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拿什么打武昌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抗清第99章 拿什么打武昌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郭法广指出的是事实,由当地人组成的水营根本不可能跟随明军东进。

原因是这帮人有老有小,哪怕穷困亦有栖身之地。

并非彻头彻尾的“无产者”,光脚不怕穿鞋的那种。

有产,就有牵挂,就有顾虑,就有取舍。

荆州造反,于大多数人而言绝对是自寻死路,毕竟清廷已经占领整个中国。

所谓大势已定。

因此可以断定只要东进命令一下,由当地人组成的水营就会出现大规划逃营现象,导致这支明军唯一的水师作战部队一夜消失。

解决的办法有。

就是将水营所有人的家眷控制在手中充为人质。

同太平军一样摧毁家庭这一概念,夫妻分开、父子分开,姐弟分开

打仗时男人在前面,老人孩子在后面摇旗呐喊。

甚至于女人、孩子也单独编营作战。

未经许可,夫妻不得见面,父子也不得团聚。

想要见面,就得立下军功。

以此激励士兵勇于战斗。

这种办法太平军做过,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效果很不错,于起事之初的确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

后期军事压力不那么大时再予宽松,恢复传统,引入地主士绅阶级,一个新兴王朝便能就此诞生。

但这一点显然王五无法做到。

因为水营的八成士兵是从武昌招募的,他们的家眷在武昌而不在荆州。

荆州人造反,跟他们武昌人有什么关系?

肯定是能躲多远躲多远。

如果允许水营的人自己投票决定去留的话,可能最后愿意留下来战斗的就是王五看不上的懒汉地痞。

这些游手好闲、惹事生非,被亲人都看不起的存在,才是造反初期的坚定参与者。

或者说造反组织者喜欢这种人,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画出大饼并放纵一下军纪就能达到刺激效果。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乌合之众再不行,也能起到壮大的作用。

只有壮大了,才能有优秀的良家子参军。

良民,有口吃的良民,是绝对不会主动造反的。

郭法广指出的事实虽然刺耳,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王五花重金打造的水营价值,王五却点头表示郭总兵讲的在理。

“荆州造反是不关人家武昌人的事,咱们可以拿刀硬逼着武昌人替咱们卖命,可在长江上人家说跳就跳,说跑就跑,咱们这帮旱鸭子能拿人家怎么办?事不关己,有几个肯把自家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替别人出头的。”

对于水营是否能用,王五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

说一千道一万,眼下这支水营是他用“高工资”堆出来的,纯粹是“应急”的。

所以水营反清的动力天生不足,也缺乏足够的信仰和韧性。

一旦与清军交战,十有九八一触即溃。

张煌言部海上义师能在海上坚持二十年,屡败屡战的原因在于张煌言部下士卒并非为“工资”而来,而是主动投奔张的沿海各地抗清志士。

信仰加成,同金钱加成的区别如天与地。

郭法广又说水营整训时间不足,战船数量不足,合格的水兵及炮手数量更是极度缺乏

就差说这支水营根本就是個“过家家”的玩意。

所以,指着这支名不符实的水营绝对不可能突破下游九江、安庆的清军水师封锁。

客观来讲,眼下荆州水营和骑马步兵没什么区别。

都是将船(马)当作交通工具,而非战斗武器。

距离成为一支真正的水上作战部队,荆州水营任重而道远。

人材的极度匮乏也是迫使王五去寻张煌言的原因之一。

没有专业人材帮助打造,光凭高工资维持,最后得到的还是个空架子。

所幸,他这次去江南收获很大。

一百多海军专业人材的“加盟”,无疑雪中送炭。

都说求贤若渴,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

可惜,一场意外打断了王五对于军队发展“正规化”建设的步伐。

“水营真就这么不堪?”

马昌元等人不清楚水营现状,但听外人说他们的水营跟没有差不多,肯定是不服气的。

那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还能是假的不成。

负责水营的王胜明过去在西营永历小朝廷任过职,也跟太监庞天寿去过澳门,属于这个时代的“洋务”人材,且亲身目睹西营从壮大到失败的全过程,因而对局面以及现状还是有清晰认知。

其无奈点了点头,不想打肿脸充胖子,坦言说水营目前的状况的确难有大的作为。

最多可以将一部分兵力运到武昌城下,并针对武昌城进行短期封锁。

其它的,很难做到。

没有水师,想从陆上一路突破直至江南,几乎想都不用想。

这也意味马昌元提出的东进战略无法执行。

右营统领赵进忠开口道:“不能东进,又不能北上,那打武昌干什么?”

“武昌总是要打的,不拿下武昌,咱们不就被清军压死在荆州了么。”

马昌元执意攻打武昌。

湖广清军重兵云集在荆州西、北两方向,南边是偏沅(湖南)的绿营兵,又有洞庭湖水师,只有东边的武昌方向没有清军重兵,故而若能攻下武昌这座省会大城,一能震动湖广引发连锁反应;

二也能为明军获取一块可以腾转的地盘。

说白了,丢了武昌,还有荆州。

战略空间的意思。

光有个荆州,丢了就全完了。

拿下武昌,不管后面怎么办,大伙心里都能有个底。

左营统领田文问道:“既然武昌一定要拿下,那咱们就说说怎么拿下武昌。据我所知,武昌城内的清兵近万人,咱们有多少人?

是全军去武昌,还是留一些人手守荆州?

去武昌的兵力少了,咱们打不下来,去多了,荆州就是座空城,万一荆州叫清兵夺了,咱们前有武昌坚城,后有清军重兵,难道跳长江不成?”

田文竟是不同意攻打武昌。

理由十分充分,明军眼下可用兵力一万两千人,能战之兵不足五千,以这点兵力就算全军出动也攻不下有近万人守卫的武昌城。

城中的青壮可以编组起来发给武器,但要让这些从未上过战场打过仗的平民去攻城,跟叫他们去当炮灰有什么区别。

所以,田文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是坚守荆州。

王五没想到田文竟和自己一个看法,事实上他早就决定坚守荆州,之所以召集诸将商议,只不过是想“统一思想”,避免内部在战略上出现分歧,导致隐患。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抗清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抗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抗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抗清》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