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要有外来的经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第三百七十三章、要有外来的经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小弟弟,你家里是做什么的?”\n\n罗皇后上前问道。\n\n“我爹是开饭馆的。”小家伙倒也老实,看着身材,脑袋大脖子粗,确实也是感觉是家里面不短吃喝的主。\n\n紧接着罗皇后又问了结果男孩子,一一询问了他们家里的情况。\n\n当官的,在商行上班的,在工厂当管事的,还有军人子弟,甚至有几个是工人子弟。\n\n看来一部分收入高的技术工人,已经能够承担小孩子上小学的学费了。\n\n其实大明的小学并不怎么贵。\n\n毕竟大明是有教育补贴的,朱皇帝除了打仗之外,最关心的就是洗脑.呃,是教育事业了。\n\n所以大明新式小学的学费,各地收费都有些差异,不过哪怕是在上海,一年十块钱的学费也能上新式小学的这可比以前科举时代的私塾要便宜。\n\n但即便是十块钱。\n\n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百姓是很难轻松负担的大明朝又没有强制义务教育,底层的大部分百姓可不会让已经能帮忙上工的半大小子去念书。\n\n半大小子吃穷老子。\n\n让一名男孩去读书,付出的代价不只是一年十块钱的学费而已。\n\n还包括了要供养一名脱产,并且食量可能比成年人还大的少年。\n\n其实朱皇帝也想要尽快推行义务教育。\n\n但没办法啊。\n\n想要让底层百姓送孩子来念书,最起码的.学费得免费吧?\n\n不然学费不免费,又要强迫人家送小孩上学,这不又要搞得民怨沸腾么。\n\n但现在大明朝可没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条件主要是师资力量不够。\n\n现在学过新学的人已经不少了,但相对于总人口的比例还是很低。\n\n因此,能充当新学教师的人就更少了。\n\n物以稀为贵。\n\n新式小学的老师的薪水是很高的。\n\n一个小学老师,一年五百块的年薪是要的。\n\n这比绝大部分的八品、九品的芝麻官都要高。\n\n大明可以迅速扩充小学数量,但找不到这么多老师,也没什么用。\n\n又往前走了一会儿。\n\n前面忽然有人排着长队,也不知道是买什么东西。\n\n难道是有什么便宜货?\n\n这次是朱皇帝亲自去查看情况了。\n\n“小哥,前面是干什么的?”\n\n朱皇帝拉住一名穿着儒袍的男人问道。\n\n那男子本有些不喜,因为朱皇帝看起来挺年轻的,而他也已经是年过三十岁的老秀才了,被人叫小哥,多少是有那么点不太尊敬。\n\n但扭头过来,看到朱皇帝的打扮,尤其是他腰上的手枪和宝剑,又见对方久居人上养出来的一种上位者的气质,当即也不敢发作,而是恭敬的拱手道:“前面是包括新中华书院的。”\n\n“新中华书院?”\n\n朱皇帝扭头看向前方。\n\n“这个书院,不好考吧?”\n\n“是啊,太难了。”书生闻言摇头,似乎被说中了心事,话也多了起来:“现在这个新中华啊,十倍越来越难考了,前两年根本都不用考,认识几个字,肯出学费就行,现在可不行了,人家一年只招两万人,而且大多都是培训匠人的,咱们读书人学的科目,只有三千人的名额。”\n\n其实三千人也不少了。\n\n但是全中国年过三十,或者对考秀才没什么信心的读书人,至少可有百万以上。\n\n可是能给他们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可就不多了。\n\n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当扒皮的潜质的其实能当好扒皮,也是一种天赋。\n\n所以现在连考技校,都是百万大军过独木桥了。\n\n“既然有那么多人要学,为什么不多招一点学生?”\n\n招生越多,赚得越多嘛。\n\n“没有先生啊。”那书生苦笑了起来。\n\n“现在这些学校的学生数量怕是有七八万了,先生最少得有一两千吧,那得有真本事才行,要不然大家怎么肯出那么贵的学费?”\n\n朱皇帝点点头。\n\n脸上却露出了笑意。\n\n这些穷书生们放在以前,那就是在乡下抱着四书五经苦读,然后指望着一朝中第,光耀门楣什么的。\n\n而现在却要出来上技校,谋生路。\n\n这用现代的话来说。\n\n以前是一群脑瓜子聪明的家伙完全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劳动力是“沉默的劳动力”,根本没什么用。\n\n而现在呢?\n\n这些能写能算的读书人出来做事了,大明朝也能得到一群脑瓜子相对比较聪明的人才,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n\n这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了。\n\n就在朱皇帝微服私访上海城的时候。\n\n在上海的另外一个地方。\n\n处心积虑要推翻他的反动统治的前清余孽吴望海此时正在兰详书院上海分院办公室内,和校长孙闻等人说话呢。\n\n和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几名或是穿着儒袍,或是穿着洋装的年轻人。\n\n都是二十多岁的模样。\n\n也不知道是书院的学生还是老师。\n\n不过开口民主,闭口共和。\n\n倒是很有些后世颜革小将们的姿态。\n\n“钟山,我看啊.在国内还是没有多少行共和的突然,我们得让一批人出去,去留洋才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直接去人家的学校里面求学,这对咱们的兰详的发展也是有利的。”\n\n吴望海看着几人说道。\n\n孙闻微微皱眉,说道:“能去哪儿呢?现在几个大国,不列颠是君主国,神圣罗马帝国也是君主国,那个什么俄罗斯甚至是个农奴制的国家,法兰西我听说拿破仑已经准备要称帝了。”\n\n孙闻叹了一口气。\n\n看来靠着什么民主啊共和啊什么的,还真的忽悠不起多少人来反对朱皇帝的统治。\n\n“为什么不能去呢?不列颠,法国,都可以去,不列颠虽然是君主国,但是人家哪儿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是比咱们之类更加的深厚的,不然法兰西这个国家怎么变成共和国了呢?派点人出去,接受一点外面的思想也是好的、”\n\n吴望海当然知道。\n\n在东方,是没有什么共和的概念的,君主制深入人心了属于是。\n\n但是在西方,这个时代的西方,在吴望海看来,属于是“人心浮动”的时候、\n\n让一批大明的年轻人去感受一下,说不定也有点收获呢。\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