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北京国子监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公务员第六十九章北京国子监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第六十九章北京国子监 但是北京国子监就不一样了。 远离了儒家学说比较强大的地区,而儒家学说比较强大的地区,其实就受到战争影响比较小的地方,也就是江浙,江西福建。还有山西等地。 再加上何夕有绝对的行政权力,而勋贵们对那种玄之又玄的思想论战,其实也不感兴趣的。 朱元璋对何夕所做所为,几乎一直在开绿灯。 所以,北京国子监是何夕绝对的主场。 也就是何夕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更妙的是,北京国子监等级很高,与南京国子监的地位是一样的。比起南京国子监,能做的事情更多了。再加上,何夕在南京办学,在辽东办学,已经有相当经验了。而今已经能建立起大明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国子监。在何夕心中,是可以对标后世北大的。 忽然,何夕有一种宿命感。 对于北京国子监的成立,何夕有绝对的控制权。何夕对于北京国子监也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希望国子监能够真正完成新时代学说重构,学术界的吐陈纳新。 出现一大批大学问家与科学家。 只是这样的举动,也会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可以说,何夕在南京搞大明律法改革,只是浮于表面,更类似一个宣言,一个表态,但而今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深刻,而没有对路,双方不死不休的地步。 非肉体消灭,不能平息的争论了。 如果说之前,很多人暗暗嘀咕何夕就是少正卯,从今日之后,大抵不会有人说了。因为他们必然到了下一个阶段了,他们不可能让儒家千年来官学的地位失落。也不可能让他们学了一辈子的学问,成为废纸。 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已经没有用了。 道理已经说尽了,鸡同鸭讲。证明自己对的,只有行动了。言语尽头是刀剑,文斗过后就是武斗了。 到底有多少风暴,何夕都不知道。第一次何夕担心,朱元璋能不能帮他压下场子。 所以,这一句话姚广孝敢说,其他人都不敢开口,要看何夕的做法了。 何夕沉默了片刻,忽然想起自己背诵过的诗歌,高尔基的海燕。此刻他才能理解这种心情。向前一步,天崩地裂,是生与死。但是到了这一步,这一步即便不想走,就能不走吗? 何夕内心之中,也有自己不可妥协的坚持。 何夕闭上眼睛,他来的大明这么多年一一在眼前闪过,忽然睁开眼睛,说道:“那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这一件事情我来写奏疏。” ------ 何夕奏疏从来是第一序列,到了南京,更是很快就到了秘书监。 方孝孺不敢怠慢,自然拿来看看。 深夜之中,一盏油灯探出一团光晕,这一盏油灯,用得是鲸油。比寻常油灯明亮太多了。虽然宫中供给蜡烛,但是方孝孺节俭,是以用油灯而不用蜡烛。 只是方孝孺并不知道,而今宫中用的也是鲸油蜡烛,两者之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方孝孺脑袋微斜,推了推眼镜,凑着灯光,细细看何夕的奏折。一时间愣住了。灯光洒在方孝孺的脸上,一直以养气自居的方孝孺脸上,第一次有狰狞的感觉。 不知道什么时候,方孝孺手一松,这奏疏已经落在桌面上了。 “尔敢。尔敢------”方孝孺声音很轻,却咬牙切齿。配合脸部的表情,一股杀意喷涌而出。 方孝孺其实已经忍了何夕很久很久了。 从一开始就在忍,宋讷之死,方孝孺没有想法吗?如果不是太子强力要求,刘三吾反对变法的时候,方孝孺也会与之同列。方孝孺是怕死之人吗? 作为一个敢高喊:“诛十族又何妨”的主,是一个怕死的。谁也不相信。 只是方孝孺立场与地位,让他不得不隐忍,因为谁都知道,方孝孺是太子的人,是宋濂的衣钵弟子,方孝孺代表的不是他自己,是太子,是宋濂一脉的政治资源。 在这个位置上,方孝孺不能有一点差错。 故而,不是方孝孺怕死,而是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活着要比死难。 方孝孺咬着牙,咬碎牙齿和血吞。甚至自己的同道中人,都在说方孝孺是胆小怯弱之辈,区区丁显都敢与变法对着干,而今方孝孺不敢。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没有他方某人,丁显项上人头都已经长草了。 这些方孝孺都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心中的信念。 但是在他看来,何夕是得寸进尺。 何夕北京国子监之中写了什么? 南京国子监虽然添加了一些新东西,但是本质上还是经学教育。而北京国子监却不是。 北京国子监下面分学院。文理分开。堂而皇之有一个工理学院。这一点,就让方孝孺不舒服之极。堂堂国子监,岂是工匠能踏足的地方,在别的地方,办一些工匠之学的学堂也就罢了。 方孝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是北京国子监是大明最高学府之一,在里面教什么,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政治风向。 工匠之学在儒家体系之中,是根本难等大雅之堂的。而出现在大明最高学府,本身就是对儒臣的侮辱。 然后下面更让方孝孺不能接受的东西出现了。 就是所谓的文学院之中,有很多莫名奇妙的学科,比如小学。这个小学,就音韵句读文章写作等等方面的学说,用现在的话,应该汉语言学,也就是中文系了。 但问题是这里经学的内容特别少。几乎没有,而诗词歌赋的内容特别多。 让方孝孺不明就里。 然后文学院之中,有专门的经学一科,但是经学却是与小学,算学。等好几个学科并列的。也就是说,经学教育根本不是北京国子监的重点。这是最最不可原谅的。 而理学一脉,根本没有名字,甚至不能算一门单独的学科。 儒家之中教化百姓,本质上就是道德教育,所谓道德文章的根底就在经学。所谓理学也是发源于经学。但是在宋代已经是一门单独的学问。 如果学习比较详细的花,单独分列也是可以的。 但是在何夕这里,理学内容,仅仅是经学其中一门课而已。甚至何夕也往经学之中夹杂了很多私货。与理学打擂台。 方孝孺看到这里,已经出离的愤怒了。 让人读书不是为了教化人心,养出来的都是一些有才无德之辈。不能传承圣学的书院,那是书院吗?不,是异端。 方孝孺一股气血冲天而起,一瞬间就想冲出去,在朱元璋面前,慷慨陈词,拨乱反正,让何夕落得一个少正卯的下场。这才昭明天下之正。才能让教化天下人心。 只是方孝孺一想到了朱元璋,内心之中瞬息之间冷了。 因为他太清楚朱元璋的倾向性了。 有昏君才有奸臣。 何夕这个佞臣,之所以敢动摇天下正道,就是因为有这个昏君在上面庇护。 方孝孺自己或许没有察觉,他已经所谓“忠”给抛弃了。这一科,正式将朱元璋列于仇寇之中,而不是他的君主。反正儒家之中有足够的思想支持:“诛一独夫耳,未尝闻弑君。” 方孝孺此刻还没有弑君的想法,但是思想铺垫已经慢慢完成了。 拨乱反正。这个“乱”,恐怕不仅仅是何夕,也有朱元璋。只是这一件事情,该如何去做?方孝孺却拿不定主意,最后只有悠悠一叹。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公务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公务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公务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公务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