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百姓们都富了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第311章 百姓们都富了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只是,郭安怎么也没想到,他接待这数十个百姓,仅仅只是第一波先锋军。\n\n接下来不到半个月内,越来越多的宛平县百姓,甚至还有大兴县的百姓,都来购买水泥。\n\n到了最后,就连朱棣也给惊动了。\n\n“郭卿,咱听说有好些百姓,都开始自己掏钱,想要购买水泥,给他们盖房子了?\n\n仅仅半个月,不仅将水泥工坊的水泥给买空了,甚至差点就连铺建水泥大道的水泥,都差点给买走?”\n\n郭安淡淡一笑,缓声回道:“启禀殿下,确有此事。不过,微臣已经传出话去,今年不再对外售卖水泥。\n\n等到了明年,水泥大道便会铺建完成,便可以再给他们售卖水泥!”\n\n朱棣道:“郭卿,岂不是耽搁了那些百姓盖房子的大事,可否从高丽运回一些水泥来?”\n\n郭安说道:“殿下,大沽口那几段的水泥大道所用的水泥,便都是从高丽运来的。\n\n微臣也没想到,这两年宛平县与大兴县的百姓,竟然都这般富了。\n\n微臣这就下令,咱北平府的水泥工坊,与高丽的水泥工坊,都一同扩大一倍!”\n\n“善!”\n\n朱棣微微点了点头,随即也是一脸感慨。\n\n“莫说是郭卿,本王也没想到,现如今咱北平府的百姓们,居然一个个都可以购买得起水泥与青砖,去建造房屋了!”\n\n郭安道:“殿下,这是大好事啊!”\n\n“是大好事!”\n\n朱棣感慨道,“百姓们富了,咱燕王府也就跟着富了!”\n\n郭安道,“殿下英明!”\n\n朱棣又道:“但是,不论是宛平县,还是大兴县,又或者是别的州县,那些百姓都不能只注重于去种植辣椒,而抛弃了粮食!”\n\n郭安微微点头,“殿下放心,只要一发现此种苗头,微臣会及时纠正!”\n\n“嗯!”\n\n朱棣再次点头。\n\n于此同时。\n\n宛平县、大兴县、通州的各大士绅,也是十分欢喜。\n\n黄家的管事,满脸兴冲冲的从外面一路跑进府内,“老爷,咱府上四口砖窑烧出的青砖,已经卖完了!”\n\n黄弼一脸诧异,“这么快?”\n\n“是啊,老爷,完全不够卖的!”\n\n管事道:“老爷,现在东村还有两户,李家庄三户,丁村六户……\n\n至少二十户想要购买青砖,咱府上是不是再建两个窑口出来?”\n\n“二十户?”\n\n黄弼眯眼沉思,片刻后,直接摆手说道:“不用!”\n\n“是,老爷!”\n\n那管事应了一声,又问道,“老爷,那可要涨价?”\n\n“涨价?”\n\n黄弼眼睛一瞪,不敢置信的看了管事一眼,满脸肃然。\n\n“不准涨价,也不准给咱暗中干那些以次充好,缺斤少两之事!”\n\n“老爷?”\n\n管事的有些疑惑道。\n\n“哼!”\n\n黄弼厉声道:“百姓可欺,但燕王府不可欺。咱好不容易才获得燕王殿下与郭长史的好感。\n\n这才那些农户们捐献青砖多长时间,就已经大赚一笔。\n\n日后,赚的会更多。”\n\n“要是我等再昧着良心赚黑心钱,惹恼了郭长史,燕王府必然会直接建起诸多砖窑,那从今以后,咱黄家的砖窑能不能生存下去不说,更别再想着可以赚钱了!”\n\n“可是,少爷是榜眼,更是京官……”\n\n“哼,燕王殿下还是亲王呢!”\n\n“传下去,我黄家不准有任何人,仗着黄家欺负百姓!要不然,老爷定要重罚!”\n\n“是,老爷!”\n\n管事急忙应道,随即在准备离去之时,想起什么,又停下脚步。\n\n“还有何事?”\n\n“老爷,小人听闻,李员外家中的砖窑,好像不仅涨了一成,很多青砖都是样子货……”\n\n“哼!”\n\n黄弼轻哼一声,“那老货找死,不用多理会。”\n\n“是,老爷!”\n\n……\n\n京师,应天城。\n\n二虎疾步走进奉天殿。\n\n殿内,朱元璋正带着新晋皇太孙朱允,批阅着奏章。\n\n“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孙殿下!”\n\n“何事?”\n\n“回禀陛下,燕王殿下已派人将今年的船队银两与倭国上贡银,送来了!”\n\n二虎连忙禀报道。\n\n“甚好!”\n\n朱元璋脸色一喜,便问道:“老四今年交上来多少白银?”\n\n“回陛下,有白银五十万两,各种黄金器物,加起来也有十大箱子!\n\n剩下的还有一些宝钞与一些稀罕物件。”\n\n“你去带人给咱清点仔细了,登记造册!”\n\n“臣遵旨!”\n\n二虎连忙应了一声,便退出了出去。\n\n一旁,朱允看着朱元璋眼中那藏不住的喜色,不由问道:“敢问皇爷爷,四叔上交了多少白银?”\n\n朱元璋看了一眼朱允,缓声道:“与高丽通商的船队为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倭国给咱上交一百万两银子!”\n\n“二百五十万两?”\n\n朱允不由瞪大眼睛,满脸震撼。\n\n“四叔竟然上交这么多?”\n\n“嗯!”\n\n朱元璋微微点头,“允,日后要是有哪个藩王想要带兵去攻打藩国,就让他们去吧。\n\n打下一个藩国,他们每年给咱上交一百万两银子,五年之后,那些藩国多年积攒的底蕴都收入朝廷。\n\n剩下一穷二白的藩国,就彻彻底底交给那些藩王吧,他们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也不用心疼!”\n\n“是,皇爷爷!”\n\n朱允连忙应道。\n\n“嗯!”\n\n朱元璋微微点了点头,便自顾拿起下一本奏章,看了起来。\n\n见此,一旁的朱允,也拿起一本奏章,缓缓看了起来。\n\n“啊?”\n\n突然,朱允低声惊呼一声。\n\n“允,出了何事?”\n\n朱元璋满脸温和的问道。\n\n朱允连忙将手中的奏章,递给朱元璋,“皇爷爷,竟然有人弹劾凉国公?”\n\n“哦?”\n\n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接过奏章,好奇的看了起来。\n\n越看,脸色越黑。\n\n“来人!”\n\n“将锦衣卫都指挥使蒋召来!”\n\n“……”\n\n……\n\n北平府。\n\n随着天气逐渐寒冷下,北平府的积雪已经覆盖了一茬,北平府内的那些工地都开始渐渐停歇。\n\n从张家湾码头到大沽口的水泥大道,也只是修建了一大半。\n\n不过,北平府却是兴起了一股工匠之风。\n\n“郭卿,咱听说你贴出告示,大量招收工匠?”\n\n“回殿下,微臣从小便喜欢匠造,觉得匠造可以造成一些。\n\n而正好,这几年,微臣都可能会待在北平府,正好搜集一些匠造之才!”\n\n“那为何不用燕王府的名义?”\n\n朱棣有些疑惑道。\n\n郭安一愣,随即连忙解释道:“殿下莫要误会,微臣只是觉得府上的匠人已经够多了!”\n\n“不多!”\n\n朱棣直接说道,“咱府上连个像样的砖石工坊都没有!”\n\n郭安道:“殿下,青砖并没有多大的利润,而现在北平府那些士绅们,也都建起了砖窑,就将砖窑的利润给了他们!”\n\n朱棣想了想,有些惊诧的看向郭安,“郭卿,你准备要将那些士绅都收服?”\n\n郭安连忙摇头,“殿下,微臣并没这么大的野心。”\n\n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失望。\n\n郭安继续说道:“不过,那些士绅想要赚钱,就得老老实实的跟着咱燕王府。\n\n这次,算那些士绅聪明,跟着咱燕王府,给那些遭灾的百姓们,捐献一些青砖。”\n\n“如此善举,不仅给他们的青砖打了一波广告,还让那些农户们重新认识他们。\n\n这才短短几个月的时日,他们所赚的钱财,是他们献出青砖的几倍!”\n\n“善!”\n\n朱棣微微点头,“这些士绅想要赚钱,就得老老实实跟咱燕王府走!”\n\n郭安:“……”\n\n咱俩说的可不是一个意思啊!\n\n这时。\n\n一个燕山卫从门外跑了进来。\n\n“启禀殿下,郭长史,徐千户带着三千弟兄,从倭国返回,船队已经停靠在大沽口!”\n\n“徐祥回来了?”\n\n朱棣与郭安两人都是一喜。\n\n“速速调遣车队,去迎接徐祥!”\n\n“是,殿下!”\n\n随着那兵卒下去,朱棣又看向郭安,“郭卿,咱燕王府也要大量的工匠,大量的书吏,咱要收复整个高丽,攻下整个倭国!”\n\n“殿下,那微臣便向那些商贾发悬赏,让他们给燕王府去搜寻各种工匠!”\n\n“善!”\n\n……\n\n十日后。\n\n徐祥与谭通千户,回到燕王府。\n\n“末将参见燕王殿下,见过郭长史,朱长史!”\n\n“诸位快快请起!”\n\n朱棣大笑道:“马和,速速吩咐后厨,给咱上火锅,上果汁!”\n\n“是,殿下!”\n\n马和退出去不到片刻,便有一队内侍,端着一盆盆热气腾腾的铜锅走了进来。\n\n瞬间,整个殿内弥漫着浓郁的肉香味。\n\n“徐祥,谭通,倭国情况如何?”\n\n等到吃了半饱之后,朱棣便开始问道。\n\n“回禀殿下,现如今在倭国,已经有四个大地主彻底投降了咱燕王府。”\n\n“嘿嘿,殿下,那些倭人真是贱骨头,末将等人杀了那么多的倭人,他们对末将等人竟然都是恭恭敬敬,哪怕是末将等人辱骂他们,他们也都是满脸恭敬!”\n\n“但是,这些倭人却是打心眼鄙视那些高丽人,丝毫不惧高丽人……”\n\n“甚好,本王要尽快征服高丽国与倭国!”\n\n“是,殿下!”\n\n“殿下,末将根据郭长史的吩咐,在倭国还真的找到两个矿山!”\n\n“嗯?可攻下?”\n\n“殿下,那些倭人最看重的都是一些铁矿与粮食,对于那些矿山其实并没有太多注重!”\n\n“善……”\n\n……\n\n随着徐祥与谭通等将领带着三千燕山卫回来,整个北平府又开始欢闹了起来。\n\n随后。\n\n在朱棣的主导下,两万多的燕山卫,又开始了一波年末的赏金大分发。\n\n于是,北平府的军户们,又开始了一波富。\n\n每家,至少又得到三十多贯钱。\n\n这些军户们,也都开始有些蠢蠢欲动!\n\n……\n\n求月票啊\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混在北平当知县》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