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汉民族的鲜血不应该在这里流淌!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第二百一十七章、汉民族的鲜血不应该在这里流淌!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轰轰轰。\n\n南馆陶镇的战场上。\n\n火炮的轰击此起彼伏。\n\n喊杀声和枪声也在战场上交织。\n\n此时的天色已经渐渐变得清明。\n\n远处的天空已经出现了鱼肚白了。\n\n公元1794年1月14日凌晨。\n\n三更时分。\n\n太平军就开始了针对明军南馆陶镇的炮击。\n\n不过由于太平军的火炮大多都是从各地城墙上拆下来的老式城防炮。\n\n这种沉重的铸铁前装滑膛炮极为笨重,移动不便,而且只能发射实心弹或是霰弹都是只能直瞄射击,所以很难威胁到蹲在坑里面的明军步兵。\n\n但是太平军的火炮数量很多。\n\n像是把火炮这样的“技术装备”集中起来使用也是基本的军事原则之一,刘之协的太平军之中虽然将领们都没有像是明军的军官这样接受过什么正统的军校的训练。\n\n但是他们都是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流”,某些时候甚至是要比科班出身的更加灵活。\n\n比如说现在的太平军步卒就用打湿了的棉被扑在铁丝网上,然后通过步兵踩踏,渐渐的就出现了一条不受铁丝网阻碍的道路。\n\n用这样的土办法虽然能突破铁丝网。\n\n但是却很难突破明军的火炮和线膛枪组成的火力网。\n\n从三更天开始。\n\n太平军持续不断的冲击,虽然一度有士兵摸到了明军战壕前方,但是确被雨点一样的手榴弹打退了。\n\n当天边的天空出现了鱼肚白。\n\n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钻了出来,阳光照耀在白雪皑皑的华北大平原的时候。\n\n在南馆陶镇以西大约方圆一里的地面上,是一片尸体横七竖八的倒在了猩红的地面上。\n\n血液和白雪的混合让整片大地都变得泥泞。\n\n“侯爷,不能在冲了!咱们的人都要打光了!”\n\n前方,被一阵密集的榴弹轰退下来的一名太平军军官跪在在前线督战的太平军通州侯冉天元面前。\n\n浑身血污,沾满了深红色的泥泞的脸上露出了两条清线。\n\n眼泪和鼻涕都一起流了出来。\n\n惨啊。\n\n太惨了。\n\n这世界上哪里有这么打仗的啊。\n\n这根本不是打仗。\n\n这是让人分批分批去送死啊。\n\n从凌晨打到了天亮。\n\n他们甚至都没有摸到明军战壕的边。\n\n这样死人的速度让这些一路大战而来的天国战士也闻之变色。\n\n“天王有令,继续冲击,闻鼓不进者斩!”\n\n冉天元咬着牙抽出宝剑,带着督战队向前,将溃兵收拢之后,又编成了一个步兵阵列,又一次展开了对前方明军防御征地的冲击。\n\n大明天子的团龙旗和大明日月旗就在前方不远处高高飘扬。\n\n这短短的不到五百步的距离是如此的近,仿佛只要一个冲锋就能越过去。\n\n而仿佛又是那么的远。\n\n在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伤亡之后,却依旧无法让对面的明军付出相应的代价。\n\n“只要冲到敌人的壕沟里面就好了!肉搏战,十个打一个!怎么都赢了!”\n\n冉天元咬着牙想道。\n\n这句话。\n\n在两三个时辰之前,是让诸多天国领兵之将笃信的天国将赢得这场战争的根本理由的话。\n\n到了现在。\n\n恐怕就成为所有人还在苦苦支撑的信念。\n\n冲!\n\n冲过去。\n\n只要能冲到敌军的战壕里面就赢了!\n\n拢共五百步而已,只要能全速冲击起来,几十个呼吸的时间就到了!\n\n“冲!再冲一次!”\n\n“快快快!把武器拿起来!”\n\n“天国万岁!”\n\n“打赢这一仗,中原就是我们的了!”\n\n“天王有旨,凡冲阵而阵亡之天国士兵,家属都将得到至少五十亩田地的抚恤!”\n\n“冲啊!田地会有的!富贵会有的!”\n\n在各级军官的鼓动下。\n\n天国的士兵们勉强排列成一个横队,又朝着前方的龙潭虎穴冲了过去。\n\n迎接他们的。\n\n是没完没了的炮弹和子弹。\n\n这一回。\n\n几乎还没冲出几步,就被头顶砸下来的炮弹给轰散。\n\n啪啪啪。\n\n明军的士兵依托着战壕,将枪械架在沙包墙上,瞄准了射击,在一百多步外,就枪枪毙命!\n\n在后世一战的战场上。\n\n残酷的堑壕战几乎让整个欧洲的血都流干了。\n\n而就是这种如此消耗人命的战争模式,迫使欧洲各国君主们不得不抛弃雇佣兵制,转而用民族主义来号召人们来当义务兵。\n\n而正是欧洲君主们为了打仗而忽悠底层人民“国家属于民族,民族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从而得到了大量的廉价义务兵的同时。\n\n这些相信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我息息相关”的底层士兵们转过头来就开始质疑君主独裁的合法性。\n\n从而让欧洲各国彻底的要么共和要么立宪.\n\n总之。\n\n战争模式的改变催生了兵役制度的改变,而兵役制度的变化又反噬了那些封建君主们的权力\n\n如今发生在中原战场上的这一幕就几乎有了后世的雏形了。\n\n为了鼓动天国士兵们作战。\n\n天王刘之协不断的提高赏格,从田地到个人权力。\n\n然而即便如此。\n\n天王的许诺也越来越不值钱了。\n\n在性命面前,什么都是虚的。\n\n这些天国外营的炮灰们在一次次的被击退之后也绝望了。\n\n他们眼巴巴的看着还没有上阵的老营兵。\n\n他们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武器装备更好,但是到现在却还没有上阵一搏。\n\n而且现在天色渐亮,后方的老营已经开始准备早饭了。\n\n先抛开老营和外营的伙食待遇不谈。\n\n现在外营甚至都还没有开始做早饭的迹象.\n\n难道是要大家饿着肚子去拼命吗?\n\n当冉天元再次要求这些外营炮灰们继续冲的时候。\n\n有人直接丢掉了武器鼓噪了起来。\n\n“妈的,我们去冲,那些府兵老爷们在后面睡大觉吃饱喝足!”\n\n“天国又不是我们的天国,凭什么要我们拼命!”\n\n“不干了!不干了!”\n\n一时之间,军心震动。\n\n“侯爷.怎么办?”\n\n一名军官面带慌张的看向了冉天元。\n\n威逼过甚导致大军哗变,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了\n\n冉天元叹了一口气。\n\n“去报告天王,冲不下去了,把前锋撤下吧。”\n\n此时此刻。\n\n脸色铁青的刘之协就站在一亮望车上手持望远镜盯着前方战场。\n\n清晨的太阳已经逐渐从火红色变成了炙白。\n\n天色已经完全变亮。\n\n夜袭失败了。\n\n“刘之协可真的能忍啊,这样都不出动他的老营兵。”\n\n在明军的中军大帐内。\n\n朱道桦忍不住叹了一口气。\n\n昨天晚上打了一夜打得是热闹。\n\n但是太平军那边出动的都是炮灰。\n\n刘之协整合起来的内营兵。\n\n其中有三万火枪兵,三万骑兵都没有出动。\n\n虽然在战阵前留下了一地的尸体,但却根本没有伤及刘之协的根本。\n\n这样的结果根本不是朱道桦想要看到的。\n\n在他看来。\n\n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不应该打成消耗人命的消耗战。\n\n因为这流淌着的,是汉民族的血!\n\n汉民族的战士的鲜血,不应该在内战的战场上流淌。\n\n“刘之协不会轻易出动他的老营的,太平天国打仗从来都是如此,否则他们要这么多炮灰干什么?”陶必铨皱着眉头说道。\n\n朱道桦微微摇头。\n\n要是他愿意的话,就凭借着充足的弹药,他可以依托南馆陶镇的战壕让这几十万的刚天国战士的血都在这里流干。\n\n然而一场战斗就损失几十万壮丁。\n\n这可不是朱道桦愿意看到的局面。\n\n“不用守了,朕不愿和刘之协在此地纠缠,命令近卫骑兵旅出左翼,出动火箭炮营,轰击刘之协的中军,迫使他的老营兵出战,炮兵旅轰散敌军炮灰兵,两个步兵旅全面出击,从中路突破敌军步阵!”\n\n朱道桦放下望远镜下达了命令。\n\n以他的近卫军团的实力。\n\n做防御作战,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和消耗生命。\n\n与其如此。\n\n还不如直接雷霆一击,将天国军击溃。\n\n而且明军的战术也很简单。\n\n就是中路用步兵横队向前,采用火炮轰击敌军阵型,在步兵战之中取得优势之后再迫使对方派骑兵出战,然后就是精锐到了极点的明军胸甲骑兵表演的时刻了。\n\n骑、步、炮互相配合。\n\n而且。\n\n还第一次在战场上投入使用了火箭炮这种新型装备。\n\n火箭是在印度洋海战之后从不列颠海军的手里面缴获了不少,\n\n而在看到这种康格里夫火箭的结构之后,朱道桦想起了后世对火箭弹的一个小小的改动,让火箭这种武器成为了真正的实用化武器。\n\n后世的中东的大胡子们利用莱阳钢管就能轻易制造大量廉价且威力不俗,精度也能有所保证的自制火箭弹。\n\n而这个小小的改动就是设置了三个喷气口,并且是三个喷气口呈现一个略微倾斜的角度,让火箭发射的时候产生自旋,从而得到稳定的弹道,这样就抛弃了康格里夫火箭后面那个巨长的平衡杆,而且火箭弹道的稳定性和精度都会更高。\n\n在康格里夫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小技术改进,对大明的军工厂是一点难度都没有。\n\n而且使用白糖和黑火药混合的火箭助推剂也可以让火箭得到更大的射程。\n\n就在刘之协打算整顿前军,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的时候。\n\n咻.\n\n尖锐的火箭的声音从明军的阵地上响起。\n\n巨大的火箭拖着一道白烟,朝着刘之协的中军而去\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