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广积粮,缓称王】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宋泼皮0103【广积粮,缓称王】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日头猛烈。\n\n朱吉骑着马行走在官道上,身后是长长的车队。\n\n一辆辆牛车上满载煤炭。\n\n前阵子,因为帮韩桢采购煤炭,去了趟寿光县,反倒侥幸躲过一劫。\n\n此刻的朱吉还不明白发生了何事,随着临近县城,他终于察觉出一丝端倪了。\n\n县城旁的小东河畔,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n\n看样子是要挖开河堤,灌溉荒地。\n\n等来到城门口,守城的差役也变了,换成了生面孔。\n\n且一个个身穿竹甲,腰佩长刀,手持长枪。\n\n抬起头,城楼之上影影绰绰,隐约能看到一队巡逻的士兵。\n\n见到有商队,胡忠警惕的打量一眼。\n\n他认出了朱吉,毕竟前阵子朱吉跑了好几趟小王村。\n\n但胡忠还是伸手拦下。\n\n“凭由!”\n\n朱吉倒是没摆架子,笑了笑后,吩咐家仆奉上凭由。\n\n胡忠不识几个字,可凭由是县衙开具,上面有独特的画押和印章字封。\n\n只需看这些东西,便可知晓凭由真假。\n\n否则整个北宋那么多郡县,难不成每个城门口值差的士卒差役都识字不成?\n\n至于造假凭由……基本上没有。\n\n其一,官府印章是由专门的匠人雕刻,而这类匠人世代都为朝廷服务,寻常人根本接触不到。\n\n其次,没有路引被抓了,了不起被当作流寇抓起来几年牢,运气好遇到官家大赦天下,很快就能放出来。\n\n但如果伪造路引和官府印章,可是杀头的大罪。\n\n造假难度高,外加处罚严厉,导致极少有人愿意这么干。\n\n而有权有势的人,又根本不需要造假,比如朱吉,有常知县照拂,路引还不是随便开?\n\n检查过凭由后,胡忠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进去了。\n\n骑着马进了县城,朱吉可以明显感受到,县城内的气氛有些不对劲。\n\n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路来到县衙,只见右侧的薄厅热闹非凡,不时有书吏和税吏进出,脚步匆匆。\n\n大堂内,常知县正端坐在大堂内埋头写字。\n\n“哦,是元辰回来了。”\n\n听到脚步声,常知县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继续书写。\n\n朱吉耐着性子,一直等到常知县放下笔后,这才开口问道:“大哥,县城可是出事了?”\n\n常知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轻描淡写地答道:“前夜农民造反,杀进了县城。”\n\n“啊?”\n\n朱吉一惊。\n\n忽地,他发现自家姐夫也有了些变化。\n\n原本那张世故圆滑的脸颊上,此刻竟有些意气风发。\n\n恍惚间,他不由回忆起当初姐夫高中进士时,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英姿。\n\n见他愣愣地盯着自己,常知县询问道:“元辰为何如此看吾?”\n\n回过神,朱吉不由笑道:“只是感觉大哥有些不同了。”\n\n“有么?”\n\n常知县一愣。\n\n朱吉打趣道:“倒是有几分当年高中时的风采。”\n\n闻言,常知县神色复杂。\n\n不得不承认,这两日他过得极为畅快,曾经只能压在心底的想法,如今终于可以实现。\n\n没了掣肘,整个临淄县任凭他大刀阔斧的改造。\n\n兴修水利,整治胥吏,轻徭薄赋……每一件都是他曾经想干,又不敢干的事儿。\n\n朱吉似是想到了什么,惊喜道:“对了,大哥平叛反贼,应当是大功一件。加上先前剿匪的功劳,怎么也该升官儿了罢。”\n\n升官儿?\n\n能有命活着离开临淄县,就算不错咯喽。\n\n常知县苦笑一声,将昨夜发生的事儿说了一遍。\n\n听完之后,朱吉面色惊骇,压低声音道:“大哥,如今韩二掌了县城,我等岂不是随时都会丢掉性命?”\n\n“且宽心,那韩二还需仰仗我等帮他遮掩,精盐生意也离不开吾。”\n\n常知县看的很透彻,韩桢若是想杀他的话,前夜进县衙时就已经可以动手了。\n\n朱吉还是不放心,语气担忧道:“那韩二只怕所谋甚大,到时若是举起反旗,定会连累大哥。”\n\n常知县却摇摇头,解释道:“此人非是愚痴,深谙广积粮,缓称王之意。吾观他兵卒不足,军械未满,粮草稀缺,所以短期之内,决不会主动竖起反旗。”\n\n“等他起势之时,我等早已带着钱财走马升迁,他造他的反,与吾何干。”\n\n到了那个时候,朝廷非但不会怪罪,反而有可能会重用他。\n\n毕竟我常玉坤在时,临淄县海晏河清,治下安平。\n\n换了个人,就烽烟四起,两相衬托之下,这不更显得他有治世才干,手段高明么。\n\n……\n\n……\n\n随着三百多名青壮战俘被编入军中,士兵数量扩展到了近七百人。\n\n不少老兵得以升官,担任队正和都头。\n\n军营校场之上,聂东正在教授新兵识军鼓,辨战旗。\n\n眼下人少,且都是小规模作战,暂时还不用到这些,可往后就不一定了。\n\n光是鼓的种类,便有好几种,搭配不同的旗帜,起到指挥军队的作用。\n\n比如常说的鸣金收兵。\n\n金鼓一响,便表示要撤退。\n\n但具体怎么退,急撤还是慢撤,诱敌还是溃败,哪支部队先撤,哪支部队殿后,就需要配合金鼓旗了。\n\n否则单凭鼓声,是传递不了如此复杂的信号。\n\n听上去似乎很复杂,其实倒还好,时间久了,士兵们自然能记住。\n\n况且军中还配有专门的传令兵。\n\n另一边,小王村内,韩桢正带着两千多名新村民展开建设。\n\n其中一部分搭建住所,另一部分则修建流水线盐池。\n\n为了应对产业扩张,石灰窑和砖厂也随之扩建。\n\n石灰窑由原先的三个窑口,扩增到了十二个,砖厂也增添了两座,好在这段时间人口暴增,才有了充足的工人。\n\n如今,做工成了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田地反而没那么重要了。\n\n小王村已经逐渐开始出现了由农转工的趋势。\n\n村子里,已看不到玩耍的孩童了。\n\n全都被家长赶去了学堂。\n\n日头西落。\n\n小王村家家户户燃起炊烟。\n\n“下工了!”\n\n随着监工一声高呼,卢九停下手中动作。\n\n揉了揉发酸的手臂,将工具交还给监工后,便与两名工友有说有笑的朝着山下走去。\n\n他原是山中的逃户,很早便来了小王村,家中分到了两亩荒田和五斗米粮。\n\n听说现在来的逃户,已经不分田地了,只给一斗米粮。\n\n每每想到这里,卢九都觉得庆幸。\n\n当初在山上时,那群逃户还嘲笑他昏了头,怎可能有这种好事。\n\n如今,当初嘲笑自己的那些个逃户,一个个肠子都悔青了。\n\n石灰窑最初招工时,他没有没有来,以至于错过了。\n\n直到第二批招工时,才终于被选中。\n\n卢九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家里两亩田地有婆娘照看,虽是两亩旱田,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有个一两石的收成。\n\n他在石灰窑做工,一天管两顿饭,还有三百文工钱。\n\n明年也只需交一成的田税,往后日子会越来越好。\n\n来到山下的石灰窑,翻出自己的碗筷,便排着队去领饭。\n\n今晚依旧是麦饭,不过多了一份豆腐汤。\n\n随便找了块空地坐下,卢九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n\n一名工友评价道:“今日的醋荠不错,很是下饭。”\n\n“确实。”\n\n卢九点点头,表示赞同。\n\n两碗麦饭下肚,再来一碗豆腐汤溜溜缝儿,卢九满足地拍了拍肚子。\n\n他家在半山腰,不过每次下工后,都会先去村头的河边洗个澡。\n\n路过集市时,卢九不由有些恍惚。\n\n前不久,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短短时间却已经成了整个村子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n\n小王村的变化太快了,每时每刻都在变。\n\n就在这时,一旁的工友挠了挠头,疑惑道:“他娘的,啥时候又开了一间铺子?”\n\n闻言,卢九这才发现,集市上好像确实又多了一间铺子。\n\n昨天看还是六间,今日再数,已变成了七间。\n\n新开的铺子不大,门口挂着一个旗子,旗面上写着一个硕大的酒字。\n\n嗅了嗅鼻子,隐隐能闻到一股酒香。\n\n另一名工友似是知晓内情,语气酸溜溜地说道:“这酒铺是张和家开的。”\n\n一听是张和,众人心下顿时了然。\n\n现在谁不知道,整个小王村就数那帮当兵的最有钱,一个个家中都开始盖起了青砖红瓦的房子。\n\n据说前两日,又发了一次赏钱呢。\n\n可惜现在村长已经不在村里征兵了,否则卢九绝对会去应征。\n\n在河边洗净了身上的污垢,卢九迈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中。\n\n“当家的回来了。”\n\n简陋的草棚门口,婆娘正用瓦罐煮饭。\n\n“俺眯一会儿,天黑记得叫俺。”\n\n卢九吩咐一句后,迈步走进草棚。\n\n妇人应道:“晓得了。”\n\n他晚上还要去村学上一个时辰的夜课。\n\n村长可是说了,只要会写字算术,便能应征书吏和管事。\n\n那石灰窑的监工,就因为识些字,每月便多了一百文工钱,并且屁事不用干,每天只是监督他们凿石头,在纸上写写画画。\n\n……\n\n……\n\n忙碌了一天的韩桢回到宅子里,穿过垂花门,来到大厅坐下后,还没来及的喝口凉茶。\n\n韩张氏立刻迎上来,用软糯的语气汇报道:“叔叔,粮仓的粮食不多了。”\n\n虽前段时日才刚刚夏收,但如今小王村多了几千人,消耗自然不能同日而语。\n\n韩桢问道:“还能坚持多久?”\n\n韩张氏掰着手指盘算一番后,答道:“省着点吃的话,能支撑十天。”\n\n“嗯,我知道了。”\n\n韩桢点点头。\n\n他已经委托常知县去南方采购粮食了,只不过从南方运过来,哪怕走水路也需要半个月。\n\n看来只能先从县衙粮仓调来一批应急了。\n\n等到采购的粮食送来后,再补上缺口。\n\n这边刚处理完,就见小虫急匆匆地跑过来。\n\n“韩二哥,煤用完了,烧完这一窑的砖,砖窑就得停工了。”\n\n韩桢皱眉道:“朱吉还没把煤送过来?”\n\n小虫摇摇头。\n\n韩桢吩咐道:“你骑马去一趟县城,催一催。”\n\n“好!”\n\n小虫应了一声,转身出了门。\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宋泼皮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泼皮》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泼皮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宋泼皮》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