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应天府仿制蒸汽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二百八十一章 应天府仿制蒸汽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大殿中。\n\n朱元璋默默听着李道信的声音,其中最引起他触动的,是来自北平的密疏。\n\n在北平工业化之前,每年生产铁料产量是五百余万斤。\n\n这个生产产量,在全国各省中的排名属于中下。\n\n到了洪武二十八年。\n\n北平全年生铁产量超过了三千万斤,而在今年开春时,北平生铁产量有了大突破。\n\n因为从去年获得南方商人的支持,加上各种引导促进政策,以及数年发展打下的底蕴。\n\n在今年的开春,虽然还只是开始,但是北平各座矿场和工厂满负荷运作下。\n\n生铁产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万斤。\n\n按照这个态势,北平今年的生铁产量,将会突破一亿斤,这是什么概念呢。\n\n五万吨。\n\n超过明初时,全国的铁产量。\n\n对铁的重要性,先民是知道的,虽然还没有详细的理论支持,但是对敌方势力严格封锁铁料资源可见一斑。\n\n北平的成就不只是如此,可光这一项,朱元璋已经大受触动。\n\n李道信不敢抬头看圣人的样子,更无从得知圣人的心里想法,也不愿意去猜测。\n\n反正李道信看完这封密疏,他被狠狠的震撼了一番。\n\n朱元璋坐在垫着厚褥的榻上,背后还有靠枕,他年龄大了,太老了,需要这些软物件来支撑他。\n\n听完了李道信的念读,朱元璋不发一言。\n\n关于北平的密疏,正好放在他桌前,他的手背全是皮,松垮垮的褶皱,这只树皮般的老手,手指来回摩挲封皮。\n\n而在北平密疏的旁边,是朝廷官员的奏疏,要开发矿场,支持商人投入。\n\n对于让商人开矿,朱元璋是支持的。\n\n取消官铁,放开民铁的政策,正是出自于他的旨意,让大明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宋朝的两倍有余。\n\n不过。\n\n朱元璋想的不是这些。\n\n通过锦衣卫多年不断的密疏,北平的景象,已经展现在了朱元璋的脑海中。\n\n令他迷茫的是思路。\n\n军队的维护和运转,需要耗费庞大的资源,百姓们深受其苦,每一次的对外战争,对老百姓都是劳民伤财。\n\n“老四在二十四年,对大漠动兵,虽然俘获牛羊无数,可对比消耗的物资,不过是杯水车薪。”\n\n“所以朕不愿贸然动兵。国虽大,好战必亡!”\n\n朱元璋自言自语。\n\n台阶下,李道信面无表情。\n\n“观史书,皆是如此,汉武帝丰功伟绩,可正因为连年动兵,以至于百姓深受其苦,以汉武帝下罪己诏结束。”\n\n“百姓需要的是安居乐业,朕幼年时,也是如此想法,所以朕希望消耗百姓最小的力气,就可以满足治理国家的需求。”\n\n“军队自给自足,各地官府治理也是追求自给自足,让百姓受到最少的影响,而百姓们的生活,也是尽力让他们自给自足。”\n\n“所以朕让百姓们自己种菜田,自己种桑树,自己种稻田,以达到衣食无忧。”\n\n“难道朕错了吗。”\n\n朱元璋脸色浮现了一丝迷茫,可很快又重新坚定起来。\n\n北平的变化是很大。\n\n可才短短几年,因为太过陌生,朱元璋无法判断好坏,但是他性格的坚韧,让他不会轻易妥协。\n\n他等得起。\n\n可是他又等不起。\n\n“练子宁此人有才,朕本想调他去工部,可有人提议调他去吏部,本来朕是无所谓的,可没想到此人自己要去工部。”\n\n“让他去工部担任侍郎吧,他想要试试,朕也想看看。”\n\n朱元璋的话,不是对李道信说的,在他身边的人,记下了圣人的话,朱元璋会让另外的人抄录。\n\n不日。\n\n练子宁成为工部侍郎。\n\n对练子宁的决定,很多人是不满的,因为当年蓝玉大案,太子一系不少人也受到牵连。\n\n吏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受到影响,所以现在的臣官们,希望恢复当年的政治局面。\n\n作为最重要的吏部,自然要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各个重要职位最好都是自己人。\n\n什么叫自己人?\n\n这个没有统一的定义。\n\n包括原太子一系,现皇太孙一系都有内斗,例如新派就不会认为老派是自己人。\n\n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n\n毕竟是明初,官员们虽然有不同的政见,但没有发展到明后期的党争,你死我活的地步。\n\n练子宁对如何入手,其实没有主意。\n\n他找来当年去过北平的李学颜,充当他的幕僚,然后和不少在北平有生意往来的商人沟通。\n\n“矿。”\n\n有个商人提议道:“北平的矿是最重要的,许多重要行业,都是围着矿产兴起。”\n\n“蒸汽机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蒸汽机,好多事情发展不到北平的地步。”\n\n有商人持不同意见。\n\n“不对,人最重要,北平的商业环境,已经超过了江淮。”\n\n“哪里超过了?以我看来,北平的经商环境,比江淮地区要严苛好几倍。”\n\n古人云盲人摸象。\n\n这些人们都能说个一二,可谁也说不清。\n\n“铁道吧,北平的铁道厉害着呢。”又有商人提出自己的想法。\n\n“想要修铁道可不容易,成本高昂,只怕官府修不起啊。”\n\n“那北平怎么修得起?”\n\n“不知道。”\n\n又一处的庄园,练子宁听着几名商人的争论,眉头微蹙,他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难。\n\n虽然做好了万事开头难的准备,但是连方向都没有,实在是令人无力。\n\n“诸位着相了。”\n\n李学颜站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满是自信。\n\n“我们江淮有江淮的优势,没必要全学北平,北平可没有我们江淮密集的河道,河道不就类似北平的铁道,可以起到一样的作用。”\n\n运输成本问题,被李学颜解决了。\n\n是江淮的地利,天然的优势。\n\n虽然铁道的整体优势比当下江淮的河道要强,可铁道建造成本高不是么。\n\n可他们又不明白,通过分配资源的模式,施行大基建的好处。\n\n总之。\n\n徐州的矿井多了起来,同样,江淮地区也出现了蜂窝煤作坊,乃至有一天,有人悄悄找到了李道信。\n\n“你想要仿制蒸汽机?”\n\n练子宁好奇的问道。\n\n那人点点头。\n\n“能仿制出来吗?”练子宁见过北平的蒸汽机,仪真的闸门工程,还专门采购了两台回来试行。\n\n“北平的抽水用蒸汽机,学生见过,当年在山东还买过一台,让工匠师傅们看过,他们说不难,仿制不成问题。”\n\n练子宁来了兴趣。\n\n那些机器很新奇,他原以为是很难的事,没想到有人告诉他并不难,至于对方会不会骗自己,练子宁没有这个担忧。\n\n“我看北平有许多种类型的蒸汽机,工匠们都可以仿制出来吗?”练子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n\n那人谨慎的回复:“应该不成问题,抽水用的蒸汽机,学生已经问过工匠师傅,现在就能仿制出来。”\n\n然后又继续说道:“其余的蒸汽机型号,就算有难处,也无非多花些时间的问题。”\n\n“所以你想要开设蒸汽机工厂?”\n\n那人脸色这才露出迟疑,为难的苦笑:“学生可以开办蒸汽机工厂,怕的是燕王的责难。”\n\n燕王的东西,谁家敢伸手。\n\n他也是看到江淮最近的变化,才把以前生出的念头,重新生起了希望。\n\n他需要靠山。\n\n燕王权势虽大,毕竟只是北平,如果朝廷能支持自己,他就敢冒着得罪燕王的危险,在江淮创造蒸汽机工厂。\n\n“你只管开,没人敢拦着你。”练子宁给予支持。\n\n练子宁知道眼前的商人要的是什么。\n\n商人要的,他给得起,燕王的手,伸不到江淮,敢伸过来,他就敢斩断。\n\n随着矿场的开设,蒸汽机的需求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从北平采购蒸汽机,许多商人有这个渠道。\n\n不少的商人已经向北平蒸汽机工厂交了定金,要不多久,北平的蒸汽机会源源不断送到南方,可练子宁不希望如此。\n\n眼前商人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练子宁的需求。\n\n在后世。\n\n中国在农业社会停留的时间太久,而进入工业社会的速度太快了,仿佛一下子步入油气时代,在煤炭时代没有逗留。\n\n在北平,除了用蜂窝煤,还有大量直接使用煤块。\n\n而在南方,对蜂窝煤的需求要高于北方。\n\n当然,中国太大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统一的,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不同。\n\n只是柴薪燃料进入煤炭燃料是必然的趋势,城市化人口增长越快,这个趋势越明显。\n\n而江淮地区使用煤块的记载很早就有了,而江淮地区的城市人口,又超过其余地区。\n\n所以蜂窝煤作坊的开设速度,在江淮地区很快的蔓延开来,短短的三个月,就开办了十几家。\n\n应天府的街道上,多了些卖蜂窝煤的商人。\n\n来自江淮地区的蒸汽机采购订单,吸引了中华重工的注意力,这个变化引起了重视。\n\n在北平做生意的南方商人有很多,通过这些商人,中华重工对江淮的事物初步掌握。\n\n这些消息汇集成公文,流通到了朱高炽的桌面。\n\n练子宁成为工部侍郎,他在应天府联络了许多的商人,支持了徐州煤矿的发展,并且有支持商人仿造蒸汽机的说法。\n\n在文书中,有人建议禁止向江淮地区销售蒸汽机,这个想法当然被朱高炽拒绝。\n\n抽水用的蒸汽机,又不是划时代的产物,没什么技术堡垒,阻止不了的。\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