贡品之外。 基本还是处于全面自治。 其中,军事方面最为强盛。 黑龙舰队威慑整个东海和南海,无人敢轻撄其锋。 经济方面也还算繁荣。 除了海上贸易,百姓也都算丰衣足食。 因为人口还少的关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还是可以实现的。 而科技和文化方面,就是绝对短板了。 科技方面的医疗,还有文教等软实力。 都仅仅处于萌芽阶段。 文教上,东海郡没有高端人才。 好在冯一博还可以亲自编纂教材,招揽一些落第秀才为孩童启蒙。 只是这件事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除了工匠那边有所建树,其他方面还看不出太大效果。 而医疗上,欠缺的就更多了。 东海郡气候湿热,蚊虫猖獗。 妥妥的瘴痢之地。 冯一博虽然也算知晓古今,却唯独对医术一窍不通。 黑龙府曾花大价钱延请名医,却没人愿意在那边常驻。 即使去了,也不过是给贵人看病,回头就坐船离开。 医疗事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就算是江湖游医都不愿意去海外。 流求现在的郎中,多是整村移民时候,带过去的乡野村医。 其水平,很多只比巫祝强了一点, 却也有限。 因此,冯一博听到王济仁回不去太医院,想要告老还乡。 就动了让他去东海郡,开馆授徒的念头。 要知道,王济仁做过太医院的院判。 绝对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医学专家。 哪怕露出一星半点,也不是乡野村医可比。 更何况,冯一博的打算,还不仅限于此。 此时王济仁听到他的话,显然有些迟疑。 见此,冯一博也猜到了他的顾虑。 太医院的太医各有擅长。 比如王济仁,就最擅长切脉。 但这样的绝活,都是家传的独门绝学,不能轻易外传。 想到这些,冯一博就笑了笑,道: 「供奉可以放心,我并非觊觎你的家传绝学,只想让你教授一些通用的医术罢了。」 王济仁闻言,顿时松了口气。 这是,冯一博却又补充道: 「还有就是,在此期间,需要您帮忙主编一本《村医手册》。」 没错。 除了让王济仁开馆授徒之外,冯一博还打算让他帮忙写一本教材。 早在穿越前,他就听过《赤脚医生手册》的传说。 这本书在网上,一度被称为穿越必备神书之一。 后世的建国初期,长达几十年的物质匮乏时代。 这本书也为解决国人的医疗问题,实实在在的立下过汗马功劳。 对于这个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若是有这样一本书横空出世,那建立医疗系统的难度就降低了太多。 可惜的是,前一世的冯一博无缘得见此神书。 自然也无缘得窥其中的内容。 好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医学。 所以他现在就准备,要借鉴神书的这个模式。 搞出一本更适合这个时代的简易版。 「村医手册?」 王济仁闻言一愣。 「对,顾名思义,就是给村医学医用的书。」 冯一博点了点头,笑着道: 「所以不必写太高深的医术,也不用记录疑难杂症,主要撰写的,就是辨认当地药材,还有当地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就好。」 对于村医来说,只要能处理常见病就足够了。 至于疑难杂症,不是还有东海郡医学院吗? 有人要问了,哪来的东海郡医学院? 那当然就是王济仁要开馆收徒的地方了! 「还有就是一定要因地制宜,除了辨认草药,还要对每种常见病症多定几套药方,而这些药方的用药,也一定要精简,不仅要在当地容易得到,还要优先考虑价格便宜的药材。」 因地制宜最为关键,就连《赤脚医生手册》,都分为南北方不同的版本。 东海郡的气候湿热,常见病症和中原的肯定也不一样。 「不要考虑温养,能下猛药的,就别让人缠绵病榻,一切以恢复行动力为前提。」 普通人看病,最重要的就是疗效。 何况长期卧病在床,很可能就要失去生活来源。 因此,这样的村医药方,不用管什么副作用。 迅速起效的,才是最好的药方。 说道此处,冯一博微微一笑,随口画起了大饼,道: 「书成之日,造福一方,千古之后,定不逊《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是药王孙思邈的著作,本意和冯一博所说的确实差不多。 都是为了应急的成方。 但孙思邈是唐代的人,很多东西局也限于那个时代。 这本医术肯定是一部奠基之作,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不得不说的是,不少药方也好,或者药材也好。 要么已经消失,或是贵的买不起。 要么证实无效,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即使是中医,也不是越古越好。 世间一切,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没有什么以古为尊,也没有什么能亘古不变。 就连圣人的话,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解读。 说来说去,就是这本书已经无法完全适应这个时代了。 不过,冯一博画的饼还是有些太大。 王济仁一听就微微撇嘴。 没办法,《备急千金要方》的地位太高。 其中包罗万象,肯定不是一本什么《村医手册》能比的。 冯一博自然也清楚,二者无法比拟。 但他要的就是简单。 他坚信,《村医手册》对于东海郡一地的医疗发展。 比《备急千金要方》那样几百年前的医书,能发挥的作用更大! 何况,他之所以找王济仁这样的名医编撰,是想要保障其最佳效果。 并非是要搞出一本医学巨著。 但此时见王济仁有些不信,冯一博就笑着道: 「我听闻:「凡大医治病,必当 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这段话,王济仁可太熟悉了。 这正是《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大医精诚》一章所载。 对于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学医的来说。 这都是要背诵默写的内容! 学医先修德,是这个时代的普遍观念。 千金方里的第一卷,就都是关于医德的内容。 冯一博没研究过后面的,但关于医德的记述还是看过的。 说道此处,他不由赞道: 「医家药王此言,与我儒家亚圣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亚圣自然就是孟子。 王济仁不知道他从孙思邈说到孟子,这样东拉西扯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闻言只微微皱眉,并没出言打断。 「正是因为医者仁心,药王才会撰写《备急千金要方》这样的书。」 这话不假! 《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金」二字,就是孙思邈以人命重于「千金」之意所取。 所以这本书,也被简称为《千金方》。 孙思邈认为,每一个药方的价值,不是因为其价格,而是因为能救人于危殆之中。 这也是千百年来,每一个真正医者的共识! 冯一博这话的意思,显然是在说: 你王济仁撰写《村医手册》,就是在继承孙思邈的遗志。 事实上,冯一博说的《村医手册》。 就是准备按照《赤脚医生手册》的理念,沿用《千金方》的模式进行编撰。 所以说是继承孙思邈的遗志,倒也不算错。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这话依旧是《千金方》里所载。 冯一博随后引用,一脸正色的继续道: 「若是《村医手册》问世,虽不能治一国,却也能医一郡,是不是上医不知道,但肯定在中医之上!」 说到此,他微微一顿,随口吟诵道: 「他日桃李满天下,遍地医者入你门,名扬海外传道统,儒有亚圣药有君!」 这随口吟诵的打油诗一出,王济仁只觉脑子里「轰」的一下! 冯一博将他和孟子作比,显然是说他写好了这本书,就仅次于孙思邈。 差不多说他是「药王第二」。 这样的马屁太过,他倒是没往心里去。 但冯一博的前三句,包含的关键词: 「桃李满天下」,「医者入其门」,「海外传道统」。 却描绘出一副未来的美好图景。 不得不说,就在这一刻。 他学医的初心,似乎被冯一博的大饼,给唤醒了! 「医者仁心」四个字,不断在脑海中盘旋着。 那三句话,最终也汇聚成一句话: 若是能著述一本这样的医书,他日西去也能留下一桩美谈。 王济仁刚露出一丝微笑,想要点头。 忽地又反应过来不对,皱眉道: 「您说的这个地方,在哪?」 「东海郡。」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