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同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盛唐挽歌第160章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同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交浅言深是大忌,“张公子”很谨慎,跟方重勇等人推杯换盏走了三轮酒令后,就找了个由头说有急事,不慌不忙的带着随从们离开了。 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跟方重勇说什么重要的话,当然了,方重勇的态度也是一样。 从见面到离开,二人都只知道对方的姓名,以及他们各自的老爹是谁而已,其他的都只能靠脑补,或者回去以后慢慢打听。 “这位张公子,感觉很不简单啊。” 方重勇忍不住感慨说道,今天这顿饭,真是吃得一波三折。 “确实,身为张相公之子,却如此低调,喜怒不形于色,当真是……” 元结形容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因为他发现方重勇貌似也是这样的人,某些话说出来有些不太好。 “方使君,行卷之事,如果太为难的话,不办也是可以的。刚刚京兆府尹说什么科举舞弊,只怕这次科举……” 一直沉默不说话的杜甫,忽然提起这一茬来。 “唉!” 方重勇长叹一声,随即对杜甫与元结二人叉手行礼说道:“二位放心,虽然如今某已经不是朝廷命官,与二位一样,也要参加这次科举。但你们可以放心,行卷之事,某还是有几分把握的,绝对不会信口开河。” 方重勇信誓旦旦的保证道。 嗯? 杜甫与元结二人一愣,为什么感觉自己刚刚好像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呢? 元结连忙压住内心的焦急,压低声音问道:“方使君辞官了?” “也不算吧,只是任期到了,来长安述职而已,不算是辞官。” 方重勇很是随意的摆了摆手说道。 诶? 坐对面的杜甫与元结二人吓得差点跳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一条粗大腿,可不能说没就没啊! “那方使君刚刚说的……考科举?” 杜甫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在打结。 “哦哦,最近杂事太多,应酬也多,忘记跟二位说了。某今年也参加科举,与你们是一样的。所以现在咱们算是一同参加科考的考生啦,哈哈哈哈哈哈哈!” 方重勇摸摸后脑勺,爽朗笑道。 大哥,玩人也不是这么玩的啊!你都当过刺史了,还回来考什么科举啊,难道是为了“体验生活”? 杜甫与元结二人面露苦笑,这些权贵们的思维,还真是难以琢磨。 元结迷惑不解问道: “方使君啊,正常来说,述职之后,便是等待选官,只要在家中等待就行了。如果说真要努力的话,那要做的事情,难道不是疏通关系,让朝廷尽量安排一个好一点的新官职么? 这科举考试,考完了要等待三年接受朝廷的所谓考察不说。就算这三年时间过完了以后,还是要参加选官,和现在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说完这话的时候,杜甫亦是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方使君,某年轻的时候,也是认为来了长安洛阳,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然而之前去洛阳参考,一败涂地,榜上无名。现在又家道中落,方才知晓人间疾苦。 方使君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刺史,可谓是前途无量,又何苦跑来科举呢?某倒是想进国子监,从此科考高人一等,但就这点都做不到,实在是没法跟方使君相提并论。” 杜甫十分坦率的说道,也算是自曝其短了。 那么杜甫为什么说他不能学方重勇,找关系进国子监镀金,然后以国子监生的身份参加考试呢?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的身份,对于科举会有很大便利么? 其实不能这样做,并不只是他没有后台的问题。 而是国子监的招生,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可以说是招生毫无底线毫无原则。但是即便是这样,它也有一条原则是在始终坚持的。 那便是国子监的入学年龄,必须在十四到二十岁之间!死标准硬标准,达不到的话,宰相来了都不管用! 这既是为了杜绝长安权贵们把国子监当做无脑“刷资历”的厕所,也是大唐社会整体崇尚神童,鄙视庸人的社会风气使然。 大唐的社会风气,功利性极强,而且并不讳言当官就是为了追求名利。这跟明清时候风气保守,明明是千里为官只为吃穿,却偏偏要说自己做官是为了开天下之太平,大不相同。 在唐代,假如一个人都中年了,却还在国子监读书。 那么按照正常情况,等他科举中第,起码都是五十岁,甚至五十五岁以后的事情了。至于能不能当上官……其实还是不说比较好,因为现实太过残酷,这样的人,被授予官职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以古代的医疗条件,五十岁以后属于随时都可能因病去世的年龄。这样的官员,其潜力与投资价值,已经十分有限!换言之,国子监的官员们,得罪了也就得罪。 这样的人,五十多岁以后好不容易发达当官了,不想着趁着生命的余晖好好捞钱好好享受,难道还能整天琢磨着怎么去咬那些,曾经得罪自己的人么? 所以,国子监就是明火执仗的歧视那些年纪大了还没读过书的权贵!并以此当做最后一块遮羞布! 不管是谁,超过二十岁,他们都不伺候了! 方重勇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资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莫欺少年穷”。没有哪个官员,会把一个十多岁就当过刺史的小孩不当回事的! 杜甫也想进国子监混资历。但问题是,他想进,哪怕身后有权贵相助,可是人家还收么? 他都三十多的人了。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杜甫的悲哀。人到中年,仕途上的各种机会之门,都在悄无声息的关闭。 从前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现在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面前的拦路石不是变少了,而是变得更多,更高大,更坚固,更加难以逾越。 “某这个官,都是靠着父辈恩荫,靠着圣人提携。如同沙上建塔一般,风一吹就倒了!” 方重勇站起身,走到杏花楼二楼的围栏旁边,眺望远方。 “某不想活在父辈的恩荫之下,让外人一提起某,就说这是方节帅之子! 这次科举,某只想证明一下,就算靠自己的力量,某也能在官场上闯出一片天来!” 方重勇掷地有声的说道,那本就高大魁梧的身材,此刻显得更是如同巨人一般。 然而杜甫与元结二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眼前这位方衙内,到底是故意在他们面前装逼呢,还是真就幼稚成这样。 按道理说,也不至于啊! 连他们二人都明白,想进入官场,没有家族的鼎力支持,没有父辈们的恩荫,那是寸步难行的。就更不提进入官场以后如何了。 谁敢说混官场都是自己的能力啊!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为什么这位官宦之家出身的方使君,会有这样“狂妄”的想法啊! “方使君当真是志气过人……志气过人啊。” 元结酝酿了半天,最后竖起大拇指,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废话,连他自己都觉得异常尴尬。 似乎也察觉到自己装逼装过头了,方重勇这才叹息说道:“某的情况,与伱们所想的不太一样。某现在不是想做更大的官,而是要暂时隐退避祸。其间隐晦之事,某慢慢说与你们听。” 方重勇顺势坐下,给杜甫与元结二人倒酒。将杯中的“三勒浆”一饮而尽,方重勇这才说起他自己的故事。 “某九岁那年来长安,本要入弘文馆进学。然而圣人朝令夕改,令我辍学不说,还给了某一个检校千牛卫中郎将的职务。 虽说这官职是虚职,啥也不顶用,但那是一个普通孩子能有的么?” 方重勇忍不住抱怨道。 杜甫与元结二人木然点头,果然,这就是高端局里面的高端玩家么,确实跟他们这些普通人不一样啊。 开局就碾压了! “后来,某想去河西游玩一番,圣人就给了某一个凉州府州府参军的职务!那一年,某还不到十岁啊! 一个十岁孩子,能承担得起州府参军的重任么!” 方重勇痛心疾首的说道。 州府参军常常是一个进士科出身的士子,出道都拿不到的职务。很多没有关系的人,只能“屈就”一个小小的县尉。没想到方重勇啥都没干,甚至连学都没上,就能当一个“府”的州府参军。 这个职务是职权大,干事少,还不限定办公地点。简直就是“可甜可咸”的超可爱官职! 没能力的,顶着这个职务到繁华的地方当混子,整天以官员的身份吃喝玩乐。“府”这个级别的城池,一般都是割据时代的都城,繁华程度只是稍逊长安洛阳。 如成都府、凉州府、扬州府(建康城被杨坚拆了,唐代对岸的扬州顶替了它的位置),区域人口都是大几十万乃至百万。 而有能力想办事的,利用这个官职哪里都能插一脚,又不必被钉死在某处。 可恶!好羡慕啊!十岁就当大官!还是这种优差! 这踏马到底哪里不好了? 听到这话,杜甫与元结不但没有感同身受,反而暗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方有德这样的强势老爹。累死累活数十年的奋斗,比不上人家有一个好爹,多么现实,多么残酷! “确实是,哈哈哈哈……” 元结与杜甫二人随口应付道。 “你们不明白,接下来还有更过分的!” 大概是喝了点酒,一想起当年的窘迫就来气! 方重勇用力捶打了一下桌案,继续抱怨道: “后来,吐蕃人来了,结果圣人又给了某一个甘州刺史的官职! 十岁的甘州刺史啊!知道那段时间某是怎么过来的么!” 一想起当年在甘州战战兢兢,城外只有郭子仪的六百兵,还有甘州近乎瘫痪的秋防令执行情况,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大胆子,要跟基哥对着干,对秋防令阳奉阴违。 方重勇在沙州担任刺史,与吐蕃人进行走私交易,后来跟恩兰·达札路恭交朋友了以后才知道,当初他在甘州感觉到的那种被野兽盯上的错觉,并不是错觉! 而是吐蕃已经实实在在的准备,翻越祁连山,奇袭甘州城! 离发动袭击,也就一步之遥而已! 当时是因为方重勇跟郭子仪商议了一番之后,采用了一条疑兵之计! 甘州府衙对甘州本地百姓,特别是粟特胡聚落宣传:甘州南面的祁连山小道附近,或许有金矿,谁能找到金矿,到甘州府衙这里通报,然后见面分一半。 再加上方重勇派严庄到民间造谣,说有人在祁连山小道的出口处捡到了黄金。所以甘州本地很多胡人牧民,都跑那一带去搜寻淘金。 这一幕让本就很谨慎的吐蕃人,误以为唐军防守严密,早有准备,所以他们当时才没有选择贸然动手! 假如没有这一招,方重勇与郭子仪、辛云京等人,大概率战死或者被俘。以甘州那个地形,他们是跑不掉的,只能固守待援。手里只有六百锐卒,究竟能坚守多久,唐军的援兵能不能及时赶到,那可就只有天知道了! 当时有多么凶险,只有事后弄明白的状况才能感觉得到。 方重勇都没跟恩兰·达札路恭说当时甘州的情况,只是吹嘘自己算无遗策。 “使君还当过甘州刺史啊!” 杜甫与元结二人惊呼道,他们的关注点,跟方重勇完全不同。 “可不就是那苦哈哈一般的甘州刺史嘛,唉!” 方重勇面带苦笑长叹一声,忍不住唏嘘感慨。 大唐官场,官职的流转速度,往往就是一个官员是否有前途的最浅显证明。 一个官员如果官职流转速度极慢,都要干满任期才换,那么他的仕途将会非常黯淡。因为任期到了就必须要回长安述职,那时候就要四下活动求选官,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到新官职的。 这一等,或许是两三个月,或许两三年也未必。其中不少官员,一等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官职授予了! 他们是士族衣冠,不能耕田劳作,不能经商,如果没有官可以做,那就只能“养望”! 俗称待业赋闲。 那日子可就苦熬了! 当然了,比如类似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这种猛人就不甘心在家待选,便会参加吏部单独组织的“官员资格考核”。考试非常难,连韩愈都考了三次才过! 大唐官吏当中,比韩愈能力还强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这条路比科举难十倍以上,基本上就等于是死路。 然而看看方重勇这个顶级衙内,在官场是多么的潇洒! 州府参军没干到一年,马上升任边镇刺史了。这都不需要他去求官,官职就自动砸下来了!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然后呢?” 元结一脸无奈的询问道,杜甫在一旁已经抑郁得不想说话了。 “然后不知道什么原因,某就被任命为沙州刺史兼礼部员外郎,另外还有一个豆卢军支度使职务,反正就是忙得头晕目眩的。” 方重勇摆了摆手说道,一笔带过。 这一段经历里面可是有很多不可说的黑历史,包括沙州那边的“非法贸易”。 都是些刀口舔血的活计,不提也罢。 如果说在沙州杀个人就要入罪,那沙州府衙内外,估计就不剩下几个无罪的人了!后来阎朝都找关系进沙州府衙里当了个小官,据方重勇知道的,这家伙手里就不下数十条人命,亲手杀的。 他也作为沙州本地汉人大户中的直接联络人,帮方重勇干了不少黑活! 虽然元结与杜甫比方重勇的年龄大了两圈,但跟暗地里指挥杀人越货,甚至亲自带兵去“剿匪”的方衙内比起来,他们还纯洁得跟刚刚出水的芙蓉花一样。 而方衙内本人,则心都已经黑透了,什么黑吃黑的大场面都见过。 大唐刑律里面的重罪,比如杀人,指使别人杀人,策动灭门,与敌国走私,利用手里的职权欺行霸市等等大罪,方重勇一个没落下,干得游刃有余。 沙州响当当“有难处找方使君”。 当初西域来的一个胡商不知道本地行情,得意忘形调戏了一下方重勇的胡姬,他都要把对方灭门以立威。 在元结与杜甫眼中,这位衙内是“不知民间疾苦”。但实际上,方重勇不但是知道,而且太知道了,都到了“知行合一”的地步。 只不过民风彪悍的河西那边规矩比较奇怪:如果谁日子过得太苦,实在是过不下去。那么努力的方法不是去种田,而是去当丘八,去当盗匪,去抢劫,去杀人越货! 就连当地的女人,都是崇拜方重勇这样黑白两道通吃的猛汉子,跟长安这边喜欢涂脂抹粉的小白脸完全不同。 这就是河西本地普通人的“奋斗”。 你要说他们不上进那也不是,只不过上进的方式与手段跟长安这边不太一样。 方重勇简直太明白河西那边底层人民的“民间疾苦”了。 听完方重勇的简略介绍,元结与杜甫都沉默了,连续喝了好几杯酒! 正当方重勇感觉与杜甫元结二人聊得有些话不投机,准备起身告辞的时候,外面突然一阵嘈杂之声。几十个穿着红色内衬,身披金吾卫特有制式盔甲的士卒,将杏花楼团团包围! “这是出了什么事?” 方重勇看了看窗外,正好和一个金吾卫队正的目光相触。那人指着方重勇大喊道:“就是他,将他抓起来!” 诶? 这是怎么回事? 方重勇心中一沉,暗叫不好。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盛唐挽歌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盛唐挽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盛唐挽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盛唐挽歌》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