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父子争论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二百八十六章 父子争论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按察司向都司衙门提出要求,要了解中华重工民籍转军籍的名册,被都司衙门以军事秘密为由拒绝。”\n\n“按察司的王礼非常不满,向咱来告状来了。”\n\n北平王府。\n\n朱棣在廊坊中,父子两人谈心。\n\n“父王怎么回复的王礼?”朱高炽询问。\n\n朱棣摸了摸下巴,平静的说:“咱自然是安抚了他,此人不好得罪,并告知他,咱会与都司商议章程出来。”\n\n朱高炽懂了。\n\n拖字诀。\n\n“外面都传闻,说至少几万人转了军籍,其实只有万余人而已,告诉按察司也无妨,不过呢,此次让了步,下次就不好说了。”\n\n朱棣教导长子做事的道理。\n\n他会让步,但是需要让按察司先付出,如此才能让按察司得知王爷是明事理的,同时也不敢接二连三的逼迫王府。\n\n道理极好,可违背了朱高炽的意愿。\n\n北平几十卫所,按照名册,的确有十几万士兵。不过名册是名册,现实是现实。\n\n十几万士兵中,能有几万充当主力的士兵就很了不起了。\n\n真要是有十几万精兵在手,天下都可去的,这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的。\n\n而且哪怕在后世,大毛的百万军队,真正具备野战能力的部队,占比也不会太高。\n\n大明卫所模式,决定了七成士兵种地,三成士兵打仗,换句话说,能打仗的士兵占比在三成。\n\n相比较北平的人口,这个数据已经很了不起了。\n\n因为北平的地理环境和朝廷对北平定义的职能,让北平保持了这么多精兵和卫所。\n\n“如果按察司对此事探究的厉害,咱就让步,这样的话,下一回他们就不好再强硬了。”\n\n朱棣把自己的思路,告诉给了朱高炽。\n\n如果要给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做政治的较量,或者说成妥协的艺术。\n\n朱高炽不具备朱棣这种能力,或者说朱棣的想法,违背了朱高炽的目的。\n\n虽然知道朱棣的做法,是当前最合适的,朱高炽仍然反对。\n\n和很多人的印象不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朱棣是靠着武力争夺天下的。\n\n这个观点其实也没错。\n\n朱棣的确通过许多的胜仗,打败了朝廷的军队,最后登上了皇位,成为最终的胜利者。\n\n但是,武力的强大是有支撑的,不是凭空而来。\n\n朱棣的造反时,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换句话说,当时北平的人心,在朱棣这里。\n\n不少官员和将领,都选择投靠朱棣,而这个时候的朱棣,看上去没有什么胜算。\n\n所以如何应对这次的矛盾,朱棣结合时局,有了他的方法,朱高炽也相信朱棣能妥善解决。\n\n但是朱高炽需要一种更好的结果,虽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他觉得朱棣可以。\n\n人尽其才嘛。\n\n朱棣不光是会打仗的,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是么。\n\n有能力的人,要多给他加担子。\n\n所以朱高炽提出了要求。\n\n“中华重工带动的民籍转军籍,虽然才万余人,但是绝对不会止步于此,不但会继续推动下去,还会改变卫所的训练模式,提高卫所士兵的精兵数量。”\n\n朱棣盯着朱高炽,仿佛要看透他的心里。\n\n此时。\n\n朱棣语气严肃,没有了刚才的轻松气氛,较为严厉的质问。\n\n“民改军的事,的确不够名正言顺,所以官府有话可以说,你一味的强求,你的想法是什么呢?”\n\n当然是为了增加王府的实力,为靖难之役准备。\n\n朱高炽露出无辜的眼神,委屈的说道:“为了改善卫所军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n\n朱棣仔细看了看朱高炽的眼神,希望从中判断出是否真正的答案。\n\n如果眼前的人不是自己的嫡长子,不是燕王府的世子,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多力气。\n\n按察司的权利很大,拿捏的机会也是恰到好处,在这件事上,朱棣的应对并不轻松。\n\n两父子站在廊坊中,栏杆外是侍卫。\n\n在远处是太液池。\n\n景色优美,山青水秀,绿茵成林,人在其中,精神为之一振,本是两父子交心的好地方。\n\n朱棣没有选择在书房,而是专门来到这里,因为他希望和儿子好好谈一谈。\n\n现在的太液池还很小,在未来迁都北平后,太液池会几经扩建,成为大湖泊。\n\n朱高炽认真的解释:“民籍转军籍,是百姓们自愿的,说明军户的社会地位提高了。”\n\n“在这个变化之前,同样是种地,军户还要承担打仗的风险,就凭这点,民户们天然就会瞧不起军户。”\n\n至于靠战功成为将领,那是少数人。\n\n多数的普通士兵,是成不了将领的,打了胜仗,多获得些赏赐,改善下生活。\n\n大明军队和后金军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n\n后金军队打胜仗,俘获的人口可以成为后金士兵的奴隶,这是后金的民族政策导致。\n\n而大明不是这种民族政策。\n\n朱元璋的圣旨,已经昭告了天下,凡中国之民,皆一视同仁,这是明清两朝之间很大的区别之一。\n\n听完嫡长子的话,朱棣提出了他的看法,“对军户的优待,要高于民户。”\n\n朱棣提出的反驳,没有让朱高炽没有为难,因为这个问题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n\n朱高炽明白朱棣的想法。\n\n朱允登基后,采纳的激进削藩之策,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这是未来发生的事。\n\n在现在来说,朱棣从来没有造反的想法,也不会有这个信心。\n\n朱棣最多想到的是,巩固自己的权势,管理好自己的藩地,彻底消灭残元遗留势力。\n\n如果朱高炽什么也不做。\n\n凭借朱棣的德性和在北平的人心,根据历史的判断,朱棣还是能靠着军事胜利,成为最后的胜利者。\n\n但是代价太大了。\n\n而且朱高炽也无法判断,会不会因为自己取代了原主,导致北平守卫战发生变化。\n\n所以朱高炽要让北平进入工业化,提升综合实力,对军队的改造和加强,自然是重中之重。\n\n在别人的眼中,就是燕王府在加强对兵权的控制。\n\n这是很大的一件事。\n\n虽然朱元璋下过旨,燕王掌管北平诸卫兵权,但是掌管到什么程度,和燕王府行事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政治格局。\n\n现在。\n\n因为燕王府在部分人眼中,“太过分”的举动,引起了部分人的猜忌和出手试探。\n\n任何事物可以从大化小,也可以从小扩大,主要看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和方式。\n\n朱棣觉得可以退让一步,但是朱高炽认为不该退让,反而他还要做更多。\n\n但是朱高炽应对不了复杂的政治局势,最后还是朱棣出面来应对,所以两父子都需要通过这次的商议,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n\n朱棣的提议,朱高炽反对,朱高炽的提议,朱棣也不同意,那么其中一方需要被说服。\n\n朱高炽按照朱棣的说法,首先开口反驳。\n\n“对军户的优待,来自于土地,但是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军户的人口是无限的。”\n\n“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军户当年的好处,早已经被人口的繁衍消化,并且成为了负担,这才是现实。”\n\n朱高炽用现实来告知朱棣,令朱棣无话可说。\n\n道理上,朱棣还有许多的话可以反驳,但实际的确如此,卫所的生活条件没有向好的一面发展\n\n靠着战功获得的赏赐,让卫所军户们还能得到些补偿。\n\n例如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向北平军士赏赐的几十万物资,用来犒赏他们在二十四年的战功。\n\n一件事物的发展,谁也只能做出判断。\n\n但是朱高炽具有清楚的认知。\n\n大明卫所的生活情况,始终处于下滑水平,到了明末时,已经需要靠卖儿卖女卖妻来获得生存。\n\n而这个时候的卫所,早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功能。\n\n趁胜追击,朱高炽继续说:“卫所的生活水平下滑,社会地位降低,对国家是不利的,没有军队的强盛,必定会导致外患。”\n\n“北平作为北疆重要地区,对军队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不但要改善军户的生活水平,也要改善生活环境,也就是提高军户的社会地位,不至于沦为被民户歧视的地步。”\n\n“我通过走访北平诸卫,得知民间有种现象,谁家把女儿嫁给军户,会遭到唾弃。”\n\n“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军户的生活,在老百姓眼中,有太多的不好。”\n\n“这些老百姓,害怕把女儿嫁给军户,会牵连他们在某一天,被一道政令变成了军户。”\n\n这个现象在明初就有了,乃至土木堡之变后,因为大量的民户转军户,让全社会兴盛了起来。\n\n朱棣无奈的说道:“其实不光是军户生活条件下降,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在下降。”\n\n这个解释很无力,朱高炽一口道:“但是军户还要承担打仗啊。”\n\n“中华重工不但提高军户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同时提高民户的生活条件。”\n\n“所以民改军的现象,只要军户社会环境提升,是必然的现象,除非父王认为,应该让军户保持现状。”\n\n看到朱棣无言以对,朱高炽胜券在握的说道。\n\n在后世的某些时间段,社会上对当兵的意愿是巨大无比的,人人都想当兵。\n\n当兵的意愿,随着士兵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而变化。\n\n朱高炽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朱棣,因为还没有到时候,现在主动暴露,那是跟自己挖坑。\n\n但是他有别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服朱棣接受。\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