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回归本意,家国大义【二合一6000字】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第三百零五章 回归本意,家国大义【二合一6000字】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随着东海郡日新月异的发展,冯一博也在不断对东海郡的权利构架进行改进和完善。 如果将东海郡与大魏作比。 他这个东海郡王就相当于皇帝。 大方向的框架和战略,都由他亲自把握。 那秦可卿、王熙凤,加上狗子、勐子四个人,就相当于东海郡的内阁成员。 负责的是,按照冯一博给出的框架执行填充。 还有就是做一些不影响大局的决策。 而分化出来的五司自然对应的就是六部。 瑞珠负责的人事司,对应掌管任免的吏部。 平儿掌管的军事司,就是东海郡的兵部。 鸳鸯所在的财务司,掌管财权是户部。 袭人负责的匠造司,毫无疑问是工部。 至于茜雪负责的律法司,自然是执掌刑名的刑部。 如今,就只缺一个对应礼部的文化司。 可惜的是,这几个人都没什么文化。 甚至有的都大字都不识几个,还是到了这边之后,为了公文往来才慢慢学的。 因此文化司掌印一直悬而未决。 五女负责各司,虽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但之前也一直以黑龙侍者的身份,在各处行走。 所以匠人们听说花掌印来了,顿时都将目光转了过来。 其中一人看到冯一博,顿时诧异了一下。 还有些不敢置信的道: “大人?真的是大人!” 他一边说着,一边激动的上前。 兴奋的手都不知道该放哪了。 冯一博看他有些眼熟,却叫不出名字。 可听到“大人”这个称呼,又隐约有了些头绪,就迟疑道: “你是……大鼻子岛的领头吧?” 这人正是当初在大鼻子岛,从倭寇手里救出来的匠人之一。 他当时就是匠人之中,技术最好的几个。 所以冯一博就点了他做领头的。 没想到,在匠造司里他也还是领头人之一。 这屋里的匠人自然不是一般人,正是各处工匠们的领头人。 那匠人听到冯一博的话,顿时更加激动,使劲点头道: “对对对!大人竟还记得我!” 说着,似乎想起了什么,又连忙拜倒。 慌乱的拜了拜,道: “不对!小的参见黑龙王!” 后面的匠人顿时面面相觑,随后就跪了一地。 匠造司的匠人们,整日里都在司里钻研。 以求能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到时不仅有奖金可拿,还有职称可评。 现在职称最高的就是用“铁芯铜体”法,解决火炮炸膛问题的匠人。 他已经被评为高级匠造,距离大匠也只有一步之遥。 除了奖金之外,每月还有十个金龙的补贴! 他们的住处,也在这旁边的匠造司家属大院。 所以对于外面的消息一无所知。 黑龙王到来的事,他们是一点风声也没听闻。 此时一个个都还没反应过来,有些发懵的弄不清状况。 冯一博先将他扶起,又对后面人笑着道: “不必多礼,诸位也都起来吧。” 说完,又向那匠人问道: “你也是咱们黑龙府的老人了,说说大家在讨论什么呢?” 那匠人一听,顿时一副自豪模样。 黑龙王都记得他,以后在这匠造司可有的吹了。 “我们在讨论铳管的问题,前些日子火炮容易炸膛的事,用铁芯铜身的办法解决了,就有人想试试能不能将火枪也用一样的法子。” 火炮容易炸膛,是因为无论铜还是铁,在冶炼过程中都有杂质。 这就导致金属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性变,造成延展性变差的的后果。 再加上铸造方式的限制,炮管内外都会产生“蜂眼”。 二者叠加,就导致炮管的承受力大减。 一旦火药超量,或者使用次数增多,就会出现炸膛。 而铁芯铜身的法子,是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铜的硬度相结合。 也就是在铜炮管里嵌入一个铁皮管。 这个法子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火炮铸造的问题。 但是…… “只是火铳和火炮毕竟不同,用浇铸的法子,不管是用铜料还是用精铁来做,哪怕是铁芯铜身的法子,都有一定的缺陷,所以还是只能用穿孔锻打的方式,可这样产量又太低,达不到军队的要求。” 铸造的铳管强度低、重量大不说,还更容易炸膛。 而锻打的铳管倒是合格,但东海郡哪有那么多的铁匠? 产能自然跟不上军队的需求。 冯一博听他说了这么多,不由沉吟了一下,才道: “这次出征肯定赶不上了,所以也不必急于一时。” 打完倭国之后,恐怕又要休养生息一阵。 暂时没有什么大战了。 所以,他虽然对于枪械的发展很重视,但也没到十万火急的份上。 “金掌印,花掌印,火铳的事虽然不急,但依旧重要无比,所以还是要重视起来,加大对匠造司的扶持力度。” 冯一博回头看向鸳鸯和袭人,又道: “你们回头估算一下,写一份增拨研发经费的申请,交由财务司审批。” 一听要增加扶持经费,袭人一喜,连连点头应是。 “这笔钱用主要用来培养更多的工匠,既然锻造的方式可行,那我们就先培养专门锻造枪管的学徒。” 产能不足,就用人数补上来。 东海郡现在又不缺钱,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最简单的问题。 “培养一个全面手很难,但培养一个单面手,就能大大增加效率。” 一个合格的工匠,从学徒到成手可能需要好几年。 这样培养的人虽然全面,却也限制了工匠的数量。 而只做一种配件,就能很快熟练。 这其实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的简化版。 考虑到自己的地位,每一句话在东海郡都会被无限大。 因此,冯一博又补充道: “当然,新的铸造方法肯定还是要继续研究,除了铸造,在冶炼方面也要下下功夫,争取减少其中的杂质,对有特殊贡献的不要吝于奖励。” 说到这里,众人纷纷低头。 他又回头看向工匠们,启发道: “我曾在古籍上看到,有一种高炉,类似烟囱那样形状,上铁下碳,可以增加炉温,提高炼钢的效率。” 可惜的是,高炉炼钢他只听说过,却不知道具体情形。 只能简单描述一下,其他交给工匠们自己研究了。 “北方还有一种将煤烧炼成的焦炭,用起来只比木炭稍差,但温度更高而且容易制作,这方面都让工匠们试验一下。” 冯一博说的两种方法,都涉及炉温。 而炉温对于冶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众多工匠闻言,顿时都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 想必冯一博一走,他们就要进行尝试了。 “诸位的研究热情很值得称赞,既然有争议,不如多试试,对于科学研究,诸位要记住一句话。” 科学这个称呼,他早在物理、化学的教材之中就提到过。 工匠们都听过相关课程,对此自然也不陌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冯一博说完,还怕他们不懂,又解释道: “也就是俗话说的,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不就知道了?” 这样通俗的话,工匠们听了都露出会心的笑容。 临走的时候,冯一博还要来纸墨,亲笔提下一幅大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古以来,就有士农工商四民。 随着时代的变化,士农工商的地位,和其中包含的范围,都在跟着变化。 手工业者,也就是匠人。 被一句“奇技淫巧”的解读,给打到谷底。 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 本来这句话说的是不要过度追求奇巧,结果被很多读书人曲解为奇巧的东西不好。 并赋予贬义,引申到了工匠和技术上。 让很多匠人和技术,都成了奇技淫巧的代名词。 甚至被世人所看不起。 冯一博希望通过他在东海郡的影响力,能让工匠得到更多的认可。 工匠们对此自然都深感荣耀。 毕竟是匠造司,不缺手艺人。 很快的,这幅字就被装表起来,悬在匠造司的大堂,供往来者鉴。 随后,冯一博回到黑龙府,又接见东海郡各界名流。 这些人都是东海郡各方势力的代表。 有军方的,如各营的营长和参谋。 有各乡镇的镇长、族老等。 匠造司的几个工匠领头人,也在其中。 还有闽越商会的人,和流求、吕宋两府商界代表等等。 在一起朝拜黑龙王之后,冯一博就发表了重要讲话。 “咱们东海郡如今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诸位的努力。” 他一上来,就先对在场诸人给予充分肯定。 众人闻听都面露自豪之情。 “士兵守土护民,农户种粮缴税,工匠传承创新,商人交通八方,此为士农工商,东海郡之基石也。” 一开始还好,显然是对在场不同人群的肯定。 可后面的话一出,却让众人吓了一跳。 这是黑龙王第一次正式露面,说的话题就这么劲爆? 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士农工商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 “士”指代士人,也就是读书人。 可黑龙王却说“士”是士兵,还说这才是的士农工商。 很多人只觉被都颠覆了三观,一时不由面面相觑。 尤其是军方的代表们,更是觉得受宠若惊。 或者说,对于黑龙王的认可还有些不可思议。 好在,黑龙王在东海郡的地位尊贵,自然没人敢当面反驳。 众人此时的反应,也都在冯一博的预料之中。 他刚刚去匠造司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问题。 “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是管子提出的概念。 而管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士兵、农户、工匠、商人。 “士农工商”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代表了国家最重要的四类人群。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士农工商”的定义却不断发生变化。 尤其是“士”,先从士兵变成了士人,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名词,从此“士”就鹤立鸡群,成为高人一等的存在。 后来读书人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还将读书人定义为“士人”。 尤其是在宋朝时,当“士”只局限于文人的时候,武人地位就急剧下降。 等出现“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宋朝就已经注定“国将不国”了。 而冯一博在流求看到了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活力。 尤其是在匠造司,看到工匠们的研究热情。 就想到要在东海郡重新定义“士农工商”。 或者说,是想让“士农工商”回归本意更为贴切。 这是要对东海郡“四民”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激发更大的活力。 “有人觉得只有读书人才是士,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读书肯定是对的,但不该只读一家之言,更不该以此划分高低贵贱。” 在场的,最高学历就是秀才,还是落第的。 他们都很珍惜东海郡给予的地位。 即使有心反驳,也不敢当面折了黑龙王的面子。 而见没人对此提出什么异议,冯一博就继续延伸开来。 “书是什么?书是人进步的阶梯,无论士农工商,都要一起进步,国家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说着,他还举例道: “兵家有兵圣的《孙子兵法》,农家有农圣的《齐民要术》,匠人有匠圣的《鲁班书》,商人也有商圣的《陶朱公生意经》。” 说道此处,他环顾在场众人,掷地有声的道: “所以无论士农工商,想要进步都要读书,有条件的也可以写书。” 一直以来,读书人成为专属代名词。 只有读了儒家经典才能称为读书人,还处处高人一等。 即使冯一博也是这样的读书人出身,却对此深表担忧。 他此时也是不吐不快,要将读书人的定义进行扩大。 士农工商都能读书,而且并非只能读儒家经典。 “当然,孔夫子的学问是一切的根基,但他老人家的学问是道,传承的是德行。” 虽然对读书人的定位扩大,但冯一博自然也不会因此全盘否定儒家。 所以说着说着,他又开始往回拉。 尤其是下面落第秀出身的官员,听到这里也微微松了口气。 只觉黑龙王力捧所谓的“士农工商”,应该只是想要提振士气吧? 这时,冯一博却又道: “但士农工商的学问也不能断,士农工商的学问是术,传承的是技术。” 说到这里,他还笑着总结道: “道是为人之本,术是生存之本。我们不能只做人,不吃饭,也不能只吃饭,不做人!” 把道和术,比喻成做人和吃饭。 这话说的通俗,下面没什么文化的人也都听懂了。 一时,没读过几天书的众人自然纷纷点头。 “因此,道和术,二者缺一不可,都要传承给子孙后世。” 落地秀才出身的官员们一听。 儒家被奉为道,其他的被说成术。 自然还是能勉强接受的。 尤其是,想到东海郡没什么传道受业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能理解黑龙王的做法。 而东海郡的士农工商,一听将他们和读书人并提,自然更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 甚至,都生出几分受宠若惊的感觉。 “现在我们东海郡还没有多少读书人,但公学已经建了,将来读书人会越来越多。” 东海郡的公学其实一直在发展。 而最大的限制,就是识字的人太少。 有些才学了两年,就已经可以去别的公学当老师了。 所以公学的数量增多,但质量其实有些堪忧。 可这也阻挡不了,东海郡对普及公学的信念。 流求这边每几个村,就有一所公学。 吕宋那边稍差了一些,但一个镇至少也有一所公学。 当然,他们所学的都是冯一博所编写的新学教材。 “可无论是读儒家的,还是学咱们东海郡的新学,都要记住我今日的话,这也是我们东海郡的根基。” 毕竟是第一次露面,冯一博就点到为止。 若是再说的太深,搞不好会引起反作用。 而且,今天的主题是备战和激励士气。 说了这些,就足够让各行各业放心。 至少在东海郡,士农工商都是平等的。 随后,冯一博又说了一些家国大义,以及倭国对东海郡和大魏的祸害。 众人听的都是义愤填膺,一时间恨不得立刻出征。 最后,冯一博结束道: “希望我今天所说的,在场诸位都能牢记,并传达下去。” 这边的动员大会圆满结束,不提。 单说冯一博让人将参会的王济仁留下。 “见过黑龙王!” 王济仁一到,就微笑着见礼。 他在见到秦家父女的时候,就对冯一博的身份有了些猜测。 今日又参加了动员大会,自是确定了东海郡王的身份。 只是他如今也算东海郡的一员,便跟着叫起了“黑龙王”。 很多事,都是尽在不言中。 冯一博也没多做解释,只笑着道: “王院长在这边的情况如何?” 东海医学院已经开始运营,王济仁自然就是院长。 “王爷当初的构想极好,但我到了这边之后,却一直无暇他顾。” 提起“院长”,王济仁不免有几分幽怨,又道: “虽然东海医学院已经建好,但因备战倭国,现在教的都是军医,学的也都是阵前急救之法。” 说到这里,他轻轻一叹,才道: “至于之前王爷说的,学徒和《村医手册》,怕是要等这场仗结束才能开始了。” 冯一博当初给了一万两银子,答应只要东海医学院走上正轨,并把《村医手册》编纂出来。 他的任务就算结束。 可没想到,才到这边没几日。 东海医学院还没招生,就迎来了军中送来的二百军医。 若非来的时候还带了几个族中小辈,一百人他都教不过来。 如今两百人不说,还不是他所想的学徒。 王济仁忙的焦头烂额,心中自然也难免有些幽怨。 冯一博自然清楚这边的事,所以才特地将他请来安抚。 “此次事件也是突发,我这次奉诏持节回来,也在意料之外。” 他自然听出王济仁的幽怨,笑着解释了一句,又道: “不过王院长放心,我今日找你过来,除了叙旧之外,也是要对这事给个说法。” 说着,他一摆手,旁边人就搬来一个锦匣。 待放在桌上打开之后,下人又将匣口转向王济仁。 这时,冯一博才道: “这是一点心意,还望王院长不要因此事有了嫌隙。” 满满一盒金龙,码放整齐。 此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差点晃瞎王济仁的眼睛。 只一扫,横竖差不多十乘十。 最主要的是不止一层。 也就是说,至少有几百金币。 价值几千两银子。 实际上,这盒子看着不大, 但不算盒子本身就重有二十二斤。 正好五百枚金龙。 他之前就用金钱加理想,将王济仁忽悠过来。 如今实现理想还需一段时间,自然就用金钱再找补一下。 “王爷此次奉诏持节征讨倭国,也是为了家国大义。” 王济仁咽了咽口水,却摇了摇头,目光从金龙上挪开,正色道: “再说,此前王爷给的已经足够,我在这边的待遇也是极佳,所以这钱还请王爷收回去吧。” 说到这里,他的眼神也越发坚定。 他先将匣子扣上,用力推回,道: “放翁曾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虽我只是个学医的,但也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 冯一博一听,不由感慨道: “王院长的风骨令人敬佩,看来今日我所言有些偏颇了,‘术’的发展固然也重要,但不能失去‘道’的根基。” 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让他感慨良多。 这是儒家留下的精华,也是国人的精神内核。 “王爷不必自谦,今日会上所言,极为发人深省。” 王济仁闻言,却摆了摆手,又道: “我到东海郡后,除了警示馆,就发现这里并无贵贱之别,不管是士农工商,还是江湖郎中,都也无人随意轻之。” 东海郡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各方面的人才也都是急缺。 街头游医,江湖郎中,在大魏算是贱业。 但在缺医少药的东海郡,却一样受人尊重。 王济仁身为医者,对此自然感同身受。 说到这里,他正色道: “正是因此,结合王爷今日所言,才让我颇有些感慨,再加上王爷所言倭国之害,也让我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才恳切的道: “所谓风骨,不过是受王爷之感召罢了。”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