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爷孙到底是爷孙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五百五十二章 爷孙到底是爷孙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李景隆从辽东返回了应天府,家人们在码头接到了他,受到名单的牵连,他也被发配去了辽东。 经过几年的劳动,最后锦衣卫的确没有找到此人作乱的证据,虽然他在名单里。 所以解除了他的流放,允许他返回应天府家中,而爵位从公爵降到了伯爵。 “京城的变化真大。” 李景隆差点认不出应天府。 “是啊,你不在的这些年,京城的变化可谓是一日一变,繁华商贸之盛前所未有。” 李景隆的朋友也来了,感叹道。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大明要打仗了,最近少出门。”李景隆的朋友提醒道。 自从皇太孙殿下在报纸上发表了讲话,更有内外矛盾之分,与民族利益至上的宣讲后,许多人明白了皇太孙殿下的底线。 内部的矛盾,皇太孙殿下以宽仁对待,而外部的矛盾,必将最为严苛。 谁敢借助外部的矛盾,伤害民族的利益,那么就会遭受最最残酷的惩罚。 李景隆在辽东也看过报纸。 如果放在别的时期,哪怕是牵连,恐怕他的下场也不会如此轻松,这就是皇太孙的表态。 自己从辽东回到京城,大概也有几分,皇太孙殿下做给天下人看的意味。 勋贵出身的李景隆看得懂,十分的配合,回到京城并没有张扬,也没有闭门不见客。 人们都知道了李景隆回到了京城,皇太孙殿下新的政治风气,被人们所接受。 “以前大明律规定不允许养奴仆,地方上形成了以家人的名义接到家中,实际上干着奴仆的活计。” “工民联合部管的很严,并不允许这种现象,必须以用工的形势,无论什么表现。” 回到了家里,李景隆的管家提醒道。 现在可不是奴婢了,是工人,不但每个月要按时发工钱,每旬还必须有两日假期,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更是规定必须放长假,除非几倍的工钱。 李景隆已经恢复了些,听到管家的话,又一次的错愕。 这是养大爷吧。 按照工民联合部的规定,他家许多人都必须发一元钱的工钱,加上自己又降爵了,田地也被没收,用什么去养这么多人。 “从北平兴起了一股使用高丽女佣和倭国女佣的风气,工钱低,而且不受工民联合部的约束,工民联合部只保障大明籍百姓的利益。” 管事不光提出了问题,还想出了办法。 “按照你说的办吧。”李景隆头疼的说道。 京城的变化太大了,他需要时间适应。 第二日,管家去了成立开设的一家朝鲜贸易公司,领回了二十几名高丽和倭国女佣。 她们会简短的日常用语,可以根据手势干活,举止非常的恭顺。 李景隆看过了,非常的满意。 忍不住问道:“这朝鲜贸易公司什么来头?” 他一眼就看出来,这朝鲜贸易公司的来历绝不简单,一定不是普通的商行。 管家到底是国公府的管家,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国公府。 “老爷去过辽东,应当知道辽东有使用阉工,这运输阉工的商行就是朝鲜贸易公司。” “朝鲜贸易公司下面有十八商行,虽然挂着同一商号下,其实并不隶属。” “听上去有些复杂。”李景隆皱眉说道。 一家商行而已,搞了许多弯弯绕绕。 “何止,一般人根本分不清楚里头的关系。”管家笑着说道:“名义上,这家商行的大东家是朝鲜人,实际上由几家大明的商行,与朝鲜的勋臣一起合股开办的。” 李景隆露出羡慕的眼神。 如果是以前的话,他也有资格掺一脚吧,可惜了。 不过李景隆很快发现了高丽女佣和倭国女佣的好处,听话极了,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特别是倭国女佣,竟然主动伺候人洗澡,李景隆觉得太划算了。 如果不是手头紧,他恨不得再请几名回来。 虽然这么想,可他还是没有动用家里的祖产,要留给下一代,交给他们的资源,希望下一代中能有光复门楣的子弟吧。 …… 武英殿。 “安南黎贼父子,号称有百万兵,数字肯定是假的,不过也不能小觑。” 朱棣提醒道。 “挑选的精锐野战之兵数量必须超过他们,以多打少,出发前不可少一人。” “这里少几个,别处少几个,合起来数字就多了,此次动用南中国之兵,也是对未来军改准备。” 众将纷纷点头。 北平系之争,引发了太子殿下的震怒。 虽然北平系有不满之声,但也被太子强行压下去,获得了大明其余军中势力的支持。 “此次作战要深入安南国内,云南的铁道又没铺设好,加上广西的铁道只铺设到了桂林,所以补给线非常的重要。” “除了二十万大军之外,总共征召了近四十万的民夫,其中多半就是用来维护补给。” “运粮、守营、编桥、造船、采伐竹木诸杂差使及其事余故,皆在此数之内。” “昔秦伐楚,王翦以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止用二十万,竟为楚所败。” “后秦复从翦言,用六十万人,乃遂灭楚命。” 朱棣喋喋不休的说道:“黎贼的实力,虽不敢比楚,然以咱的料之,必得六十万,方可大成功。” 朱能等人满脸的麻木。 从确定作战的时候起,他们每日都要来被太子殿下告诫一方,乃至行军的事项,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建议和担忧。 虽然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也太烦人了,只是大家又不敢反对,越发的苦着脸。 “咱不过多说了几句,你们看看自己的脸色。”朱棣露出了不满。 朱能等人连忙挤出笑容。 比哭还难看,朱棣挥了挥手,放过了众人离开,众人如临大赦,赶紧的离开了武英殿。 “朱能。” 朱棣还是不放心,朱能要前往广西负责前线运转,自己目前还要留在京城调度,迟上半个月才去安南。 六十万的人力聚集到广西,加上方方面面的物资,朱棣很担心前线的将领出错。 朱能无奈的回头,硬着头皮继续听朱棣的教诲。 太子殿下说的很对,可是一直说,一直强调,就让朱能很头疼了,而他还不敢拒绝,还得时不时配合一声。 突然。 朱元璋来到了武英殿,朱棣和朱能连忙向他行礼。 匆匆而来的朱元璋,不耐烦的挥了挥手,然后急不可耐的说道:“咱思考了一夜。” 父亲刚一开口,朱棣的眼角扯了扯。 “出兵入安南,自鸡翎关到其国中,沿途必须设立卫所,筑城以镇守之,务要烽火相望,声势相接,遇有警急,可以应援。” 朱元璋指了指朱棣早上让人悬挂起来的舆图。 安南的舆图大明是有的。 更有安南军将裴伯耆的入京,透漏了安南各地的军事状况,给了大明非常大的帮助。 朱元璋这些天经常看,轻易的找到了位置。 “这些地方可以立卫,这几个地方可以立所,还有啊,卫某所合留军士多少、合存粮多少,何人可守某卫某所,你和文武大臣应该提预先计议,与前线采用密奏的方式,免得消息外露。” 朱能低着头,极力的忍着笑。 太子殿下的脸都黑了,看来这段时间,太子殿下没有被圣人叨唠,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 刚刚还在笑,朱能就听到圣人叫自己的名字。 “当初云南僻在万里,山川险固,咱一鼓而平之,创立自古所无之功,与天地共为悠久者也。” 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后交代:“今安南虽在海陬,自昔为中国郡县,五季以来,力不能制,历宋及元,虽欲图之,而功无所成,贻笑后世。今黎贼逆命,你等率师往问其罪,欲你等勉成大功……” 朱能呆呆的看着圣人。 “父王。” “啊,皇爷爷也在。” 朱高炽闯了进来,殿内的三个人纷纷回头,看着兴冲冲进来的朱高炽。 “对安南与别处不同。” “大军入安南,凡地方州府的府库,仓廪所储及户口、田赋、甲兵籍册、郡邑图志,一定要第一时间的保护起来。” “我猜测安南的人口,大概有三百万人,这些都是在籍的,华族占不少的比率。” “然后就是不在籍的,不在籍的必定是土人,父王带领大军进入安南后,有了户籍册,才能分清楚谁是自己人,谁可以拉拢,谁需要镇压。” 朱高炽看着朱棣和朱能。 朱元璋张了张嘴,然后无言的合上,眼观鼻鼻观心,犹如置身于无形之外。。 朱高炽来是有正事的,而且非常的重要。 “根据最新的消息,安南的黎贼,竟然自创了文字,要让安南与中华彻底分割。” 朱高炽非常的气愤。 朱元璋和朱棣第一次听到,立刻知道了严重性,朱能也不敢继续怠慢。 和中华文明一条心的安南,与不是一条心的安南,带来的麻烦截然不同。 “黎贼父子,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消除中华的影响,压下华族的反对,创作了字喃,把四书五经都用字喃替换,让安南全国印发,要求全国的公文必须使用字喃。” 朱高炽严肃的说道。 “他不是华族?”朱棣下意识的问道。 如此作为,只有外族人才会这么干。 朱高炽越发的气愤。 “他是华族,祖籍是浙江的。” “字喃是借助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依据本地方言音创造的文字。” “此人掌权后,特别因为与我大明的敌意,遭到了安南华族势力的反对。”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打压华族,创造字喃,分割中华,可谓是十恶不赦。” 朱元璋摇了摇头。 “咱原还想着到底做过一国之主,留他家族一命,如今看来却饶不得了。” 朱棣和朱能连连点头。 内部矛盾是内部矛盾,外部矛盾是外部矛盾,此人如此伤害民族利益,可谓是汉奸了。 朱高炽继续说道。 “大军入安南后,一切书板文字以至礼俗,幼童蒙习所在学堂,如有字喃片纸只字,悉要皆毁之。” 朱高炽强调道。 “境内凡有古昔中国所立碑刻则存之,但是安南所立者全部毁坏,一字勿存。” “一切非中华文明的产物,全部消灭。” “还有就是安南的匠户和乐工,连同他们的家属,最快的速度,把他们护送回国。” “收复各地的府州县原任官吏,轮次入京朝见,加强大明与安南的紧密性。” 安南早期的文化与中国是一体的。 乃至黎朝开始创办自己的文字,虽然和汉字类似,但也以后了分别,所以促成了朱棣的安南之战。 后来消除了黎朝,重新光复中华文明,可惜到了清朝,被西方殖民者毁掉。 华族是安南主要人口和生产者中的主体,经过西方殖民者的处置,华族逐渐成为了安南小种族,只占百分之一的比例。 这不符合自然现象,实际上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去中国化,打压华族的存在。 面对打压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被屠戮了不少人,剩余的人被逼迫,大量的华族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分流到了其他群体。 长期下来逐渐失去了中华文明的属性,也就不再是华族了。 “战争不是儿戏。” “安南不是弱国。” 朱元璋缓缓的说道,孙儿爱惜士兵,觉得不能在使用新军老部队了。 此次入安南的军队,总体实力弱于新军,加上传统行军作战的方式,又处于不利的环境中。 “一切处置手段,仍当以大胜仗为前提,只有打赢了,才有其他,打输了,什么都是空的。” “父皇圣明。” “皇爷爷说得对。” 大军出发安南。 全体内阁与六部官员支持,如果说后世有某岛情节,一心想要收复,大明明初的时候,明朝官员同样有安南情节。 在收复安南一事上,大明文武难得的统一了意见,全数赞成,甚至有的大臣,已经提前做好了安置方法,建议施行郡县制,与中国一致。 朱高炽否了。 历史上证明了这么做是错误的。 一个上下反对的安南,光靠游击战就能让大明无可奈何,哪怕是现在的大明。 安南的地理环境,太适合游击战。 游击战的核心需要民意的支撑。 第一次朱棣征服安南成功,是以因为安南大量的华族支持,所以才战事顺利。 到了后来,安南的华族也反对起大明,那么游击战的威力就浮现了出来。 历史上法国成功殖民,那是经历了两个世纪的温水煮青蛙的蚕食策略。 先是大量的传教士入安南国,然后靠着贸易利益,拉拢了安南大量的统治阶层。 靠着这些支持者,法国才逐渐掌控了殖民地。 历史的道理是一致的的。 当一个全部势力都反对,民心一致抗拒的安南,别说大明,就是美苏也要栽跟头。 因为安南的地形,大山丛林连绵,注定了不是容易被征服的地方。 所以采取两制制度,保障安南华族的利益,用十年的时间,同样的温水煮青蛙政策,才是真正的最有效的手腕。 随着朱高炽的要求,最终内阁制定出了两制的方案。 至少两个陈氏血脉,以土官的制度分别治理安南,同时设立流官制度,大明军队驻军制度,开放一体通商政策,分化拉拢华族阶层。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