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战前准备,上疏攻倭!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第二百九十八章 战前准备,上疏攻倭!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李守中身为礼部尚书,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 到了他这个地位,如果不能一言而决。 一般不会轻易在朝堂发表意见。 他们这样的大老,需要保留自己的权威。 在关键时刻才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如内阁首辅张松越,平时也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但只要开口,基本就是盖棺拍板的最终决定。 李守中虽没入阁,但也是文臣顶尖儿的几人。 总不能什么事都自己冲锋陷阵。 没有绝对把握的事,就需要有人打好前站。 等到最后一刻再出声站队就足够了。 更何况,他对钞票持乐观态度。 虽然不会打击冯一博忧国忧民的心,但也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若是冯一博愿意尝试,自也无所谓。 反正他还年轻,即使说错了也没什么。 甚至李守中还希望他被人否定几次。 他坚信: 人才由磨炼而成,总须志气胜,乃有长进。 成败原难逆睹,不足以定人才。 说白了,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他看来,冯一博还需磨炼磨炼。 所以,他的态度就是让冯一博自己上疏。 而他不会联名。 冯一博其实也明白这个道理,但钞票的事确实有些棘手。 想要跨部门去插手,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以他的身份来说,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即使上本奏明具体情况,怕也是徒劳无功。 说实在的,冯一博也并不是什么忠臣。 有过“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经历,他对皇权连基本的敬畏都欠奉。 又如何能谈到忠君? 对于他来说,皇帝的分量还不如老师。 大致上,就是把皇帝当做高层领导。 没背地骂几句都算不错了。 但换个角度,冯一博却又是一个忠臣。 他让东海郡献土归附,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从地理和法理上,都是在为中原王朝开疆拓土。 千百年后,这就是固有领土的证据。 这样的拳拳之心,谁能说他不是忠臣? 只不过,对他自己来说。 这却不是“忠君”,只能算是“爱国”。 同样的,他担忧大魏滥发钞票,也不是为了景顺帝。 一是真如他所说,是怕滥发钞票会影响国计民生。 到时候要牵累无数黎民百姓。 既然他知晓其中风险,若是什么也不做。 总觉得心中过不去。 正像李守中说的那样,他想要的也是“但求无愧于心”! 二也是因为他的根基在东海郡,而东海郡的根基则在大魏。 两者隔海相望,一衣带水。 大魏若是真出了什么问题,对东海郡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东海郡如今的贸易发达,就是建立在东西方贸易的基础上。 何况,东海郡的移民,也是从大魏移过去的。 二者之间本就密不可分。 和李守中谈完之后,冯一博就连上几份奏疏。 力陈关于纸币滥发的危害。 还将准备金不足带来的风险,也都一一阐明。 可惜的是。 这几封奏疏递上去之后,却如石沉大海。 没有激起哪怕半点涟漪。 对此,冯一博也不知景顺帝和内阁到底如何想的。 是他限于所知有限,阐述浮于表面。 所以对方理解不了这些金融问题? 或是和李守中一样,对此持乐观态度? 对于他的建议只是一笑置之。 还是说,那边早有所料,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 只是不便公开? 又或者是,那边被一时之利迷了眼。 觉得他说的都是无稽之谈? 两个月转瞬即逝,冯一博却一直没有等到一个答桉。 反倒是折色改为钞票的事,经过两个月的试行,已经成为定例。 满朝文武也已经习惯使用钞票。 事已至此,冯一博也不再过多关注此事。 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东海郡上。 免得将来真有那一天,也可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钱币如今准备的如何了?” 今日起狗子过来汇报日常工作。 冯一博没急着批阅文件,就先问起钱币的事。 “正好要和您说这事呢。” 狗子大嘴一咧,笑着道: “现在咱们已经有金币大约三十万枚,银币也已经压出快二百万,铜钱更是超过千万了。” 有矿就是好,钱都能自己造。 狗子每每看到那些金银铜币,嘴都能咧到耳根。 金银币是水力冲压,速度自然不慢。 一次就能压制几百枚。 然而,铜钱采用翻砂法浇铸。 只要铜料管够,一次能出炉几百上千枚。 比起水力冲压机数量有限,铜币的铸造的钱范可简单太多了。 只需多开几炉,就能几万几万的出钱。 不过翻砂后还要人工打磨,不然更快。 听到这个储备量,冯一博满意的点点头,道: “看来我们的银庄可以开张了,接下来只要持续铸造,应该足够供应日常使用了。” 银庄早就开始准备,北港和新城各有一处。 选的都是最显眼的位置。 还没开业,就已经配了士兵看守。 狗子笑着点点头,回道: “想来咱们一边回收一边兑换,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二人已经讨论过多次。 流求有金矿,有铜矿。 但没有银矿。 虽然金矿也有伴生的银矿,但产量也只和金矿相当。 而价值上,金币是银币的十倍。 银币的使用率会高出太多。 这点产量,就难免有些相形见绌了。 此前,冯一博将所有汇票兑现。 除了怕朝廷滥发汇票,也是因为锻造银币的银子不足。 即使正式开始使用金银币,也要回收现银回炉重造。 避免因为银币不足,造成的价值超过面值。 “这次回去就颁布发令,以后咱们东海郡只能使用金银铜币,不允许使用其余形式的金银作为货币。” 现在已经准备足够,发行之后也会再继续铸造。 因此冯一博当即拍板,东海郡的法定货币正式实行。 “所有官营机构,还有人员,以及官员和士兵的俸禄,从下月开始,也都采用这个形式发放。” 从钞票的流通之中,冯一博也借鉴了一些经验。 东海郡最为重要的设施,如港口,衙门,甚至妓馆等等。 其背后都是黑龙府。 另外各级官吏还有军队,也是财政的大头。 这些先实行起来,就能带动很大部分的货币使用。 “另外,港口的银庄,一定要多储备一些,供往来客商兑换,一应税费、泊位等,只收咱们的法定货币。” 这个兑换是只进不出。 可以将现银换成金银币,但不能换回现银。 不然还要储备现银,也不利于货币的流通。 最主要的,也是兑换金银币还有利可图。 一枚银币七钱二分,含银量89%。 就算七钱二分都是银子。 兑换一枚银币也净赚二钱八分,十枚银币就赚二两八钱银子。 还有什么比这合算的买卖? 若非算准了银币使用方便,计数方便。 还能通过观察纹路和吹响,进行防伪。 冯一博也不敢这么做。 想到防伪,他又叮嘱道: “还有,金银币不要说是压制的,水力冲压的事,依旧是最高保密级别。” 水力冲压本身就有防伪的作用。 受时代所限,说到钱币就会认为是铸造的。 然而,只要试试就会发现。 铸造的花纹不可能这么细腻,上面也不可能明亮如镜。 “明白,这事目前除了我和负责钱币的,没人知道。” 狗子点点头,又补充道: “您放心,咱们对外只说都是铸造的。” 相传,光学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用重力法烧制出200倍的镜片后,却对外宣称是磨制的。 导致无数人想要彷制,却都失败了。 直到几百年后,才有人揭开这个秘密。 可见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如果有人想要彷制流求的金银币。 只要用的是浇铸的方式,几百年也不会成功。 冯一博满意的点点头,才开始批阅起文件。 看着看着,他忽然眉头一皱,道: “倭国那边有动作了?” 流求那边已经开始备战。 倭国的风吹草动,都让他格外上心。 狗子闻言,却摇了摇头,道: “其实也不算动作,不过是我们巡逻的船队在小琉球那边抓到过几艘船。” 冯一博当下文件,正色道: “这么说,倭国对小琉球还不死心,还敢出兵试探?” 他正要找个借口出兵,对方就送上门了? 没想到,狗子又摇了摇头,回道: “不是不是,只是几艘渔船。” 文件上写的就是倭国船只,所以冯一博才想再确认一下。 听到狗子的话,他却没有继续再追问,而是道: “咱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东海郡一直在操练士兵,囤积粮草。 做着战争的准备。 狗子闻言,正色道: “如今粮食、兵器都差不多了,就是火枪还差了不少。” 冯一博想要发动的,是一场灭国之战。 这和之前的小型战斗有很大区别。 战前的准备如果不够充分,很可能会影响战局。 东海郡这两年一直再研发火药武器。 火枪的形式一直也在进步,但暂时还是达不到列装的标准。 首先是枪管的制作产能不足。 用铁板锻打而成的枪管,容易因为压力而发生崩裂。 工匠只有用铁坯钻孔,再锻打制造枪管。 这要先把铁锭烧红穿孔,再穿进一根钢条。 然后把铁锭不停锻打,才能成形一支合格的枪管。 因为是一体成形,才会更为坚固。 不容炸膛。 但因为工艺问题,一个铁匠一天能做出一根就不错了。 即使借助水力锻造,一天也不一定能造出几根合格的。 冯一博想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火药武器抱着不小的期待。 听到狗子的话,他沉吟了一下,迟疑道: “那就先每队配上两支,除了火枪,还要携带手雷、地雷,总之……专人负责火器。” 完全版的鸳鸯阵,本来就有火器。 只是并不依赖火器。 而且流求因为收纳了不少生番,也不缺弓手。 所以一直没急着配备不完善的火枪。 只队长会配两颗手雷,还不让轻易使用。 现在冯一博想发动大规模战争,就想将火器加入进去。 减少损失的同时,也检验一下火器的效果。 狗子闻言,点点头,道: “好,我回去和勐子说,让他试试。” 冯一博听到这话,又想了一下,最后还是摆手道: “算了,先小范围实验一下,其余等将来再说。” 加入新的兵种,还需要磨炼一下。 不然很容易影响队形。 而眼下,时间已经不等人了。 几日后的朝会上,文武百官于太极殿见礼, 礼毕,侍班官员出列,开始今日的议程。 “东海郡王上疏圣上,言倭国多次袭扰大魏东南,近年虽然在东海郡的努力下,剿灭数十股大小倭寇。” 朝会第一项,就让满朝文武都有些诧异。 这位神秘的东海郡王,除了献土归附那次。 还是第一次上奏疏。 “但倭国国主无能,幕府统治不利,无法约束众多大名,导致倭寇越发猖獗。” 最近很少有倭寇的奏报啊? 满朝文武听的一头雾水。 尤其是南方官员,更是眉头紧皱。 难道又闹倭寇了,可他们怎么没收到消息? 自从东海郡归附之后,倭寇虽没彻底绝迹。 但出现的次数也已经屈指可数。 怎么会又闹起来了呢? “近日又有倭国船只,不顾东海郡劝阻,以打渔为借口,勘测小琉球附近地形,试图染指我大魏领土。” 以打渔为借口勘测地形? 满朝文武都有些没反应过来。 “虽皆被东海郡巡逻海军及时发现,但此事不能就此作罢,不然恐倭寇得寸进尺,再次复燃。” 】 冯一博上书请战,不过是走个形式。 至于借口是什么,其实无关紧要。 何况,东海郡也早就已经发布公告。 不允许倭人在东海停留! 别说是渔船,就算是来做生意的也不行。 倭国幕府和国主,早已经答应大魏。 闭关锁国! 那冯一博自然要帮他们一把,让倭国片帆不得入海。 所以说,渔船不是问题。 问题是他们下海就不行! 说到此处,侍班官员也微微顿了顿,才宣读道: “因此,东海郡王特上书请战,唯有登陆倭国给倭寇以痛击,方不负圣上赋予的镇守海疆之责!”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