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朱棣入京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一百九十九章 朱棣入京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北平行省的官府,接下来全力以赴的开荒屯田。\n\n此时,朝廷先是下旨,诏秦、晋、燕、周、齐五王来朝。不久下第二道旨意,招代、肃、辽、庆、宁五王来朝,加上之前的周王,十一个上至四十岁,下至十五岁的藩王们,全部抵达应天府。\n\n还有潭王,赵王,鲁王,湘王这四位,后者自焚而死,或者夭折,或者病故。\n\n其余就是年岁更小的藩王,还未就藩,未来也没有机会就藩了。\n\n这是太子死后,天下藩王们第一次入京。\n\n意义重大,关乎未来的政治形势,天下无人不瞩目。\n\n朱棣即将动身应天府,临行前招来长史府,以及各卫指挥使,当众下王命。\n\n左长史葛诚,右长史金忠,王府伴读余逢辰、王府谋士姚广孝,典薄,仓管大使……\n\n燕山左卫指挥使张玉,中卫指挥使唐云,右卫指挥使陈贤。\n\n密云卫指挥使郭英,密云后卫指挥使郑亨,通州卫指挥使,蓟州卫佥事……\n\n承运殿。\n\n满堂文武官员,穿着丝绸的朝服,一早就在承运门等候,由太监引入大殿之中。\n\n是自洪武九年王府改制以来,声势最大的一次。\n\n借助蓝玉大案,朱元璋的放权,燕王成为了除晋王以外,权利最大的藩王,没有之一。\n\n晋王的威望不如燕王,因为燕王多次赢得战功。\n\n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晋王无功而返,结果就是战功说话,北平诸卫也因为出征大胜,士气高昂。\n\n可以说当下的北平诸卫,精兵之广乃天下第一,因为北平是出征的桥头堡,虽然开始逐渐外移到大宁,但并不影响北平诸卫的底气。\n\n朱棣穿着王服,满身的华贵,坐在高台之上,威严之势令人无法直视。\n\n在朱棣案几的左前方,石阶下面的三层,站着的是朱高炽,然后才是太监。\n\n朱高炽站的地方,比臣工们高一头。\n\n小王爷筹办的中华重工,两年来深入诸卫,军户招工,军户经济合作社,配合王府的影响力,从上到下完成了紧密的联系,对卫所下层的控制远超以往。\n\n“臣等拜见王爷!”\n\n文武分立两侧齐身行礼。\n\n声音在空阔的殿内响动,回声让声音变得响亮,传出来大殿之外,远处的平台都能听见。\n\n外面的侍卫们,站的笔直,无人敢随意走动。\n\n“父皇下旨,各王进京,而北平乃国之重地,有卫戍长城之要,需稳定大漠之局。”\n\n“今八府开荒建渠,平地整田,耗费民力物力巨大,为了配合官府,边地不得起战事。”\n\n朱棣声音平和,在殿内传播洪亮,人人都能听见。\n\n“本王离京后,北平诸事皆由长子代理,长史府诸卫皆需听其皆知,违则严惩不贷。”\n\n朱高炽面色平定,眼神却充满了兴奋。\n\n朱棣终于要离开北平了。\n\n自己可以卷起袖子大干特干,谁敢不服气。\n\n诸王进京,朱高炽早就知道朱元璋想要干什么,在各种声音中,明确藩王的政治意义。\n\n看起来是要求各藩王遵守法度,不得作威作福,并且下发《永鉴录》,是朱元璋对藩王们的说教。\n\n可永鉴录这个永,就说明了一切。\n\n总之,朱元璋仍然会使用藩王,但是也考虑了文臣们的忧虑,不让藩王实力超过朝廷。\n\n不过这个度,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不一样。\n\n有的人认为的度,希望藩王什么军权都没有,有的人希望所有的藩王加起来,实力也不如朝廷。\n\n而在朱元璋心目中,藩王肯定是要发挥作用的,不论是对外还是对内。\n\n对外的效果非常显著,至于对内。\n\n蓝玉大案就离不开几个实权藩王的作用,朱元璋非常清楚,如果国内有人造反,就算京师不行,那还有外面遍地的藩王。\n\n又为了保证朝廷的稳固。\n\n燕王当下威望最大,所以设了宁王,还有改封地立沈王等。其次的晋王,在山西设代王,谷王。\n\n反正朱高炽已经看穿了未来几年的政治局势,针对这个局面,他会在北平府内深根细作,通过经济控制大宁,辽东,然后用经济绑定陕西,陕西。\n\n等秦王,晋王死后,燕王一举成为北境超然的势力,那时候朱元璋就算醒悟,也为时已晚,因为他的天命已到。\n\n无论朱高炽在想什么,殿内的文臣武将们,视线不约而同的看向小王爷。\n\n没有人意外,小王爷已经代理过王府权利一次。\n\n至于小王爷的能力,也没有人质疑。\n\n燕王府父子两人合起来,发挥的作用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n\n“遵王命!”\n\n人们纷纷拱手说道。\n\n……\n\n王府。\n\n朱棣明天就要出发,王妃看朱棣神色迟疑,好奇的问道:“你不是诸事安置妥当,为何还焦躁呢?”\n\n“担心老大。”朱棣忍不住说道:“你可要盯着点。”\n\n徐氏有些纳闷。\n\n“你既然不放心老大,为何又把事情交付给他。”\n\n徐氏的态度很明显,不愿意监督儿子。\n\n以前朱棣离开北平,诸事会交付给她监督,长史府事无巨细都会通报王妃。\n\n现在儿子大了,徐氏可不愿意再插手,免得母子生分。从小耳濡目染的徐氏,深知权利。\n\n“老大胆大包天,素无顾忌,咱虽然把事情交给他,可心里没底,不是怕他做不好,而是怕他做的太多。”朱棣叹道。\n\n“咱家只是王府,要守臣子本分,偏偏老大性格独断,颇有些不守本分。”\n\n闻言,徐氏低下头不出声。\n\n出身皇家,虽然是最富贵的人家,可面对的形势又不一样,“既想打压老大,又舍不得老大的才能,老大有今日,不也是你一手支持的。”\n\n“你想当个好父亲,偏逼我来当恶人。”徐氏摇头说道。\n\n“唉。”\n\n朱棣长叹。\n\n如果自己能当太子就好了,可惜自己偏偏不是,也不可能当太子,上面还有两位同胞哥哥,下面有大哥儿子,怎么排也轮不到他。\n\n只有一个排法。\n\n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n\n这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从官员到百姓,没有任何人会希望是这种排法。\n\n“你二弟来信了没有?”朱棣略过此事,关心的问道。\n\n徐氏摇了摇头。\n\n她的两位弟弟,大弟徐辉祖担任中军都督府都督,负责直隶诸卫等。\n\n二弟徐增寿,今年提为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只过了一个月,又改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n\n左军都督管辖范围,包括山东都司,辽东都司。\n\n突然改任右军都督佥事,并不是圣人担心徐家权利太大,而是太子一系顾忌朱棣。\n\n大弟是铁杆太子一系,支持太子乃至皇太孙,所以太子一系和大弟是同路人。\n\n反倒是二弟和丈夫朱棣关系交好,两人从小关系就好。\n\n如果二弟担任左军都督佥事,那朱棣更容易影响到辽东都司了。\n\n特别是王府已经图谋了金州卫,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更不会允许这种情况。\n\n所以二弟刚上任一个月不到,朝臣有人合起来出力,让圣人改主意调任了二弟。\n\n朱棣不满道:“你大弟也不帮忙说话,是对徐增寿有意见,还是对咱有意见?”\n\n“你刚还说了老大,你又何必为此事生气?看来你和老大也没有不同。”徐氏冷哼道。\n\n长姐如母,两位弟弟从小听她的话,她可不愿意丈夫和弟弟们起生分。\n\n朱棣无言以对。\n\n大明设五军都督府,掌管兵事。\n\n明初的五军都督府,可不是明末那种有名无实的地位。\n\n徐家一门就担任了两军都督府,占据了五分之二,可见徐家在明初的显耀。\n\n背后有如此权势的娘家,且作为徐家嫡长女的徐氏,地位还真不弱于燕王朱棣,当得起门当户对四个字。\n\n“行,咱入京后,当面去问问徐辉祖。”朱棣不满道。\n\n如果徐增寿没有改任,有他的协助,辽东都司,山东都司朱棣都能说得上话。\n\n徐氏没有劝阻。\n\n对丈夫的心思,徐氏从小相熟,极其的了解。\n\n虽然持重,可谁也能一点都不想呢。\n\n多年来恪守严己,没有传出一丝不好的风闻,无论是对官员武将,还是对百姓匠户,朱棣都极为善待。\n\n不但如此,而且文治武功,成绩卓越。\n\n丈夫有大抱负,可惜他们这等人家,出身决定了一切,注定改不了的。\n\n第二日。\n\n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骑上马,在王府卫队的队伍中,出城数十里送别父王。\n\n还有诸多官员武将随行恭送,声势浩大。\n\n北平布政使颜钝,也在城外相送。\n\n朱高炽驻足观望。\n\n当朱棣从京城回来,朝廷随之就是各省左右布政司,左右参政,按察使……诸多大员补齐了。\n\n未来的形势堪忧,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n\n“大哥,回去吧。”朱高煦骑在马上,个头又长高了,鸭公嗓子让朱高煦压着声音说话。\n\n“走吧。”\n\n朱高炽点点头。\n\n身侧还有轿子,里面坐着的是布政使,颜钝从车厢窗帘看了眼骑在马上的朱高炽,随后收回了视线。\n\n在他们的身后,是北平的文武官员。\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