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又不是我撕的?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第473章 又不是我撕的?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乌央乌央,大半的专家都围了过来,古币室外挤了好几圈。 便衣点点头,一个平头小伙打开了里面的灯,又按下按钮。 “呜呜呜呜呜……”随着轻响,窗帘徐徐上升。 透过玻璃,七八口透明的塑料箱摆成一排,里面装的满满当当。 铜钱很大,直径足有三公分半,“靖康通宝”四个字格外的清晰。 专家们瞪大了眼睛:这不但是靖康通宝,还是其中较为希少的折二和折三? 不管是哪一种,市场价都在一枚百万以上,而如今古玩圈里流通的又有多少? 折二折三加起来,顶多三四千枚,再加上各博物馆馆藏、考古研究机构备用、收藏家珍藏、以及各种原因未面世,未上拍、未转让的,林林总总上万枚,顶到天了。 而这里又有多少? 算少点,一枚折二钱重十克,一斤五十枚,一箱一百斤,就是五千攻,八箱是多少? 怪不得丁立成大惊小怪:就眼前这些,如果流通出去,绝对能让靖康通宝的市场折到脚腕子…… “这是掘了宋皇陵吗?” “别瞎说:杨琏真伽奉旨盗墓,连两宋的大臣、富商陵墓都被掘了个干净,还哪来的宋皇陵?” “那是从哪来的?” “估计和金朝有关。” “这是什么说法?” “靖康通宝之所以少,一是因为这个年号从前到后只用了一年多,铸的就少。二是靖康之变时,金兵攻破东京,将城内金银财货抢掳一空。其中就包括铜钱,所以流传下来的更少…… 再者,宋代士人与官商下葬,只葬金、银及瓷器,只有平民才会葬铜钱,但既便赔葬,也不可能有几万枚之多……所以数来数去,也就只剩被金兵抢走的那一部分……” “但也太多了些,会不会是伪造的?” “不好说……你们看:这么多钱,竟然没有一枚生铜绿的,黑古漆却这么厚?从靖唐年前到现在,差不多九百年,可不可能?” “可能还是可能的,不过条件比较苛刻:一是不能入土,二是气候要极度干燥,铜器与空气长期氧化,才能形成‘只有黑漆古,而没有铜绿’的现象……” “照这么说,那就只有沙漠地带才具备这个条件?” “对!” “意思全是真的?” “别急,张研究员(故宫古币专家)和邢所长(国博钱币研究所)正在看,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 一群专家七嘴八舌,李定安暗暗的佩服。 专业的就是专业的,东西都没看,三言两语就将这批铜钱的来历推断的七七八八。 又过了一会,张研究员和邢所长起身,拍了拍手。 议论的声音顿然小了下来,所有的专家都看着他俩。 两人对视一眼,邢所长点点头:“没问题,都是真的!” “好家伙……老邢,哪来的?” “我哪知道?”邢组长指了指外面的成杰和李定安,“领导还在,要不你去问问?” “问就问。” 这位跃跃欲试,又被同伴拉了一把:“别捣乱,要能说,刚才开会的时候领导就说了……” “也对!” “怪不得李定安刚才分组时,专门分了一个古币组?当时我还纳闷,让老邢和老张带五六个人,得有多少铜钱才够他们研究?” “谁说研究了,人家说的是清点。” “扯淡?”这位往对面指了指,“那么多仪器你没看到?” “废话!” 正说着,又有人一声低呼:“贺岁银……哈哈,还有熙宁金宝?” 但凡懂钱的,或是对宋史有点了解的,都知道这两钟古币的来历: 公元1099年,西夏战败,李氏正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哲宗用西夏进贡的第一批白银,铸“贺岁银”。 几乎就没在民间流通过,只用过哲宗赏赐大臣,但第二年,哲宗驾崩,徽宗继位,贺岁银停铸…… 所以,这种银锭比靖康通宝还要稀有,而且极有历史和纪念意义。 至于熙宁金宝,专家们已经不知道怎么评价了:宋神宗时期,皇帝为了让王安石的变法顺利进行,专程铸这种有莲齿纹的金币讨好信佛的太后高滔滔。 自此后,每年正月十五,高滔滔都会邀东京各寺主持和高僧到相国寺讲经,讲罢,每寺赐金币十枚。 说直白点,这是高太后供奉给佛祖的供养钱。 大宋时期道教为国教,东京城能有多少大寺,能有多少高僧,既便连赐十年,高太后又能赐出去多少? 而这里,却有六箱? 除此外,竟然还有天眷通宝和一种不认识,但直径近有四公分的金币。 前者还好一点,一听“天眷”两个字,大部分的专家都知道,这是大金开国皇帝的年号。 当然,更为稀少,虽然世面上没有流通过,但至少听过名字,今天也算是开了眼。 但后一种,所有的专家都是一脸懵逼。 这什么字? 看着四四方方,但不论是分开,还是合在一块,都跟天书没什么区别。 “邢组长,这是辽文还是金文?” “应该是契丹文!” “什么叫应该?” “钱我认得,可以确定是契丹早期的金币,但你要说字,我只认识最上面的那一个:上天下土,契丹文为之天,剩下的三个,不管是契丹大学还是小字,里面都找不到。” “那怎么确定是契丹的钱?” “辽代遗址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它辽代文物,当然可以确定!” 邢组长眼睛里直放光,“就出土过四枚,一金三银,而且是分开三次出土:1977年,金币出土于辽上京遗址,1998年,内蒙克腾克出土一枚银币,2005年,内蒙满都拉再次出土两枚银币……” “轰……” 好似捅了马蜂窝,空旷的仓库中传来“嗡嗡嗡”的回响。 举世只有一枚金币,这代表什么? 孤本。 但眼前呢? 整整两箱。 箱子不大,但架不住这玩意小,一口少些也能装上千枚…… 一群专门研究古币的专家嘴都合不拢了,当场挽起袖子戴上手套,像是要立马冲进去开工。 书记所说的主观能动性,这不就有了? 成杰欣慰的点点头,又拍了一下手掌:“安静……老马、老张,你们先别着急,上午先参观,下午再上手……” “成司,我们不参观了,现在就开始行不行?” “对,剩下的我们不看了!” 所谓见猎心喜,研究了半辈子,突然见到没见过的新奇玩意,哪个不激动? 成杰却板起了脸:“刚才书记的会白开了?” 要有服从性,要听指挥…… 张研究员无奈的摘下了手套,平头小伙降下窗帘,又关了灯。 邢组长却神秘兮兮的凑到了李定安的身边:“李老师,一直想请教您,却找不到机会,您能不能给指点指点?” “邢组长客气,你说!” “那金币上的字,属于辽文的哪种字?” “就是契丹大字,不过创建的比较早,大概公元907年左右,当时契丹还未立国……之后到920左右,耶律阿保机下旨,创契丹大字,其实就是将这种文字的完善版和改进版……” “明白了,就说怎么似是而非?那等于这种金币,就是契丹立国前铸的?” “对,907年自称“天皇帝,认为天命归契丹,所以铸金币以祭天地,史称‘天朝万顺’。” “这是祭器?” “对!” 邢万康一个激灵:第一次见拿箱子装,几千几千的皇朝礼器? 恍然间,他本来想问问这些金历的来历,迎上成杰隐诲的眼神,邢万康明智的闭上了嘴。 其后,几位专家窃窃私语。 “李定安还懂契丹文?” “不知道,但师大和京大,好像都没有相关的学科?” “这和教不教有什么关系?他去京大前就没接触过古玩,不照样鉴定?” “所以才叫天才,估计和鉴定一样,都是他自学的,而且学的相当精深,不然邢万康也不会巅儿巅儿的去请教他……” “我倒是听过传闻,说他在内蒙发现在了两座大型遗址,全是金、辽、元时期的文物,应该就是那段时间学的……” “金辽时期的文物,是不是就是这些?” “肯定不是,要是从内蒙运来的,何必遮遮掩掩?” 几位专家顿时凛然。 顾春风跟在后边,眉头越皱越紧:看这阵仗,就能断定这些文物是从国外运来的,问题是,从哪运来的? 中亚,还是外蒙? 与国境接壤,有大面积的沙漠地区,并且气候极为干燥,也就只有这两个地方了。 念头微转,他又想到了李定安从XJ弄来的那批清代文物,顾春风眼睛一亮。 明白了,怪不得会是李定安任组长? 思忖间,所有专家又进了一座全景式的仓库,真就是格外的大,至少也有四五百个平方。 门头上写着字画类,两侧光是研究室、保复室就各有四间,地上摆满了箱子,足有四五十口。 不对,这不是普通的箱子,这是囊匣。 地方够大,所有专家都走了进去,杨丽川是字画组组长,所以当仁不让,打开了一口。 不多,只放着三幅卷轴,嵌在三个匣槽内,她随手取出了一支。 解开绳索,轻轻的抽掉外面的保护膜,杨丽川愣了一下:真丝丝丝缕缕,纷纷扬扬,分明是被扯断了。 绢本的残画? 她顺手展开。 “嘿,这山水副的不错……”朱南山夸赞着,又瞅了瞅,“《寶晉書印》,这是谁的章?” “朱所长,你说什么印?” “我不太懂画……”朱南山让开了位置,“老丁你自己看。” 丁立成挤了过来,瞅了一眼,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是米芾的鉴藏印?” 朱南山张大了嘴:他不懂画,只是相对而言,他至少知道米芾是谁, 北宋四大家…… 正惊诧着,杨丽川“呀”的一声,“北苑副使臣董源画……这是董源真迹!” 后面的专家齐齐的一振。 同样的道理,不管是研究陶器瓷器,还是金石碑拓,或是木雕竹刻,更或是金银古币,至少都知道,董源是谁。 董源真迹? 但怎么可能? 愕然间,又是“咚”的一声。 力道极大,声音极响,又太过突兀,所有人的心脏都跟着跳了一下。 杨丽川怒脸寒霜:“李老师,谁干的?” 李定安哭笑不得:你瞪我干嘛? “我也不知道!” 不可能。 我又不是没去医院看过你? 而且童院和吕院都那样的态度…… 但猝然间,杨丽川又反应过来。 她瞪着眼睛,再没敢卷,小心翼翼的摊平,又盖上保护膜:“太过份了!” 李定安叹了口气:还有更过份的。 果不其然,丁立成又翻出了李成的《烟寺松风》,杨丽川翻出了范仲俺的《伯夷颂》。 其它的专家也帮忙,一幅接一幅的残画被摆在平案上: 郭熙的《烟雨晴峦》、李建中的《西台帖》、晏殊的《槛菊秋烟》、黄庭坚的《自跋帖》,苏轼的《赠鲁直尺牍》…… 画摆出来的越来越多,骂的人也一次比一次多,而且声音一次比一次大……虽然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骂的是谁。 搞笑的是,其中的好几位都盯着李定安,搞的好像全是他撕的一样? 正骂的痛快,不然谁念叨了一句,好似突然间按了暂停键,仓库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瞪着眼睛,看着平案上的一幅字帖。 整整四米半,一端有轴,一端却破破烂烂。 《宝晋斋》、《小小校书事也》、《不二相》、《沙门怀素》、《右军仆童》、《如屋漏痕》、《六一居士》《赏心十六事》…… 那一方方印鉴,一句句题跋,像是针一样刺进了眼睛里。 杨丽川咬着牙,眼泪“扑簌扑簌”的往下掉。 怕滴到画上,她猛退两步,又捂住了脸。 好端端的,怎么就哭起来了? 丁立成黑着脸,牙齿咬的“咯咯吱吱”:“这是怀素真迹,《四十二章经》!” 脑子里“嗡”的一下,顾春风猛的转过头:“天下第一草书?” 齐唰唰的,其它人也转过了头,盯着李定安。 “对,怀素《章经帖》,但别瞪我!”李定安摊摊手,“又不是我撕的?”(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