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话:老谋深算司马懿 1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不死贱男094话:老谋深算司马懿 1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手机请访问 m.duxs8.com) 司马姓的祖先出自于帝高阳之子重黎,是夏朝官祝融,历经了唐、虞、夏、商,世袭官职。到了周朝,以夏官的身分为司马,周宣王的时候,以世官克平了徐方,继承了官族,因此以此为姓氏。 楚汉相争的期间,司马仰为赵国的将领,跟随诸侯讨伐秦朝,秦朝灭亡之后,立为殷王。汉朝以他的所在地设立为郡,子孙继承家业。到了第八世,生征西将军司马钧,司马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颍川太守司马俊,司马俊生京兆尹司马防,司马懿是司马防的第二个儿子。 在历代所有的参谋之中,司马懿是唯一一个谋而优则主的人,他这一个人的隐忍、耐力、智谋是极为罕见的。对内,他能在千古枭雄曹操的手下图存,以不可阻挡的才能就任了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位极人臣,辅佐魏国四代帝王,最终掌控了魏国,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 对外,他平定了孟达的叛乱,阻挡了绝代奇才诸葛亮的凌厉攻击,解决了辽东公孙氏的威胁,打击了东吴的入侵,为子孙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儿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孙子司马炎称帝之后,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 三国战乱了几十年,曹、孙、刘三家都没落下实惠,只有司马氏最得利。这都是司马懿苦心孤诣、韬光养晦数十年的结晶。 司马懿被后世认为太过阴险狡诈,事实上他的确是比较阴柔,他发挥了才智统一天下安抚百姓,本来就是志能之士的理想,就算是坏一点又有何关系呢?从东汉末年军粮不足吃人肉到西晋初年的天下无穷人,司马懿一直主张的大兴水利、镇压腐朽、施惠百姓和选拔人才成就西晋初年的国泰民安。 司马懿的祖上当官的很多,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俊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都是大官。司马懿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他经常有奇思妙想,他信仰儒家学派,聪颖明理而又学问广博,常有忧虑天下之心,可谓是志向远大。 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南阳太守杨俊见过他,就对人说:“这个后生晚辈绝非寻常之辈,早晚必成大器。” 当时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在曹操手下当官,与尚书崔琰是铁哥们。崔琰见过司马懿后,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懂事,做事非常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曹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能,就派人去召他到府中任职。那时天下大乱,司马懿还在观望,不能确定曹操能成为老大,而且司马懿认为到了曹操手下,以自己的个性难以施展手脚,就称自己中了风寒后浑身麻木不能起居。 曹操本来就是玩智谋出身,他是个多疑的人,当然不相信司马懿年纪轻轻就得了中风,便派武林高手夜间前去探个究竟。司马懿料定曹操会派高手前来,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就像死了一般。那高手趁月黑风高潜入房间,见司马懿如同僵尸一般,用剑指着他的咽喉都毫无反应,就回去向曹操汇报:“此人形同废物,呼吸都很微弱。”曹操因此作罢。 一晃数年过去,曹操不仅征讨天下当了丞相,连他的堂弟曹洪也当了将军。曹洪一介武夫,却想学习谋略,闻听司马懿极善谋略,就备了重金请司马懿到他的帐中画策,以便建立更大的功勋。 司马懿连曹操请他都不想出山,更何况是曹洪呢?等曹洪骑马到了他的家中,却见他拄着拐杖,披头散发,一脸病容。曹洪原本以为这家伙真的不行了,后来听人说,司马懿是耻于与他来往,不禁怒火中烧,就跑到曹操面前告司马懿的黑状。 说:“这个人可能有点小才华,但他放言拒不为丞相效命,愚弟看他是想投奔别人吧。” 曹操心想:你这个娃再牛,也在老子的地盘上,还想蒙骗老子,一定有你好看的。 于是曹操命令虎豹骑宿卫曹休说道:“你去把司马懿这小子给我叫来,如果他不从,就绑了他投入大狱。还有让他别装了,再装我也瞧得出来。” 司马懿知道后,心生恐惧。因为曹老大的手段,他是知道的,杀人就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绝不会手软,于是只好跟着曹休来见曹操。 曹操见司马懿来了,相当的客气,说道:“仲达何必躲着我呢?想当年令尊担任京兆尹时,推荐我任洛阳北部尉,司马家对我有恩,我岂能忘记?现在你的兄长为朝廷效力,你也应出来帮帮我呀。” 司马懿当时很怕曹操,担心跟着他久了,多疑的曹操会整他,就装作不懂谋略说:“蒙丞相的厚爱,愧不敢当。在下不是不愿出来为丞相效力,只是因为多年潜心孔孟,无意功名,只想做个安分守己的读书人。而丞相所需要的人才是征讨天下的文武,在下不通兵略,手无缚鸡之力,怎么能为丞相效力呢?” 曹操摇头说道:“平定天下,并不一定要上阵杀敌,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仲达饱读诗书,精于孔孟之道,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常年征战在外,几个儿子缺少管教,如果你愿意的话,就教导教导我的儿子吧。” 司马懿巴不得这样,一来可以不跟曹操出征,曹操就不会因他有谋略而提防他;二来曹操毕竟上年纪了,与他的儿子们处好关系,将来有大用。曹操就封他为丞相府文学掾,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 曹操的儿子众多,卞夫人所生的老大曹丕、老二曹彰、老三曹植,都各有才能,曹丕工于心计,曹彰勇武善战,曹植才高八斗。在曹操手下文官的心目中,曹操最喜欢曹植,私下认为将来曹植最有可能接班,于是都暗中结交曹植;武将们则亲近曹彰,佩服他武艺高强,冲锋陷阵不让沙场老将。只有曹丕,文才不及曹植,武功不如曹彰,性情多变,让人琢磨不透,所以反而亲近他的人少一些。 司马懿刚来,虽然曹操客气地请他教导自己的儿子们,实际上每个儿子都有专职的老师,司马懿这个文学掾最多是代课老师,跟公子们的接触机会不是很多。 然而细心的司马懿发现,曹植虽然才高,但书生气太重;曹彰虽然能打仗,但胸中没有韬略。只有曹丕,喜怒不形于色,做事非常果决,就有心与他结交。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位心机深沉的人很对脾气,很快成了知交。 曹丕那时地位不稳,需要司马懿暗中出主意;司马懿要在曹氏集团中混下去,长公子曹丕是最好的保护伞。于是二人各取所需,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 由于司马懿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又从不邀功,再加上曹丕总是在父亲面前讲他的好话,官位不断升迁。几年时间,他从议郎、丞相东曹属晋升到丞相主薄。 赤壁之战后,曹操把主要精力用在平定关中和稳定内政上,取得了成效,再也没有出现当年征伐北方时那种摧枯拉朽的大规模战争。曹操得知刘备取得益州,深为忧虑,作为著名的军事家,他深知汉中是关中和巴蜀的咽喉要冲,也看透了诸葛亮必然要取汉中的计谋,当机立断,亲率十万大军征讨当时控制汉中的张鲁,司马懿作为丞相主薄跟随。 张鲁是张良的后人,但却没有老祖宗的智谋,曹操军至阳平关,他就逃往巴中去了。曹操进军南郑,把张鲁多年的积蓄打包运走,问司马懿如何对付逃跑的张鲁。 司马懿说:“张鲁志大才疏,在乎的无非是名位,只要丞相封他的官,许给他爵位,他就会投降,因为他与刘备是仇家,已经退无可退。”于是曹操命人劝降张鲁,封侯拜将,张鲁就归顺了曹操,曹操收了张鲁的地盘,就要回军。 司马懿谏言:“丞相出师收复陇右,宜乘胜出击。刘备用诸葛亮之计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这正是破蜀的绝佳时机。丞相陈兵于汉中,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加上张鲁的降兵,我们有十五万人入蜀,刘备、诸葛亮新建立的军队就会瓦解。古人说,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请丞相三思。” 其实当时曹操也有这个想法,但是曹操除了郭嘉的计策全部信任之外,对其他人的计策都持怀疑态度。赤壁之战前,谋士程昱就劝过他提防火攻,曹操没有听从。如今司马懿劝他一鼓作气拿下西蜀,一来他心头反感,二来当时孙、刘结盟后,孙权正起大军准备攻打合肥。 如果入蜀马到功成还好,万一陷入地势奇险的蜀地,大后方就有被东吴攻占的危险。因此他听完司马懿的话后,冷冷地说:“人心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西蜀?太贪心了吧。”于是不用司马懿的计策。 客观来讲,司马懿的计策并不差,刘备当时没有站稳脚跟,曹刘若是提前交兵,对曹操是有利的。但是司马懿在那次谏言后深深明白了,曹操一直对他有成见,这是班师回去后他才听曹丕最亲密的人私下告诉他的。 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东汉末年最大的老板,决不是靠运气,而是有过人之能,其中一条就是识人。识人不是简单的看相,而是通过人的形体、行为、神态、心志作出的综合判断。 他先前认定郭嘉就是助他成功的人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天下英雄,以及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论断,都显示他眼光很毒。司马懿虽然藏得深,但曹操通过观察,还是觉得此人有异志。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不死贱男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不死贱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不死贱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不死贱男》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