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新的契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公务员第三十六章新的契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第三十六章新的契机\n\n朱元璋在朱允面前也没有掩饰过自己变法的意图与想法。想要开辟全新的局面。以及他对何夕的推崇。\n\n朱允对何夕这个人,自然是厌恶之极,恨不得杀之而后快。\n\n毕竟在朱允看来,何夕死了,北京根本无法支持住,朱雄英仅仅是何夕扶持出来的傀儡而已。\n\n但是对于何夕的学说与思想,朱允却渐渐改变想法了。\n\n无他,现实逼得。\n\n军事上全面落后,整体战略上由攻转守,给朱允太多的震撼了,甚至让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下子都动摇了。\n\n朱允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权力,而大明江山是与他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而今天下都不稳定了。他还在乎别的什么?甚至可以说,他唯一感到担心的,就是方孝孺了。\n\n方孝孺的立场,朱允也是知道。\n\n如果不是方孝孺坚决的反对变法。反对何夕。很有可能他都不会转投自己。而没有方孝孺的支持,朱允也很难将这个位置坐稳。\n\n但是朱允对方孝孺也难谈感激。\n\n毕竟,方孝孺在朱允面前长长以师长自居,这让朱允很不舒服。朱允更喜欢丁显。而不是喜欢方孝孺。这就是明证。\n\n只是朱允更明白一件事情。\n\n他的基本盘是文官集团,正因为文官集团的全面支持,朱允才能坐稳位置,并将自己的权力延伸到其他地方去。而这一切都必须有方孝孺的支持。\n\n当然了,与对傅友德不一样。\n\n朱允对方孝孺很放心。\n\n方孝孺是大儒,以忠义自居,这是他最大的光环,也是他最大的枷锁。正因为方孝孺的光环在,他才能凝聚人心,让很多人愿意听从方孝孺的命令。\n\n但是同样的问题,方孝孺如果敢做谋逆犯上的事情,甚至不用朱允动手,方孝孺的子弟们都会反对方孝孺的。\n\n毕竟,他们忠于方孝孺更多是被方孝孺的学问与人品感召,而不是方孝孺的私人。\n\n所以,朱允对方孝孺的容忍程度很大。方孝孺即便跋扈一点,也无所谓的。更何况方孝孺的宰相之才,也是真的。在大明中枢厮混这么多年,对大明朝廷上上下下,方孝孺最清楚不过了。\n\n有方孝孺在,一些庶务,朱允根本不用担心。\n\n这解放了朱允很多精力。\n\n只是而今,朱允发现好像局面不如他想的那样,齐德这个人在朱允看来,是方孝孺最信任的人。居然公然说支持何夕的学说。那岂不是说,文官之中,已经有很多人有改变的想法。\n\n朱允立即嗅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要不要如北京那样进行变法。\n\n方孝孺对文官的控制,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严格吗?\n\n朱允心中转了好些念头,他对齐德的话,好像没有听出来重点,说道:「朕准备设两广总督,这个位置你安排人吧。朕能给你的支持,都已经给了。只是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啊。」\n\n朱允决定试探一下,他看似没有做什么,但其实已经给下面开了口子。\n\n总督这个官职,在大明还很少。大明上一位总督不是别人,正是何夕。总督的职能很模糊。特别是有何夕这个先例在,如果总督在任上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似乎也是能够得到允许的。\n\n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n\n齐德心领神会,他说道:「臣定然不会让陛下失望的。」\n\n如果不是北京的步步紧逼,让齐德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他其实也不愿意做这一件事情,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而是没有必要。\n\n毕竟,天下太平,那\n\n么折腾做什么?\n\n这也是朱元璋之前预料到的。\n\n有时候在老路上做得太好,对于新路也是一种阻碍。很多人并不是看不到何夕办法的好处。只是利不百,不变法。在洪武年间,变法带来的好处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大,反而很麻烦的。\n\n但是而今不一样了。\n\n利益可以分很多种,一种是将要得到的。另外一种阻止失去的。\n\n前者是北京方面给下面人许诺的。一旦北京占领全国,北京的政策必然扩张到天下,对官员与商人来说,那是多大的利好,足以让他们充满了幻想,更不要说,他们本身就很赚钱。\n\n而南京这边,有这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举动,他们是看见了新的趋势,那就是北京打下南京的可能,这些人都不想失去自己而今的权势,才做出各种变化。\n\n不形成而今这种局面。这些人根本不可能有变化。\n\n正如,资本主义一系列改革,并不是出于他们的善心,而是因为他们曾经来过了。\n\n朱允让齐德下去了。\n\n他心中反复思量,有很多想法,只是这些想法,都不会与方孝孺说。能与他商量的只有丁显。\n\n朱允沉思了一夜,第二天早朝过后,请丁显过来了。\n\n朱允将齐德的举动告诉了丁显,说道:「丁师,你觉得朕该怎么办?」\n\n丁显听了朱允的话,心中噗噗通通的乱跳,他看到了机会,什么机会,那就是取代方孝孺的机会。\n\n丁显对于方孝孺一直不满。\n\n想要取而代之,但是丁显也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从各方面来说,他都不能与方孝孺相提并论。\n\n方孝孺道德上堪称完人,不管对上上下下,都是完美无缺。但是丁显身上是欺师灭祖的污点的,而今还被士林鄙视。丁显即便因为报纸的原因,在民间声望不错。但是在官场上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了。\n\n简直是格格不入。\n\n丁显在民间的声望,很多是代百姓发声,攻击贪官污吏得来的。\n\n虽然说,丁显这些举动,都事先做过调查。不会碰硬钉子。都是找软柿子捏。是有条件的发声,但是还让很多官员感到不舒服。\n\n丁显民间的那些声望在官场上根本派不上用场。\n\n而方孝孺桃李满天下,丁显如何能比。\n\n丁显知道自己想要取代方孝孺唯一的机会,不是别的。就是皇帝的支持。但是仅仅有皇帝的支持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另外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堪称翻天覆地。\n\n那就是变法。\n\n丁显也是在这方面做准备的。\n\n作为何夕曾经的底子,丁显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对何夕很多方面研究很深,更是主持一线工作,印刷排版等机器,丁显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一系列工作之中,他更能理解何夕很多思想与想法。\n\n何夕最开始的三个学生之中,或许只有丁显与何夕的思想最接近了。\n\n练子宁内心之中是一个儒生,他所学到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内心的天下大义服务的。对何夕的学说仅仅停留在用。而黄子澄比练子宁强多了。但是黄子澄跟随何夕时间最长,对工业体系最了解,但是黄子澄骨子里还是一个儒臣。\n\n他对除却工业体系之外一些思想,与何夕有分歧的。\n\n毕竟,他从小读四书五经,影响深远,让一个人完全否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n\n而丁显不一样,丁显读书很厉害,否则不足以与这两人并列。但是他从小都不认同儒学,读了那么多年书。还做出欺师灭祖的事情,可见,他并没有将他四书五经读进心里。\n\n本质上,将四书五经当做敲门\n\n砖。追求自己的财富与前途。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何夕提出那一套,才是真正适合丁显的。\n\n或许有人说,何夕似乎并没有提出什么为人处世的思想?ap.\n\n真没有吗?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公务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公务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公务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公务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