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朱元璋的妥协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三十章 朱元璋的妥协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你是谁?”\n\n“他是解缙。”\n\n有人认出了解缙。\n\n这位鼎鼎大名的江西解元,罢官归乡的名士。\n\n虽然不在江湖,但江湖仍然传说。\n\n“传统之道已经走到尽头,新大道在北平呀。”解缙感叹,毫不在意别人的怒视。\n\n“住口。”\n\n“乱道。”\n\n有人大声斥责。\n\n“多少人种地都不嫌多,你这个迂腐,如何见利而忘义,不懂重农之道。”\n\n解缙没有解释。\n\n道不同不相为谋。\n\n立场都不一样,岂是道理可以讲通的。\n\n正如朝鲜认为他们最伟大,你去讲道理,说他们并不伟大,这个道理岂能是说通的。\n\n正如有人认为国外一切都是美好的,你跟他说并不是,也有不少的缺点,并且一一指出,对方不但无法接受只会大怒。\n\n正如他可以讲自由,但是你没有反驳他的自由。\n\n古人很早就明白。\n\n道理只有属于一个立场下,双方才能讲通的,立场不同,没必要废话。\n\n一定要说服不同立场的人,只有靠拳头一途,打的他顺服,然后来跟他讲道理。\n\n正如美国的道理,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连年的对外战争打出来的,打出来的实力,让许多人无法反对。\n\n解缙就是聪明人,看到应天府风气不对,急忙的溜走了。\n\n人家的地盘,又跟人家不同的立场,还当众反驳了出来,不走等着挨打不成。\n\n聪明人很多。\n\n姚广孝看了眼这位去北平的人,露出高深的笑容,默默的交了饭钱离开酒楼。\n\n在他身后,老远的跟着几名汉子。\n\n“你们跟了贫僧一路,辛苦了。”\n\n在人烟稀少处,姚广孝主动回头笑道。\n\n放在以往,他早就开始想办法开溜,可今非昔比,如今他有了金身。\n\n圣人有易储的心思。\n\n锦衣卫谁敢动他?\n\n“在下纪纲,初入锦衣卫,我们大挡想见你。”\n\n其中一名汉子客气的开口。\n\n姚广孝平静的跟着他们离开。\n\n他是带着燕世子的条件来的,不能走官道,只有锦衣卫一途,原来的敌手成为了助力。\n\n很快。\n\n朱高炽的条件,由李道信送到了朱元璋处。\n\n“好大的胃口。”\n\n朱元璋不可思议。\n\n朱棣内心暗喜。\n\n“回圣人,那和尚。”李道信瞅了眼朱棣,小声道:“那和尚来自北平,是燕王的亲信,因此我们与他留下了联络方式。”\n\n朱元璋不置可否。\n\n他在乎的不是这个,而是朱高炽的条件,也看出了对方的担忧。\n\n其实朱元璋又如何不知呢。\n\n调走郭英,更换禁军将领,都是为了帮朱棣铺路,但是皇太孙一系的文武官员绑定太深了。\n\n这个遗留自太子一系的势力,朱元璋知道有多根深蒂固,因为就是他当年为太子打造的。\n\n等着自己死后,大明波澜不惊的渡过皇权接替。\n\n“原本是想着杀一批人,给你一个清白的朝廷,看来大孙子另有想法呀。”\n\n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内心反而有些欣慰。\n\n杀人。\n\n是下策。\n\n已经没人可以杀了,再杀下去,杀的就是中青阶梯的官员,朝廷的元气就真的大伤特伤。\n\n后来朱棣登基,同样没有大开杀戒。\n\n保留了中青阶梯官员力量,靠着这批成长起来的朝廷中坚,为永乐盛世提供了助力。\n\n反倒是如今的朱元璋如果大开杀戒。\n\n那么未来朱棣面对的就是初入官场的初哥们。\n\n一个军队没有老兵老将,是很危险的,朝廷同样是如此,天下道理大同。\n\n“父皇,儿臣处理奏疏这段时间,深感朝廷离不开官员,更离不开好的官员,但是儿臣没有信心。”\n\n朱棣直言相告。\n\n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官员,或者换个称呼,公员。\n\n良好的公员阶层,带来的就是国家向上。\n\n败坏的公员阶层,带来的就是任何好意的法令,都会变成坏的法令。\n\n朱元璋想了想,竟然真的接受了朱高炽的条件。\n\n他也不想再大开杀戒。\n\n“原本咱的想法是封你成为太子,封他为皇太孙,咱再杀一批人,干干净净。”\n\n说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有些失神。\n\n他想到了那时候。\n\n自己狠狠的用手去除树枝,满手鲜血的告诉他,什么叫给他一个干干净净的朝廷。\n\n“算了。”\n\n朱元璋神色落寞,“咱为大明天下操心了一辈子,到头来,次次计划不如变化,每次的计划都被上苍跟咱开一个大玩笑。”\n\n“咱老啦,服输啦,他想做的事情,咱就不阻挠他了。”\n\n朱元璋叹道。\n\n当燕世子掌握了半个北方的军权,靠着大势入京城,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他。\n\n有老四,有孙子两代人。\n\n朝堂会很快平静的。\n\n以朱元璋的眼光,他何尝看不出北平新军之威。\n\n其实自己被打败了。\n\n不过败给的是自己的孙子,朱元璋心中虽然不好受,到底还是接受于此。\n\n如果换做旁人,朱元璋可不会轻易服输,哪怕是死也会拼尽全力去对抗,战斗到死的那一刻。\n\n杀。\n\n无论影响如何,是最快效率的手段。\n\n朱元璋放弃了开杀戒。\n\n应天府的官员们,许多人自然也就不会消停,聪明的人不会出馊主意,在人心上面,很多人是人心大师。\n\n这天。\n\n朱允进宫,亲自打水为朱元璋洗脚。\n\n朱允很乖。\n\n他小心擦拭着皇爷爷的脚,什么话也没有说,仿佛并没有受到外界谣言的影响。\n\n“最近皇爷爷说话比以往中气足,孙儿很高兴。”朱允孝心十足的说道。\n\n朱元璋“嗯”了一声,尽量不去看眼前的孙子。\n\n“皇爷爷早点歇息。”\n\n“嗯。”\n\n“孙儿告退。”\n\n朱允轻轻的离开。\n\n朱元璋这才看向朱允的背影,想起这些年的祖孙情分,朱元璋又不是无情之人,心中可谓是刀割。\n\n“孙儿啊,不是你做的不好。”朱元璋轻声道。\n\n朱元璋知道自己这些年严苛。\n\n无论是国家还是朝堂,都需要松一口气。\n\n在他的布局里也是如此。\n\n小到行业发展,例如造船业,大到未来的继承人,朱元璋都是有规划的。\n\n下一任皇帝以宽仁为主,就是朱元璋的谋划。\n\n朱允这些年的表现并不算差。\n\n“可惜,你皇爷爷被打败了呀,为了大明,只能委屈你了。”\n\n第二日。\n\n朱元璋下了一则旨意。\n\n以塞北捷报为由,命令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改军制,由燕世子主导。\n\n朱元璋是开国皇帝。\n\n他的旨意没有任何问题。\n\n不像明中后期,皇帝的旨意,必须经过内阁,才算是明旨,否则属于“不合法”。\n\n皇帝对内阁不满,无法改变内阁的决定,只能惩罚内阁阁员,让内阁阁员通过皇帝的旨意。\n\n但无论是舆论,还是为了自身名望,都不会有人在这方面让步。\n\n说西方资本家的争斗,让皇权的退让,才有了工业革命的土壤。\n\n明朝同样如此。\n\n江淮地区资本家代表的官员,同样站在朝堂上。\n\n反倒是清朝。\n\n有哪个官员敢反抗皇帝旨意。\n\n总之。\n\n明初朱元璋的旨意,具备了法律效率。\n\n圣人有易储之心的言论,越来越多的人深信不疑。\n\n当场。\n\n许多官员出面反对,但是朱元璋态度坚定,反对无效,旨意发出。\n\n“圣人有易储之心吗?”有官员直接问道。\n\n“荒唐。”\n\n朱元璋大怒。\n\n“如此荒唐的话,你是何居心?难道盼着皇太孙的不好?”\n\n“臣不敢。”\n\n未来的万历皇帝,同样不承认自己有易储之心。\n\n但是他和朱元璋不同。\n\n他的旨意,经过内阁才“合法”,那么官员可不管万历皇帝嘴上怎么说。\n\n反正对太子不利的政法,是发不出去的。\n\n大家心照不宣。\n\n明初不行。\n\n朱元璋的旨意是合法的。\n\n官员对抗不了皇权。\n\n而朱元璋又不承认他有易储之心,导致官员们更加无力应对。\n\n虽然越来越多的官员,深信朱元璋有易储之心,但是朱元璋信誓旦旦说自己没有。\n\n面对这种局面,很多人心里怄的要吐血,他们不能为皇太孙据理力争。\n\n总不能皇太孙如今好好的,他们却坚持说皇太孙要被换了。\n\n于是,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疏。\n\n“储君安,则朝堂安,朝堂安,则天下安。”\n\n“皇太孙出阁以来,以仁孝名满天下,为天下万民表率,不可轻动。”\n\n……\n\n这些奏疏对于朱元璋一点杀伤力也没有。\n\n不久后。\n\n朱棣开始在京城抛头露面,身边有锦衣卫护卫,主要在禁军中接见各个将领。\n\n这下子。\n\n就算是瞎子,都知道了圣人有易储之心。\n\n无论京城的局势如何。\n\n对于地方上来说,特别是北境。\n\n山西还是陕西,又或者河南,山东,反正各个地方的官员躺平了。\n\n总之。\n\n北平新军一点压力也没有。\n\n各地的县城一切照旧,最大程度缓解了北平军事压力。\n\n朱高炽收到了旨意,这回确认无疑,也明白了未来的方向,立刻派军入河南,陕西,山东。\n\n二十五营。\n\n三营入河南,三营入山东,五营入陕西,在陕西行都司与陕西交界出。\n\n“宋老将军何时去北平。”\n\n“老夫这就动身。”\n\n骠骑将军宋晟,没有丝毫的抵抗,新军接管了陕西行都司,整个北境没有了其余的军事力量。\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