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太进步了!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第二百五十九章、太进步了!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皇帝陛下,您的这个农业集体化的方案”\n\n康德眉头紧锁,又若有所思。\n\n“似乎和那些社会主义者的方案略有些相似,但是却也有很大的不同。”\n\n“集体劳动,集体管理,土地公有,部分生产资料公有,这确实是有些社会主义的影子了。但是本质上,这些集体农庄还应该是属于私有制的改良.”\n\n在北都城。\n\n历史著名宅男康德先生,现在已经走了不少中国的城市、农村。\n\n考察了和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东方社会形态。\n\n同时在回到北都城之后。\n\n朱皇帝居然拿出了一份“集体化农庄试点方案”的东西。\n\n这玩意儿康德先生一看就惊为天人。\n\n太先进,太进步了。\n\n这个时候的康德在经过了长达三年的东方考察之后,他对于社会学、政治学的理解已经和历史上的那位康德发生了不小的变化。\n\n尤其是在政治上。\n\n人是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的。\n\n和欧洲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不同。\n\n这显然是一份有实际操作空间的方案。\n\n大明现在是一个农业国,在这样一个人口多达四万万的庞大国家,农业关乎着国家的存亡。\n\n而在康德的考察之中。\n\n大明的农村几乎是一片破败,人口极多,而人均土地极少!\n\n再加上土地集中的程度很高,这个军事力量很可能是全世界第一的大明帝国,实际上是一个饥肠辘辘的国度。\n\n除了珠江口、长江口、兰芳、海峡自由市这几个少数的地方。\n\n其他的区域到处都是饥肠辘辘的佃农。\n\n而且这些佃农聊以果腹的失误,是番薯叶和番薯块茎这种产量极大的高产作物。\n\n所以在大明北方。\n\n到处充斥着营养不良的百姓。\n\n这个饥肠辘辘的帝国如果继续这样“内卷”下去。\n\n等朱道桦这位开国大帝一旦逝去。\n\n那他的帝国很可能会陷入到混乱,分裂,甚至是消亡.\n\n不过这位光复大帝看起来也意识到了他的帝国存在的问题。\n\n他选择的办法是转移矛盾:将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国外,用国外的土地来养活他庞大的臣民。\n\n这在这个时代其实是各国的普遍做法,而凭借着大明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也能做到这一点。\n\n而这个集体农庄方案的出现,让康德也不由得大受震撼。\n\n毫无疑问。\n\n集体劳动,利润共享,投票自治,统购统销等方案,实在是太天才了。\n\n这几乎把地主这样的食利阶层直接砍掉,国家直接和农户对接。\n\n“食利阶层还是会有的,比如说东北开发总公司的各级“官僚”。”朱道桦叹了一口气说道。\n\n消灭剥削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n\n但在现在的生产条件下,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乌托邦。\n\n砍掉了地主。\n\n压在农户头上的就是东北开发总公司这样的机构了。\n\n不管这个机构是叫做统销社还是什么公司.\n\n“不过很显然,您统治下的集体农庄的农户,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这其实就是极大的进步了。而且一个国家存在着各种阶级也是必然的,您不是曾经说过,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么?”康德笑道。\n\n朱道桦神色一动,说道:“而我的臣民们生活条件上升的代价,很有可能是一些土著、大明的敌国的百姓们生活条件的恶化,这似乎是无解的.除非有一天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有的食利阶级和剥削阶级都被消灭了”\n\n康德看了看这位大明帝国的皇帝。\n\n他是真的没想到。\n\n这位明明是独裁皇帝,怎么满脑子都是什么剥削啊,阶级啊这些对他的统治似乎是有危害的东西。\n\n这位东方大帝的思想。\n\n还真的是矛盾啊。\n\n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刷刷刷的写下了朱道桦说的这些话。\n\n然后脸上露出了微笑:“皇帝陛下,您的经历实在是过于传奇了,也许在西方,不,全世界都有不少人想要了解您的过去,也许我可以为您撰写一本传记呢”\n\n朱道桦摆摆手:“现在说这个,还太早了.不过康德先生若是想要写的话,尽管写就是。”\n\n“不如传记的名字就叫做【光复大帝的前半生】.”\n\n前半生?\n\n这怎么听着这么不吉利呢。\n\n“还是换个名字吧,这个名字不太吉利。”\n\n朱道桦说道。\n\n康德楞了一下,随后也反应了过来。\n\n这大概就是一些中国民间道教信仰的影响了。\n\n康德也不懂这个,但是也表示尊重。\n\n按照大明国策,大明皇帝将是儒释道三家的信徒,这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大明帝国的“祖宗家法”太祖朱元璋就是这么规定的,儒家为主,三教并用。\n\n就在朱道桦在和康德探讨“集体农庄”的进步意义的时候。\n\n顾松、罗芳伯正在宴请前清军机,后来被乾隆边缘化的重臣董诰。\n\n“雅伦兄本应有大用的,至少招抚北方诸省的胆子本来应该是落在雅伦兄肩上的,不过如今看起来,皇上是另有所用了。”\n\n董诰也不怎么在意。\n\n今年才五十三岁的董诰,自然不像是刘墉、纪昀这种已经七十多的老家伙,直接拍屁股走人回老家,正值壮年的董诰当然是不甘心就这么脱离官场的。\n\n而且现在大清已经投降了,连皇帝都变成恭顺王了,他们手头下的这些汉臣自然也没有理由做什么大清孤臣了。\n\n他笑了笑说道:“当初皇上在北都便已说了另有重用,我猜恐怕是和征西行营有关.”\n\n顾松笑了笑,说道:“没错,皇上确实是安排了一个重任!”\n\n“哦?”董诰脸上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n\n罗芳伯道:“雅伦兄,皇上要对沙俄用兵,主力便是征西行营,目标乃攻灭伊尔库兹克,给沙俄一个警告和教训。这可是饮马翰海之功啊!”\n\n“征西行营进攻伊尔库兹克?”董诰皱着眉头思索起来,“光是靠征西行营的力量,恐怕难以做到.”\n\n“能不能攻灭,什么时候攻灭,暂且不说,关键是要在伊尔库兹克点火,把沙俄的注意力牵回来,不能让他们在刚东边坏事!”\n\n“东北?”董诰一愣,“东北要有什么事?”\n\n“建立集体农庄!皇上要把中原灾民移到东北去屯田了。”顾松说道。\n\n董诰点了点头,这事他也听说了。\n\n这是朝廷为了缓解内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出来的的办法。\n\n具体的条款没有公布。\n\n但是大原则是确定的。\n\n会先成立一个东北开发总公司。\n\n负责提供种子、耕牛等生产资料从而获得农产品十年的独家统购权。\n\n而土地则是朝廷方面以租赁的方式长租给农户。\n\n以一百五十户组成一个集体农庄,集体耕种,收益共享,同时还要装备火枪,时刻准备战斗。\n\n这种“武装移民”类似于卫所军户。\n\n但不需要承担兵役。\n\n只需要保卫自己的家园。\n\n董诰盘算了开来、\n\n一百五十户农户。\n\n至少有一百五十名壮丁。\n\n一百五十条枪。\n\n面对那些没有什么火器的辽地土著野人的威胁,已经是足以自保了。\n\n只要这沙俄没有在东北方向有大兵,这集体农庄就能快速在广袤的辽北扩展。\n\n另外勒保在西域的动作也让朝廷担心原八旗的旗人去投靠勒保,干脆把他们全部拉去和沙俄作战。\n\n看来让自己领着征西行营去威胁伊尔库兹克,是朝廷的一石二鸟之计了\n\n“这移民屯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是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花费可不小啊。朝廷可有这么多钱?”\n\n罗芳伯一捋胡须,笑道:“朝廷没钱,皇上有钱啊.财政部都算过账了,平均五人一户的话,算上安置费、路费、口粮、种子、农具、火枪、耕牛等林林总总,要花费三十明元左右。前期先移一百万户,那就是三千万明元了,朝廷出一千万,剩下的两千万让皇上出就行了”\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