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老朱的好朋友们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六十二章 老朱的好朋友们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滚滚长江东逝水。\n\n朱元璋下旨,拨款百万物资给应天府铁道工程集团,朱元璋的旨意,没人敢违背。\n\n看着长江,朱元璋满脸疑虑。\n\n“咱怕最后这桥没有建起来,泼天般的人力物力也浪费了。”朱元璋最近很有名。\n\n工程部知道最近有个小老头,应该是京城里的哪家勋贵,装作普通乡绅经常来工地上转悠。\n\n这种人并不少,有抱着敌意的,也有抱着好奇的,每天都有京城的人来观看铁道的修建。\n\n毕竟鼎鼎大名的闪电战,已经人尽皆知,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知道铁道的厉害。\n\n可是南方不同啊。\n\n南方多水道。\n\n那么修建铁道的难度也就大大增加了。\n\n朱元璋最近交了不少的“朋友”。\n\n对于铁道也有了更高的认知。\n\n老朱从寺庙里出来,拿着一个碗乞讨到当上皇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明,只用了十五年。\n\n别的不说,老朱的沟通能力绝对是顶顶的。\n\n许多人都对这位老者印象不错,与这位老者聊天,每个人都感受到舒服。\n\n从铁道总部调来的勘探技术人员,在各处勘探和规划,有位三十来岁的汉子,被朱元璋缠上了。\n\n“咱们铁道工程部的口号是不怕困难,披荆斩棘,区区一条长江而已,挡不住我们铁道人的脚步。”\n\n汉子大声的说道。\n\n“哈哈哈。”\n\n朱元璋忍不住拍了拍汉子的肩膀,“小刘小刘,你这算不算初生牛犊不怕虎啊。”\n\n“不算,我们有信心。”\n\n朱元璋喜欢汉子的自信。\n\n不过朱元璋还是忍不住说教道:“我看啊,你们最初的计划不是挺好么。”\n\n最初的计划是渡轮。\n\n长江两头的火车,靠着渡轮来渡过长江。\n\n在两岸的渡轮码头,利用吊机把一节节车厢吊入大货船上,采取的这种计划方案。\n\n此计划方案朱元璋看过,他觉得已经很好了。\n\n但是铁道工程总部推翻了此计划方案,抽掉了总部的资深技术人员们,一批批的派往南方,集思广益的要求解决在长江上建大桥。\n\n“要建就建最好的。”\n\n汉子说道。\n\n“其实我们先民早就有了很多的桥梁技术,对我们在北方修建铁路桥起了很大的帮助。”\n\n“是吗?”朱元璋好奇的问道。\n\n“宋代时期,先民在广东潮州修建的广济桥,老人家听过吗?”汉子问道。\n\n朱元璋摇了摇头。\n\n“韩江的流量变化可比此处的要大多了,枯水和洪水相差百余倍不止。”\n\n“古人有形容说:其流急如马骋而汹涌,触之者木石俱往。水落沙涌,一苇可渡,水涨沙逸,虽设济舟,日不能三四渡,咫尺之居若千里。”\n\n汉子感慨道。\n\n朱元璋敬佩的说道:“没想到你还会背诗。”\n\n“我们有夜学的,还有定期参加培训社的培训,别的不提,这工程上的知识,我们吃这碗饭,必然是要牢记。”\n\n朱元璋忍不住沉思。\n\n看来北平模式不只是造几家工厂那么简单的道理,难怪当初练子宁在应天府模仿北平办工厂失败了。\n\n听着汉子的话,又是夜校,又是培训社,如此这般下来,哪怕是普通的工匠,技术水平也是一日千里的发展啊。\n\n朱元璋又忍不住想到了,北平报纸上经常提起的以人为本,看来这个以人为本,不只是工作待遇上。\n\n像眼前汉子这般的工人,北平有多少呢。\n\n就如打仗的道理一样。\n\n北平的工人们多类此汉子,何尝又不是天下第一精锐的军队呢,一点通万世通,朱元璋觉得自己又学到了一点。\n\n“这座宋代的跨江连海大桥,全长一千六百尺,东西两段,皆石墩石梁,唯独中段是浮桥组织。”\n\n“浮桥?”朱元璋不太懂,怎么又成修浮桥了,主要他没见过。\n\n“先民的智慧啊。”\n\n那汉子满脸的自豪。\n\n“宋朝正是小王爷所言,我们先民文化和技术最璀璨的年代,本身文明的灿烂,更有宋朝对古人的崇拜。”\n\n“宋朝甚至把先民中有名的科学家追封起来,可见宋朝之文明程度。”\n\n朱元璋有些懵。\n\n说得好好的,怎么又扯到大宋呢。\n\n他虽然说过要复宋制,可对宋的失败也是痛恨的。\n\n但是北平的人不同啊,北平的人不知道为何,提起先民都是一脸的自豪。\n\n不过这样也很好,朱元璋脸上露出笑容。\n\n那汉子这才解释起来,为何这么惊叹。\n\n“那是韩江,与大海相连的,往来大船络绎不绝,如果修建了跨江大桥,岂不是阻断了船只。”\n\n“所以此大宋的跨江大桥,中间段修建为可以开合的浮桥。”\n\n“浮桥由十八只大木船组成,当大船抵达时,中间段的木船就可以解缆移动,让出河道以通航。”\n\n如果朱高炽在这里,就会说,其实就是近代西方提出的,所谓开合桥,合时通车,开时走船,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的桥梁修建观点。\n\n朱元璋第一次听到还有这种跨江大桥,忍不住啧啧称奇。\n\n“广济桥总共有二十一个大桥墩,立在江面下。”\n\n“还有就是大宋在福建泉州修建的洛阳桥,长三千六百尺的跨江大桥,光立在江面下的桥墩就有四十八座。”\n\n“竟然宋朝就能修建这么长的跨江大桥,我大明难道不如大宋?”听到第二座桥梁的长度,朱元璋不满的问道。\n\n汉子摇了摇头。\n\n“洛阳桥总长三千六百尺,而泉州洛阳江入海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建桥非常不易,更不提如此长度的石桥。”\n\n“如果在材料上没有突破的话,此桥虽然伟大,但还不足以支持铁道。”\n\n“难道修不成?”\n\n朱元璋急了。\n\n那汉子笑了起来,又开始了得意。\n\n“能修啊,现在我们有了钢筋水泥技术,在山中都修建了铁道桥,自然也能在江中修建。”\n\n朱元璋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汉子说话虽然有些大喘气,但还是比较靠谱的。\n\n不知道何时才能见到。\n\n咱大明可不能比大宋差,不但要修建跨江大桥,还要把大宋的跨江大桥更长更高。\n\n朱元璋胜负欲起来了。\n\n对于应天府铁道工程集团的支持力度又加大了三分。\n\n……\n\n北平。\n\n徐宁领着十几名管事和技术人员,带着成箱的报表,众人一脸的严肃。\n\n“应天府的跨江大桥目前还不能修。”\n\n朱高炽没有生气,平和的问起原因。\n\n“通过对水流,河床,汛期等勘探,还有组织了当地懂水文的工匠们,哪怕最合适的地段,也宽一万三千余尺。”\n\n“更不提修建的高度,会遇到的风浪等问题,强行修建此跨江大桥,只怕有很高的几率失败。”\n\n听完后,朱高炽理解众人说的问题。\n\n不过朱高炽还是忍不住的指责道:“当初要修建跨江大桥的是们,如今反对修建跨江大桥的又是你们。”\n\n“请小王爷责罚。”\n\n徐宁主动揽下责任。\n\n“我责罚你们做什么,我要的是你们用心负责,在这件事情上,有没有抱着好大喜功的初衷,造成了如今两难的境地。”\n\n“其实不然。”\n\n另外一名管事上前说道:“目前我们工程部的技术人员,正全力研究安平桥,此桥是大宋在福建泉州修建的跨江大桥,长度高达八千一百余尺,被当地人称为五里桥。”\n\n“安平桥比洛阳桥所在水域更加宽阔,水文条件更加复杂,很多地方泥沙堆积,纯粹以石头堆砌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部分泥沙堆积处的石块投进去了还容易下陷,根本难以形成合力。”\n\n“此桥因为采取了取巧的方式躲开了风浪,我们要修建的长江大桥学不了,但此桥在技术上,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例如睡木沉基法。”\n\n“如果我们能把睡木沉基法研究透彻,那么在长江上修建稳固的石墩就不再是问题,解决石墩下沉的关键难题。”\n\n“还有就是江东桥,此桥高八十尺,除了金州的海船,内河船都可以畅通无阻。”\n\n“等吃透了这些桥梁的技术,那么在修建我们要搭建的长江大桥的工程上,目前遇到的核心难题都会得到解决。”\n\n无论是广济桥,洛阳桥,江东桥,还是安平桥,都是宋代修建的跨海梁式石桥,并且是世界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n\n许多后世的桥梁技术理论,基本都是类似的。\n\n例如睡木沉基法。\n\n后世许多的长江大桥,同样采取的这种打桩方式。\n\n“但是应天府的铁道桥,我们建议仍然采取渡轮法,第一座长江大桥,应该修建在湖广。”\n\n徐宁这时候又说道:“根据勘探部同僚们的意见,在湖广的长江大桥,只需要五千尺的长度,而且船只为内江船,无论是高度还是长度,都是可以掌握的技术。”\n\n“所以你们是让我上疏皇爷爷?”朱高炽懂了。\n\n朱元璋对应天府铁道工程部可谓是鼎力支持,如今突然说不在应天府修建铁道桥了,下面的人不敢出面。\n\n南方的确水道多。\n\n但是江淮地区的经济发达,是有根基的。\n\n什么根基?\n\n南宋自从建造出了洛阳桥、安平桥这样的跨江海大桥,就掀起了玉澜桥、石笋桥、东洋桥、苏埭桥等修建“超级工程”的热情”。\n\n而且许多大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n\n有学者统计过,南宋光泉州地区就修建了大小桥梁近百座,是历代的高峰。\n\n正是因为南方不可计数的大小桥梁,更有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都无法比拟的桥梁技术。\n\n才有南方的经济发展的底蕴。\n\n南方在千年前可是蛮荒之地,是先民们一手打造起来的优越舒适生活环境,而不是大自然给予的。\n\n“看来要让皇爷爷失望了。”朱高炽指了指眼前的一帮人,无奈的叹道。\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