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张煌言可够?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抗清第77章 张煌言可够?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张煌言这一疑问同当初牛旗万程所言“太平才能削藩”,本质上一样。

二人观点出奇一致——都认为只要西山明军未被清军彻底平定,清廷就不会对吴三桂动手。

这不单单是政治上的选择,也是军事上的选择。

因为单是围剿茅麓山几千明军残兵,清廷都动员了近二十万兵马,甚至还出动了一万京营八旗真满洲,就这还连连惨败,短期内根本拿不下茅麓山。

除了长期围困拉拢收买这一策略,清军也没有其它有效办法。

如此一来,与吴三桂翻脸便意味清廷给自己挖了个坑,因为他要另外开辟一条战线对付吴三桂。

拥有云贵两省并实际控制四川绿营的吴三桂,岂是一县之地都没有的西山忠贞营可比。

要知道吴三桂部下可是有十万能征善战之兵的,一旦起兵瞬间便能兵临长江。

试问,在主力被西山牵制的情况下,清廷拿什么去对付吴三桂?

全国绿营六十万,三藩能够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的不会少于十五万,尤其吴三桂不仅控制云贵两省绿营,还通过四川提督郑蛟麟等控制四川绿营,于西北更有好几个亲信大将,如王辅臣等。

因而一旦起事,响应吴三桂举事的绿营兵马恐怕二十万都不止。

湖广清军被西山拖着,陕西清军又被明军重创,闽浙又要应对郑氏,且其中还有个炸弹耿家,长江以南也就两江地区被清廷牢牢控制。

两广地区广东有尚家,广西那边刚过去個孙延龄。

清廷的国本八旗是个纸老虎的事实已经被穆里玛戳破,根本打不了仗。

吴三桂真反,长江以南基本都得“沦陷”。

因此,清廷不可能现在逼反吴三桂,那跟挖坑把大清埋了没区别。

吴三桂不反,何来势可用?

无势可用,王五这个大明湖广挂印总兵还真要将汉军八旗的都统当到底么。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保存茅麓山的明室火种,又想清廷同吴三桂这帮汉人藩王斗个鱼死网破,看着是个两全齐美的好谋略,可这世上真有这么便宜的事?

清廷能夺明朝之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蛮力,更多的也是智慧。

不管是奴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又或多尔衮、福临,清廷从来不缺大智慧的人才。

甚至很多还是汉人精英。

可以肯定除非燕京城的满汉官员集体犯蠢,否则不可能在西山未平之前就削藩的。

就算是削藩,清廷它也得一步步来,怎么可能直接把三藩给逼反呢。

所以,张尚书认为王五对清廷和“三藩”间的矛盾分析的确有道理,也认为清廷将来和三藩必有一战,但前提一定是平定西山。

如此,你王五要隐忍到什么时候?

又怎么在清营当中保住西山?

王五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是按原时空历史推演的这盘大旗,但要是原时空的历史因他的到来阴差阳错的出现一些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会导致他的图谋及努力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去。

说白了,他面临的问题就是“太平才能削藩”这个历史定律。

不打破这个定律,指望借三藩起事的大势复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他的“老玛法”鳌拜于削藩问题上,一直是个“保守派”。

小麻子上台后才将削藩提上议事日程。

王五想说吴三桂真不反的话,他就在荆州反。

但这样做也没有意义。

因为,他如今能用之兵其实也就三四千人,根本不可能在荆州掀起大势来。

最大的可能是一旦举旗,立即就会被几万乃至十几万清军围困。

纵是张长庚那个老狐狸都会暗中推他一把。

好让他早点跳长江,免得连累他老张。

真想在荆州独力抗清,至少需要三年的经营。

就这,也不会太稳固。

毕竟,荆州之地也就几个县。

“末将听说鞑子小皇帝明年就要大婚,不出意外的话小皇帝大婚过后用不了多久就会亲政”

为了让张煌言认同自己的谋划继而能够去台湾,王五给出自己的“推论”,就是断定鞑子小皇帝一定会和如今清廷实际掌舵人鳌拜发生冲突,甚至极大可能会发生类似宫廷政变的戏码。

保守派的鳌拜若倒台,激进派的小皇帝掌权后未必不会愣头青的开辟两条战线。

因此,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只需忍耐便可。

“另外江南归祚明已持老宗伯遗书前往昆明。”

伪造的钱谦益遗书已由归庄送往昆明,这封遗书哪怕不能让吴三桂就此起兵,也能让其在清与明之间重新摇摆不定。

归祚明就是归庄,张煌言四年前率军入长江时见过此人。

顿了顿,王五又将前番他在夔东时曾同吴三桂部将吴国贵、马宝、郑蛟麟合作一事说出。

合作的结果就是配合根据地重创了陕西绿营。

因此他认为通过各种手段逼反吴三桂是有可能的。

只要吴三桂起兵,他就立即在荆州反正易帜,为吴军打开通往燕京的道路。

灭清之后江山姓吴还是姓朱,则是另外的事。

“噢?”

得知王五竟与吴国贵等人有过秘密合作,张煌言不禁也是吃惊。

“若是如此,这吴三桂难不成还真能起兵反清不成?”

总兵郭法广对吴三桂的人帮助明军对付陕西清军感到不可思议。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全是利字。”

王五坦言马宝、吴国贵他们未必是想复明,帮助明军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借此削弱清廷有生力量,吴三桂若决意起兵,他们就能迅速打进陕西渡过黄河北上。

郭法广点了点头,其身边的参军徐元耕则道:“老宗伯虽是文宗,于我复明之人心中地位极大,但其遗书未必就能打动吴三桂”

徐元耕觉得吴三桂这种人怎么可能被一个死去的文坛领袖遗书打动,哪怕天下复明之士不断向其投去血书,这人都可能如乌龟一样装作没收到,没看见。

并说归庄此去凶多吉少,极有可能会被吴三桂绑缚押去燕京以证“清白”。

这让王五听的心中一沉,要真是如此,岂不是害了归庄。

正有些后悔时,却见对面的张尚书环顾众人,说道:“若我张苍水去呢?”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抗清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抗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抗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抗清》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