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在这下面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第357章 在这下面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这就找到了? 不是说李定安一直在胡逑折腾瞎逑碰么? 左手羊油矸,右手玄武岩,左朋来回端详。 但然并卵,地质学他只懂点皮毛,真看不出个所以然。 “老万,老卜,你们觉得呢?” “理论上可行!” “实际上呢?” “操作难度很大!” 可能觉得这么回答太敷衍,卜所长组织了一下措词:“这就好比:在山上发现了一块含金的矿石,想以此找到矿脉,得需要海量的调查和勘探……反正绝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 确实是这样的道理。 但左朋发现,换成李定安,好多道理好像都行不通? 反正他干了这么多年考古,第一次见为了找瓷窑的窑址,一直和一座山较劲的。 问题是,真让他找到了眉目? 他放下石头,拍拍手,走到李定安的身后。 李定安和马献明肩并肩,站在发现羊油矸的位置: “羊油矸的盐基淋溶低,淋滤也低,会有结晶体存于地表,再风化发肓,就会转为铁铝粘土,再进一步,就是红粘土。但这东西的淋溶和淋滤度都比较高,不会留于地表,而是会消失……” “怎么消失?” “途径有两种:一、降雨,通过水渗透入地下,二,水土流失,再次向山下转移……” “转移到哪?”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 李定安指了指山下的三处洼地,又指了指洼地旁边的峡沟,“一部分被挖走了,剩下的应该是被冲走了!” “挖走了?”马献明恍然大悟:“这三处洼地,原来是瓷土矿坑?” “十有八九!” “但为什么被埋住了?” “原因很多,但逃不过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山体崩塌、塌陷等等,都有可能!” 李定安往下走,“具体是哪一种,探一下就知道了!” 马献明快步跟上,左朋也准备跟上去,他抬起了脚,却又顿住。 卜所长又是抓耳又是挠腮,又是呲牙又是咧嘴。 “你怎么了,牙疼?” “不是……感觉李老师说的,可能性……好像很大?” 左朋愣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刚才是谁说的,理论可行,但操作难度很大的? 你说完有没有两分钟? 他叹了口气,快步下了山。 山下围着好多人:野外组、实验组,甚至资料组都在这儿。 忙活了半个多月是不是瞎忙,明天是不是都能打包回家,就看这一下了。 所以,神情都很激动。 李定安站在中间,分配任务: “第一组在山顶钻探,注意避开峰顶以及岩层,寻找厚土层。深度暂为五米,以五十公分为界层,逐层取样…… 第二组在一号洼地边缘取土,深度十米,每层五十公分,注意土层完整性。第三组立钻机,在三号洼地中心钻探,深度二十米……实验组,做好土层分析……资料组,做好影像记录……” 速度都很快,抄工具的抄工具,装钻机的装钻机,架摄像机的架摄像机。 钢制的洛阳铲,铲头长六十公分,杆长半米,“咚咚”十几锤,铲头就被砸入地下,一旋一提,土层就被带了出来。 研究员一捅而上,对土层进行分析,野外组提起第二杆铁铲,继续往下钻。 邢峰带领队员装好了便钻探机,“嗡”的一下,胳膊粗的钻头像是烧红的刀子切进牛油,眨眼间就钻了进去。 运气很好,没碰到石头。 机器稍停,野外组接钻杆,实验组抓紧从钻杆中取样。 一切有条不紊。 不大的功夫,姚川和程永权抬着一柄洛阳铲,跑到了李定安面前:“李老师,你看!” 姚川指着铲尾,也就是接近地表的地方,土层呈褐色。这是土中存有水分的原因,如果烘干,就会是黄土,属通辽平原常见土质。 但不厚,也就十多公分,往下全是砂质土。 李定安抓了一点,仔细的捻了捻:粉砂,还有死粘土? “哪里取的土样?” “二号洼地中心!” 洼地中心,不应该啊? 如果是泥石流、山崩、塌陷导致矿坑被埋,浅层土质不会出现差别,依旧会是黄土,不会是沙,至多没有生物层。 关键的是,不论是粉砂还是死粘土,都是在水底形成,怎么会跑到山坡上? 如果是远古时期形成,只会存在于地表之下,至少三米深…… 稍一思索,李定安恍然大悟:“这应该是地震导致砂涌,从沉积层之下冲上来的水饱和沙粒层……资料组,查一下道光之后奈曼最大的一次地震……” 根本不用查,卜所长脱口而出:“1940年,八仙筒乡发生过地震,震级6.5,烈度9级!” “距离!” “直线距离九十公里!” 够了。 积石山地震6.2,烈度8级,一百多公里外的民和同样发生砂涌,埋掉了整整两个村。 这儿就只三個矿坑,被埋平轻轻松松…… 万成标使劲的回忆:“1940年地震,怎么没印象?” “那时是日伪时期,没有专门的地质及灾害研究机构,再者没死人,就倒了几座毡房,所以旧县志中没记载……我还是前几年考察燕长城时,从开鲁县志中查到的……” “原来资料中没有?” 卜所长被噎了一下:谁说没有,开鲁县志不是资料? 是他调取资料的时候,压根没往一块联想…… 赧然间,远处又奔过来一位,好像是实验组的组长卫自立。 边跑边笑,后槽牙都咧了出来。 刚到李定安面前,两只手往猛往前一杵。 是一捧土,乍一看,和之前的洛阳铲挖出来的浅层土没什么区别:黄壤土。 但仔细一瞅,中间夹着几颗泥球,很湿,很光滑,颜色呈深褐色,和泡烂了的砖头一模一样。 “取样地点?” “一号洼地与三号洼地间隔带!” “深处多少?” “两米五到三米之间!” “酸碱度做了没有?” “PH试值5.8!” “硅铝率?” “3.2!” 李定安点了一下头:“大于伊利石,小于蒙脱石,且呈强酸性……没错,铁质砖红壤……” 左朋一个后仰,身后就是万队和卜所长,两人嗫喏无言。 现在还敢不敢说:理论上可行,操作难度很大? 大个屁,人家就随随便便的钻了几下…… “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瓷窑不像矿坑,肯定是建在地表之上的,即便因为地质灾害被埋,地表也应该有一定的实物遗存……” 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说瓷片,窑砖窑瓦应该有几块吧? 除非倒下来半座山…… “我再想想……” 李定安沉吟着,“你们也再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残存的瓷土层,另外,派一组人回山庄,测一下瓷土在土壤中的百分比!” “李老师,这个也要测?” “我怀疑这里的瓷土储量不高,所以瓷窑在这里存在的年限不长,所以史料中才没有记载……” 卫自立一拍脑门:“我明白了!” 百分比不需要太高,低于百分之二十,就没有了开采的价值,瓷窑当然得搬迁。 再看那三块洼地,再以附近的土质推断,深度不会超过三十米,不然就有随时坍塌的风险。 再算体积……即便是十来人的家庭氏作坊,顶多也就能撑个三四十年…… 卫自立转身而去,马献明又凑了过来:“有没有这种可能:瓷窑不是被埋,而是被冲走了,比如地震后又发生了大型泥石流?” “能冲多远?” 马献明愣了一下,不说话了。 问题又绕了回来:不管是被什么冲的,周边至少有遗物残留。 问题是,现在什么痕迹都没找到…… 思忖间,李定安肩上的对讲机又响了两声:“李老师,我是邢峰……我在山顶以二十米为间隔,共钻探三处,土层结构基本相同:依次为石屑、蒙脱石与水云母、羊油矸及变埃洛石、铝铁土……” 左朋只是一知半解,小声问着卜所长:“这几种是什么?” 卜所长叹了一口气:“玄武岩发育为砖红壤粘土之前的四种物质状态,同时代表四个风化阶段……” 岂不是说,全对上了? 山顶有玄武岩,有各个风化过程中的产物,山下也发现了最终形态的铁质砖红壤…… 以及山间的沟壑、山下的洼地、原本在沉积层之下砂粒层,以及地震资料…… 顿然间,左朋又想到了早上和李定安的对话: “李老师,你把青龙山都快翻遍了,窑址呢?” “估计被埋住了!” “埋哪了?” “正在找!” “那怎么又跑到山顶上去,窑址被埋到山顶了?” “窑址当然不在山顶,但山顶有石头……找到石头就能找到瓷土,找到瓷土就能找到矿坑,找到矿坑就能找到窑址……” 当时就觉得很扯淡,还觉得李定安的思维方式怎么和普通人不一样? 别人是根据线索,按迹循踪,李定安却是先假设一个结果,然后倒推过程。 如果结果不成立呢? 但现在…… 说实话,左朋也有点牙疼。 恍然间,耳中传来汽车发动的声音,左朋猝然抬头。 是邢峰那组拉工具的皮卡,这会儿李定安坐在驾驶位,马献明坐在副驾驶,后面还坐着舒静好和方志杰。 “李老师,你们去哪?” “到峡沟那边看看!” “等会,带上我……马所长你不用下,我坐后边就行!” 方志杰往里挪了挪,左朋挤进了后排。 李定安一脚油门,皮卡冒了一股黑烟,扬长而去。 万成标和卜治民愣了一下,“嗖”的跳上了越野,刚要发动,姚川又追了过来:“等等我……马上找到窑址了,怎么也得去看一看?” 两人对视了一眼:盯然。 发动着汽车,卜治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姚组长,我这次算是开眼界了!” “开什么眼界?” “我说的是李老师,还有他的这种方法,以及……嗯,思维方式!” 不夸张,邢峰说是要上老道山,要钻探岩层的时候,他真的想骂娘:我们是考古队,不是地质勘探队。 岩层和瓷窑有个鸡毛的关系? 看,是不是有关系了? 姚川下意识的点了点头,心里也虚了一下:谁说不是? 也别说万成标,既便是项目组,既便是今天早上,依旧有许多人怀疑:从山顶上找窑址……李老师的脑洞是越来越大,想法是越来越怪? 现在呢,怪不怪了? 一想就觉得脸发烧…… 思忖间,车开下了山脚,开到了峡沟边。 不远,离最近的洼地还不到五百米。 很宽,目测有二十多米,但不深,也就五六米。 沟底为砾沙与碎石,两岸为黄土,典型的洪水与暴流冲涮而成的槽形凹谷。 这样的沟槽,青龙山一带有很多,因为土质疏松,植被太少,动不动就会崩塌。既便现在,还经常发生民房、农田被埋的情况。 找了一处缓坡,李定安下到沟底,顺着靠近山体的一侧,边走边看。 沟壁的土层很统一,大部分黄土,偶尔夹着一两层碎石和细沙。 这种层级环境与山体的地质结构关系很大:遭遇暴雨,洪水从山上冲下来什么,这一层的结构就是什么。 走着走着,李定安停了下来。 左朋凑上来瞅了瞅:“这里怎么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其它地方都是黄土,这是却是沙土? 也是砂涌? 又不完全是,好像还夹杂着一些黑壤。 通辽地处东北,有黑壤很正常,感觉没什么奇怪的地方? 正然狐疑着,李定安抓起了一把土,轻轻的晃。 不一会儿,黑壤类的物质被筛到了表面。 他用手捻了捻:“我知道了!” “什么?” “瓷土的采取方式是露采和洞采结合,窑口就建在矿洞上面,发生地震的时候,引起了采空塌陷,哗……全沉下去了,所以才什么痕迹都找不到?” 李定安又指了指手心里的黑色物质:“这不是土壤,而是灰分:煤与炭锻烧后的残留物……地震后又发生了砂涌,被挤出来的……老马,喊挖掘机……” 哈,瓷窑在这下面? 马献明直愣愣的盯着沟岸,脑海中浮现出早上那一幕: “李老师,挖完山顶,伱是不是还要挖悬崖和山谷?” “别说,还真有可能。” “别……我求求您……” “好,探完山顶,就打道回府……” 顿然间,他就一头的冷汗:要不是李定安坚持,别说明年,再找十年他都不一定能找得到。 但谁特么能想到,窑址会埋在山谷下面?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