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武后,气运被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第七百章 武后,气运被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紫宸殿内,武后随意的翻弄着眼前的奏本。\n\n这是南昌王的封佛之奏,武后心中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法子,佛家近年来传扬开来,影响日趋扩大。\n\n整个长安城,有超过一半的人家,家中都在供奉佛陀和菩萨。\n\n佛家影响力的不停扩大,对大唐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n\n因为佛教并不如同道教一样受控。\n\n道教,从春秋道家,到汉末五斗米教,无数年来,早已经和天下混为一体。\n\n就连道祖祖师,也被皇帝封为太上玄元皇帝。\n\n但佛门影响日益扩大,与道教不说,甚至在武后看来,若非李唐尊奉老子为先祖,佛教早已超越道教。\n\n掌控佛教,如今已经是朝廷迫在眉睫的问题。\n\n……\n\n年初之时,吐蕃就试图挑起佛家的愤怒和欲望,从而影响朝堂的决策。\n\n但可惜,吐蕃错误的估计了佛门在大唐的影响,同时也错误的估计了大唐僧侣对天竺舍利的渴望。\n\n大唐的佛教,正在形成自己一个中心。\n\n“佛入大唐,大唐之佛。”武后抬头看向李治,轻声说道:“陛下,此事当早不当晚。”\n\n李治看了奏章一眼,点点头,说道:“拿下此战,朕便封佛。”\n\n武后稍微迟疑,最后还是点头道:“佛门那边当属无虑,这是到道门这边,若无法给出适当的解释,恐怕不会轻易认可。”\n\n“有何无法解释之说?”李治侧身看向武后,平静的说道:“后汉之时,佛门自说‘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又有《老子化胡经》,既然如此,当年,太上玄元皇帝化胡为佛,今日,朕继承先祖,封玄奘为佛,又有何不可。”\n\n武后顿时苦笑起来,说道:“陛下如此说,道门倒是安抚住了,但佛门这边恐怕又要炸了,《老子化胡经》佛门历来是不认的。”\n\n“媚娘,你我熟读史书,应当知晓,佛教传入中土,常依附黄老道教而行,如今佛门鼎盛,就要摒弃初衷,此等行径,朕颇为不喜。”李治的眼中闪过一丝冷淡。\n\n化胡之争。\n\n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一度被视为黄老神仙术一种;佛教也自附于黄帝、老子,以图与中国信仰结合,得以传播。\n\n汉末三国时,化胡说广泛流行。\n\n西方有神,名之为佛。\n\n神佛、神仙之说,并非无据。\n\n及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定影响,因而开始出现了反对化胡说,甚至认为道不如佛。\n\n就在此时出现了《老子化胡经》,谓老子西出阳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胡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n\n多年来,道佛之争,夷夏之争,屡见不鲜。\n\n前隋开皇三年,沙门彦琮撰《辩教论》一卷,共二十五条,斥老子化胡说。\n\n大唐显庆五年,沙门静泰、道士李荣等奉诏集洛宫,辩《老子化胡经》真伪,然汉,晋,五代,隋诸书皆有化胡之说,佛门言理,不得而成。\n\n如今皇帝封佛,大慈恩寺若是应了,便等于承认了《老子化胡经》,自此以后,佛门便始终低道门一筹。\n\n……\n\n“朕认可二十七弟,佛入中土,便为中土之佛,封敕玄奘,便是此意,人人皆可成道,人人皆可成佛,如此,天下太平。”李治淡淡的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用意。\n\n平衡,道佛平衡。\n\n李治虽然有封佛野心,但终归还是要落到佛道平衡上。\n\n“臣妾总觉得此事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但又有什么想不通。”武后将奏折推到了李治面前,苦笑着摇摇头。\n\n莫名的,武后心中有种感觉,此事若真的成了,有什么东西,就会丢掉。\n\n“还能是什么,若无南昌王惹出的这番乱子,道佛依旧平静,此事最后花费大力气处理妥当,佛道亦不会有太大变化,徒劳无功。”李治一眼就看清楚此中之事的利弊。\n\n“但好处,终归是被陛下得了。”武后没好气的白了李治一眼。\n\n李治嘴角抿起一起轻笑,封佛啊,想想就感觉很不错。\n\n就在此时,一阵脚步声在门外响起,随即王福来从外面而入,然后将一本密折放在了御案中央。\n\n李治朝着武后点点头,武后这才拿起奏折,仔细看了起来,片刻之后,武后开口:“陛下,密卫禀奏,南昌王记今日去大慈恩寺,是在五日前便定下之事,明崇俨是跟着南昌王去的,是询问将球苑吐蕃细作之事;至于承嗣,的确有人看到,他在巳时六刻出现在了曲江池。”\n\n武后终于松了口气,现在有实证证明武承嗣和善无悔之事无关,那么他身上背的嫌疑也可以彻底取消。\n\n李治微微的点头,翻过奏折,轻声说道:“那么此事便真的如同二十七郎所说,是有人在一直盯着他和承嗣,奇怪,盯着二十七郎情有可原,毕竟他最近常与吐蕃细作作对,但盯着承嗣做什么?”\n\n李治似乎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了武后。\n\n武后轻叹一声,微微摇头道:“承嗣说不定就是有什么把柄被吐蕃人发现了,若是此事被南昌王找出,搞不好,又将有一番风波。”\n\n“当初李敬业之事,便有此种感觉,好像就是有人在算计李敬业,现在又有人在算计承嗣?”李治忍不住皱了皱眉,低声说道:“当初那事,是东海王的手笔,如今这事,难道又是东海王的手笔?”\n\n“不一样。”武后微微摇头,说道:“此次手笔似乎更加直接一些,而且也没有了太多的恩怨色彩,所以,臣妾猜测,应该是换人了……奇怪,竟然有和东海王同样手脚的人。”\n\n“魔门。”李治一下子倒是放松了下来,冷笑着说道:“那些阴沟里的老鼠,难得跳了出来。”\n\n魔门虽然是大唐硕鼠,但他们很少直接冲锋在前。\n\n天阴教,东海王,无不是被他们推到前台的旗子。\n\n李治神色淡淡的说道:“此事就让二十七郎去处理吧,反正承嗣已经被禁足,就让二十七郎和吐蕃人纠缠吧,各部继续进行的事情继续进行,不必在意。”\n\n“喏!”\n\n……\n\n大慈恩寺。\n\n李绚走在空旷的院厅内,一侧明崇俨突然开口:“贫道若是没记错的话,王爷的身上应该还另有一件案子,如今现在,这两件案子能否合并一处处理?”\n\n李绚有些诧异的看向明崇俨,然后微微摇头道:“真人,之前的那件案子,是被人做来用通消息之用,如今的这起案子,是被人用来引发朝中矛盾而用,虽说有些痕迹,但想要依此找到幕后黑手并不容易,你我若是在此案中花费太大精力,恐怕有南辕北辙之相,此案,就交给狄仁杰负责便好。”\n\n李绚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件事情就是针对他和武承嗣来的。\n\n如果不是当时他提了一句封佛之事,耽误了时间,那么搞不好,到时候发现善无悔尸体的人,就是他了。\n\n然后再查到武承嗣,到时候,别说是武后了,就是李绚自己,也要怀疑,是自己在暗中算计武承嗣。\n\n所以对于这件案子,能查到什么地方,李绚概不插手,全部交给狄仁杰负责。\n\n“这位狄寺丞,怕是同时入了天后和陛下的眼。”明崇俨站在院门口,突然开口。\n\n李绚微微点头,然后说道:“狄怀英出身并州太原,和天后算是同乡,陛下早年间,亦被封为晋王,狄怀英算是陛下封地长出来的人才,自然要多加照顾一二,最关键是他人有能力,又志虑忠纯,陛下和天后喜爱也是正常。”\n\n李绚封南昌王,若是有南昌人才出现,他亦会照顾一二。\n\n皇帝也是同理。\n\n“那我们就看看,这位狄寺丞,如今能将案子查到什么地步吧?”明崇俨轻叹一声,迈步走进了客舍之中。\n\n客舍之内,狄仁杰,还有大理寺的属下,正在翻箱倒柜的察查。\n\n大家谁都不是笨蛋,有人既然盯上了武承嗣,并且在善无悔身上下手,就说明这事绝对没那么简单。\n\n武承嗣私自供奉自家父亲和叔父,虽然并不为天后所喜,但人伦大道,武后不喜,也只能是不喜。\n\n斥责厌恶武承嗣都可,但却没法因此而治罪。\n\n心怀怨望这种话,必须要皇帝低头认可才行。\n\n但现在看来,皇帝并没有要严罚武承嗣的意思。\n\n光是这件事情,还无法动乱到朝野时局,对方别有目的。\n\n李绚站在庭院中央,皱着眉仔细思索,东海王已经死了,吐蕃国使,吐蕃副使,还有吐蕃使团的所有人,全部都被看的死死的,那么究竟是谁在暗中布局。\n\n是藏着朝中的某人吗?\n\n李绚微微摇头,朝中的那些人,你让他们去偷个什么东西,这没问题,但是让他们主动设局算计李绚和武承嗣,他们还没有这个胆子,毕竟做的越多,他们就越容易暴露。\n\n吐蕃来人,还有魔教。\n\n魔教……\n\n“找到了。”狄仁杰一声呼唤,将李绚和明崇俨一起叫了进去。\n\n然后赫然就见在房间中央的地下,一个隐秘的暗坑被挖了出来。\n\n里面放着一些金条,铜钱,和汇票,一把锋利的短刀,还有一个巴掌大的小本。\n\n“这位善无悔大师,真的是一名高僧吗?”明崇俨的神色愣了起来。\n\n李绚摆摆手,说道:“不要这么着急下结论,来人,取一些木炭过来。”\n\n“喏!”很快就有人离开。\n\n李绚从怀里拿出一张丝绢,将那本小本取了传来,然后打开第一页,上面直接写着:“长安杜氏,杜元定,上元元年七月,三千贯,杀长安韦氏……”\n\n“啪”的一声,李绚直接将本章合上,面色难看的看向明崇俨:“真人,此事当如何办?”\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