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赵煦:攻仵李宪,就是打我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第二十三章 赵煦:攻仵李宪,就是打我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殿下……殿下……”冯景看着失神的郡王,小心翼翼的呼唤着。 “哦……”赵煦回过神来,看向冯景,假作不经意的问道:“知道是哪位御史提的弹劾吗?” 现在,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是黄履。 黄履是老臣,是赵煦父皇信任的心腹,也是赵煦信得过的辅弼大臣。 上上辈子,赵煦就曾拜黄履为尚书右丞,为两府三省的宰臣。 但,御史台,从来就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一言堂。 再加上元丰改制,罢谏院之名,使得过去的谏官系统和御史系统合并。 这让御史台中的情况更加复杂。 此外,大宋官家们奉行大小相制,异论相搅的权术手腕,也在御史台里掺沙子,这使得御史台内部的御史们派系越发繁杂。 有些人,不到关键时刻,难以知晓其真正态度,更难以知道其真正立场。 冯景楞了愣神,然后摇摇头:“此非臣所能知之事!” 赵煦点点头:“我知道了!”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高太后赐给他的经书,假作读书,心思却飘到了远方。 李宪案是个什么情况?赵煦心里面明明白白。 因为,上上辈子,章惇翻案的时候,顺手将前因后果给弄清楚了。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里,少不得用些春秋笔法,牵强附会到司马光、吕公著头上。 不过,大体脉络是捋清楚了的。 假若赵煦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大概是这個样子的。 在去年第五次兰州之战前,赵煦的父皇下诏,命李宪派人出使青唐董毡、阿里骨父子,命其父子出兵袭扰西夏侧翼,以策应兰州大战,并要求董毡父子入京觐见。 李宪于是选了一个叫皇甫旦的军官,担任出使的职责。 但这个皇甫旦是个胆小怕事的,他出使后,到了青唐境内,遇到了西贼大将青宜结鬼章的阻拦,就不敢前进了——他自己说的,没有旁证。 但,他回头就欺骗李宪,说已经见过了董毡,并向董毡晓瑜了朝廷旨意,还说董毡同意了出兵。 李宪据此上报,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李宪发现,这个皇甫旦说谎,于是再次上报了事情。 就这么一个芝麻大的事情,落到了御史耳中,一下子群情激愤,纷纷弹劾李宪奏报不实,有欺君之嫌疑。 彼时,正值兰州会战进入到关键时刻。 朝廷一度和兰州失去了联系。 赵煦的父皇,迫于群臣压力,只能同意御史们讨论此事。 但没多久,兰州捷报来传。 大破西贼数十万,杀伤十数万,斩首五万有奇,李宪兰州城下筑京观。 这个事情自然就此打住。 御史们全当没有这个事情了。 可谁知道,到了赵煦即位,这个事情又被翻出来炒作。 而彼时的赵煦,只是一个坐在御座上,懵懵懂懂的少年而已。 李宪是谁?熙河兰会路又在那里?他一概不知。 甚至都没有人来跟他解释这些东西。 垂帘听政的太母,才是掌握一切权力,拥有最高决断权的人。 而已经升级为太皇太后的高氏很快就做出了她的决断。 李宪罢去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武信军留后,但保留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的差遣,许其戴罪立功。 李宪之下的人,就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跟着李宪十几年,一直辛辛苦苦的负责熙河路后勤的幕僚们,统统被罢官,甚至被编管。 而且这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司马光入京,太皇太后派人慰问,司马光趁机上书言事,论及李宪案。 太皇太后从善如流,命下御史,事态终于不可抑制! 这也是,章惇能把责任塞给司马光的缘故。 看! 就是这个奸臣,害我国家大将! 但其实,司马光做了什么? 人家只是在太皇太后的使者面前,谈了一点,他对国事的看法,顺带提了一嘴李宪案。 若是换一个人,可能也就一笑置之,毕竟李宪已经被处置了。 可问题是,司马光遇到的是大宋的‘女中尧舜’。 女中尧舜,最擅长的事情,就是‘从善如流’。 赵煦的这位太母,对于司马光、文彦博、富弼、吕公著等人的信任,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她一听报告,司马光也在关心李宪案吗? 这种君子人物,都关心的事情,还能是小事? 彻查!必须彻查! 在大宋,谁能经得起查? 别说李宪了,除了司马光、王安石等少数人以外,没有一个经得起查的。 当初,庆历新政之所以失败。 就是因为,王拱辰抓住了支持范仲淹新政的宰相杜衍女婿苏舜钦的一个小毛病——这位宰相女婿,在进奏院里,把进奏院里的废纸拿出去卖钱,卖了钱后,请人吃花酒狎妓。 本来,这也只是一个小事。 但问题是,这些人吃花酒狎妓,喝醉了就喜欢写诗。 在脑子不清楚的情况下,难免有人志得意满,写一些平时不敢写的东西。 譬如,有一个叫王益柔的与会者,写了一首《傲歌》,诗中说: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 这诗被人送到了王拱辰手里,王拱辰如获至宝,将这诗上奏仁庙,要求处斩这些监守自盗,贪赃枉法,还侮辱、亵渎圣人的狂妄之徒! 王拱辰的请求,吓坏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 这些人立刻开始为苏舜钦等人辩解。 王拱辰等的就是他们的辩解! 立刻转而弹劾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结党,而且证据确凿! 于是,在群情激愤下,范仲淹在朝中的最大支持者宰相杜衍被罢。 没了杜衍支持,范仲淹在朝中无能为力,只能自请出外。 庆历新政就此失败! 王拱辰得意洋洋,公开说:吾一举网尽之! 这就是成语一网打尽的由来。 此事之后,大宋朝廷就吸取了教训。 遇到弹劾宰辅、大将的事情,哪怕是再小的事情,也会谨慎,以免给第二个王拱辰钻空子。 可是,当时的太皇太后,根本没有执政经验,也不懂这些朝廷传统。 她只知道一件事情——司马光是君子,君子都关心的事情,肯定有问题。 然后她一查——确实有问题! 李宪这个大宋拓边的功臣,这个先帝最信任的内臣大将,这个震慑西北十几年的名帅,这个能让青唐吐蕃俯首的人物,就这样被扳倒了。 元丰八年六月十六,李宪坐冒功、奏报不实、失期、坐视永乐城被围、贪污等重罪十余条,责贬永兴军副都总管、提举崇福宫。 在朝堂上,在彼时依然是新党为主的都堂上的宰执们,谈的全是李宪的罪。 他的功,一条也没有人提起! 也是,李宪效忠的君主,已经驾崩。 他的少主,虽然登基了,可却只是个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懂,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内臣存在。 他已经失去了靠山。 没有靠山依凭的内臣,地位再高,功劳再多,也只能任人宰割。 回忆着这些事情,赵煦开始构思,如何为李宪解困。 因为,在现在的赵煦心中,他已经认定。 现在,对李宪的进攻,就是在向他进攻。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现代留过学》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现代留过学》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