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六章 新约(1)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第两百三十六章 新约(1)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第二日,八月丁丑(16日)。\n\n赵煦刚刚醒来,冯景就来报告:“大家……右屯卫大将军、提举西太一宫臣遵裕昨夜不幸卒了……”\n\n赵煦叹了口气,问道:“这么突然吗?”\n\n其实,谁都知道,高遵裕中风后,就是个活死人。\n\n能撑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n\n毕竟,中风导致的瘫痪护理,哪怕在现代,也是个大问题。\n\n冯景道:“听说是昨夜喝了酒……”\n\n赵煦摇摇头,中风了还喝酒……找死吗?\n\n起来洗漱后吃了早膳,向太后也来了。\n\n“六哥,知道高遵裕的事情了吧?”\n\n赵煦点点头。\n\n“去保慈宫,安慰一下太皇太后吧……”\n\n高遵裕一死太皇太后就一个叔叔高遵惠在世了。\n\n她自然是伤心的。\n\n所以赵煦和向太后到保慈宫的时候,太皇太后的眼眶还是红的。\n\n赵煦行了礼,坐到她身边,道:“太母,请节哀……”\n\n太皇太后叹息一声。\n\n赵煦看向侍立在旁的粱惟简,问道:“梁都知……右屯卫大将军不幸病逝,按故事当如何追赠?”\n\n粱惟简低头答道:“回禀大家,故事可赠正任防御使……”\n\n赵煦点点头,道:“传旨,右屯卫大将军臣遵裕,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之股肱,太皇太后之亲叔,朕之国亲,今不幸病逝,朕甚悼之,其赠遵裕节度使!”\n\n粱惟简楞了一下,见两宫都没有反对,立刻拜道:“臣领旨……”\n\n等粱惟简走了,太皇太后才道:“官家,遵裕曾丧师灵州,怎能追赠节度?”\n\n赵煦答道:“此圣人亲亲相隐之道也……”\n\n不把高遵裕洗白白,怎么把先帝洗白白?\n\n难道再让后人将微操大师的头衔,按到英文烈武圣孝皇帝的头上?\n\n太皇太后听着,叹息一声,不再说话。\n\n而粱惟简传旨后,都堂和中书、门下都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追赠而已,又不是真拜节度!\n\n迅速草拟了旨意,送到了高遵裕家里。\n\n于是,高遵裕以先帝股肱大将,国家宗亲的名义,追赠崇宁军节度使。\n\n这让高遵裕的丧事,可以办的更风光,也可以让其的墓碑更高大。\n\n同时也可以在墓志铭上写更多好话。\n\n……\n\n刑恕步入高府,看着已经披麻戴孝的跪在大厅中的高遵裕诸子。\n\n他叹了口气,拿起信香,到了高遵裕的灵位前,恭恭敬敬的拜了拜在心中道:“公绰我兄,您的嘱托我会记住的……”\n\n高遵裕对他无话可说。\n\n不仅仅将他推荐给了高遵惠、高公绘等人。\n\n还运作了关系,在两宫面前说了他刑恕的好话。\n\n让他刑恕完成了人生最关键的一跳八月辛未,右司郎中、馆伴副使刑恕为中书舍人。\n\n换而言之,现在的刑恕,已经是所谓的两制大臣了内制则翰林学士,外制则中书舍人。\n\n高遵裕的的几个儿子,连忙谢礼。\n\n刑恕叹息一声,一一安慰。\n\n就是在看到高士充的时候,在心中摇了摇头。\n\n……\n\n高遵裕的死,没有掀起太多波澜。\n\n甚至都没有人讨论这个事情。\n\n因为所有人在高遵裕中风的那一天,就已经将他当成死人了。\n\n今天也不过是在棺材上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罢了。\n\n也是在这一天,宋、西夏完成了新的和约签署。\n\n全新的和约规定:一:夏国向大宋称臣,四时遣使贡马来贺,大宋天子以夏贡马的价值加一倍回赐。\n\n二:宋、夏以当前实际控制划界,遇到逃亡对方的官吏、罪犯,不得越界追击,但双方都应当遣返这些人。\n\n三:重开边境三个主要榷市,两个在大宋境内,一个在夏境内。\n\n四:允许夏国青盐在陕西销售,允许夏国在汴京重设商会,以售卖夏国特产。\n\n五:为表诚意,大宋将在和约确定后,释放夏国驸马拽厥嵬名等历来战争中俘虏的夏国贵族,夏国则需释放元丰以来,特别是永乐城之战中被俘的大宋官员、士兵。\n\n和约签署后,西夏使者嵬名谟铎等旋即拜辞。\n\n他们要回国,将和约送到兴庆府用印后,再送来汴京用印,如此才算真正的和约订立。\n\n所以,两宫在嵬名谟铎等陛辞后,特地下诏给沿边各地将帅,要求各地寨堡严防西贼入寇,但也不可主动出击。\n\n而宋、夏之间的新约签订的消息,自然很快就在都亭驿传开。\n\n辽使耶律琚,自然听说了这个事情。\n\n“南朝和西虏,居然言和了……”耶律琚将事情搞清楚后,就有些不安了。\n\n“南朝会不会和我朝继续谈交子?”\n\n只是想到这里,耶律琚就坐不住了。\n\n须知,国中已经有消息传来。\n\n大辽天子已命知枢密院事萧不达也为回谢使,正在来汴京的路上。\n\n算算时间已经快到了。\n\n萧不达也是大辽的重臣!\n\n他来此,自然是为了亲自确认岁币交子化,也带来了大辽天子的授权。\n\n倘若萧不达也来了汴京,南朝却不想谈这个事情了。\n\n耶律琚知道,那大辽天子震怒之下。\n\n他也逃不开干系!\n\n不过,当耶律琚试探性的问了馆伴使曾布,再次得到确认大宋天子,君无戏言。\n\n这才让他放下心来。\n\n……\n\n萧不达也来的很快。\n\n八月戊寅(十七),便抵达了汴京城,然后被人送到都亭驿内。\n\n耶律琚、王师儒、萧杰、韩昭愿等人,自然立刻来拜见。\n\n耶律琚等人,将他们到汴京城后的情况和萧不达介绍了一遍。\n\n萧不达也听完,笑了起来,问道:“西虏已经和南朝称臣了对吧?”\n\n耶律琚点头:“然也!”\n\n“善!”萧不达也抚掌道:“陛下已经遣上京留守耶律迪烈,亲率两万皮室军往西京大同府驻谒……”\n\n“西虏今既臣于南朝,自然也当厚礼贡于我朝才是!”\n\n这是辽国在西夏建国后,最喜欢的套路。\n\n大辽天子从来最是公正,一视同仁。\n\n要挟完南朝,就必然敲打西虏!\n\n西虏迄今每年,都要贡马、贡牲畜,才能让大辽铁骑停留在边境上。\n\n辽国的贵族们也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妥。\n\n“耶律节度,劳烦节度将此事速速回禀上京……请天子圣裁!”\n\n虽然西虏穷,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不是?\n\n耶律琚拱手道:“下官晓得!”\n\n萧不达也则看向了汴京城的皇城方向。\n\n他舔了舔嘴唇,问道:“那位南朝新君,真的很聪俊?”\n\n所有人都点头。\n\n那何止是聪明,简直是怪物!\n\n萧不达也好奇起来:“究竟有多聪明?”\n\n“像王勃、骆宾王?”\n\n这些都是神童,年少出名。\n\n所有人齐齐摇头。\n\n“那是?”萧不达也问道。\n\n耶律琚深吸一口气,压低了声音:“下官只在殿上见过几次……说过两次话……”\n\n“但……那位少君给下官的感觉很奇怪……”\n\n“嗯?”\n\n“神童只是聪明而已……但不懂权术手腕,更不会驾驭人心……”\n\n耶律琚充满忌惮的说着,也回忆起那少数几次接触。\n\n“真要类比的话……”他心有余悸的道:“恐怕,只有太宗可比……”\n\n“太宗?”萧不达也深吸一口气。\n\n大辽太宗……那可是如今大辽一切制度的奠基人。\n\n南面官、北面官、科举取士、头下军州……\n\n都是在他在位时期先后建立健全的。\n\n耶律琚看着萧不达也得样子,就知道他想差了。\n\n便道:“枢密,下官所言的太宗,并非我朝太宗!”\n\n萧不达也倒吸一口凉气,眼睛大大的鼓起来:“难道还是大唐太宗不成?”\n\n大唐太宗……\n\n那可是契丹人也认的天可汗!\n\n真正的英雄!\n\n耶律琚等人齐齐叹息,道:“或许武远不如大唐太宗……但那少年早成,城府深厚,权术熟练的姿态……唐太宗十岁时,不过如此!”\n\n这就让萧不达也,充满了忌惮。\n\n大唐太宗的故事,可是伴随着契丹人长大的。\n\n作为自诩正统的王朝,契丹人对自己所承继的法统的明君,自然会高度评价契丹乃是受唐太宗册封,才渐渐成为一方势力的。\n\n按中原礼法,这就是始受封。\n\n所以,唐太宗的故事,至少契丹贵族是耳熟能详的。\n\n而对唐太宗了解的越多,也就越会折服于其强大的人格魅力之下。\n\n“竟是如此吗?”萧不达也感慨着,然后问道:“那他为何肯主动提出三百万贯的岁币?”\n\n耶律琚摇头:“不是三百万贯的岁币是用岁币为质押,发行三百万贯交子!”\n\n“有什么区别?”萧不达也问道。\n\n耶律琚摇了摇头:“不知道……”\n\n萧不达也看向王师儒:“通夫可知其中蹊跷?”\n\n王师儒摇头:“此乃闻所未闻之事……”\n\n这确实是他无法理解的事情,就如同魔术一般。\n\n看着就眼花缭乱,也根本搞不清楚对方到底在耍心机?\n\n他只知道对方说的条条是道,听着也很有道理,看上去也确实可以实行。\n\n就是搞不懂,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妙?\n\n更不知道,南朝是怎么把二十万两白银、三十万匹绢变成的三百万贯铜钱的。\n\n“不过,南朝的馆伴使言:我朝只要每年可以有三百万贯铜钱使,便不要管这些事情……”\n\n萧不达也点点头:“这个馆伴使说的倒是很对!”\n\n大辽只要有钱在南朝买买买就行了。\n\n管这么多做什么?\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现代留过学》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现代留过学》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