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龙头的竞争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五百八十二章 龙头的竞争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军火商人们当然希望大明继续打仗,天下的仗打不完,他们的钱就挣不完。” 文华殿。 朱高炽听到军工联合办与军商联合办的建议,当场嗤笑道。 军火商人们得知大明因为经济问题,结束了在中亚半岛的战争,各个争先恐后的主动捐款,甚至愿意主动降价供应军队,喊着不让大明利益受到丝毫损伤的口号。 可谓是感人肺腑。 可军火商人们的那一套,朱高炽比他们还要懂。 “大明的经济发展之下,军事必须跟上发展,但永远不会只为军火商人倾斜,而是以大明总体发展为根基,任何群体和势力,都要遵从于此,服从国家大局。” 杨士奇,黄淮,户部尚书,还有工部,军工联合办,军商联合办等人都在。 利益阶层永远是杜绝不了的。 中华重工本身也是利益阶层,并且是比民间势力更大的利益阶层。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制度,永远都有利益阶层,朱高炽深知改变不了,也不会去改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后世有的人在处于老百姓阶段的时候,立场在老百姓,当他发达了起来,立刻忘了当初的阶层,摇身一变开始为自己的利益代言。 平民子弟科举做官,同样也变了立场。 屠龙者终成恶龙。 有个女孩子读书的时候,高喊为了祖国而奋斗,当她功成名就后,立刻移民到了国外,成为了外国人。 很多人嘲笑并不能理解。 其实很简单。 因为她的身份变了,不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已。 唯独立场是不变的。 老百姓不要为其他阶层去担心,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利益。 就如后世一对夫妻,买了彩票,因为幻想中了五百万之后如何分配,吵架到了离婚的地步。 所以当自己还是老百姓的时候,立场要正。 对外的矛盾中,老百姓只有希望国家好,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对内的矛盾中,老百姓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利益,对抗其他势力。因为老百姓不像其他阶层,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抵抗风险,甚至换个新土地继续生活。 古人早就懂得道理。 明朝后期随着小市民阶级的诞生,也有了许多市井思想。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语句,此类的语句有很多。 最爱国的永远是老百姓。 这并不是谁比谁的情怀要高,同样是关乎自身的利益而已。 操心其他阶层的事,是当你脱离了老百姓的阶层再来操心的事情,否则岂不是犹如那对夫妻一样的愚蠢。 大明工业的发展。 让大明的国力在增加,百姓们的钱袋子在增加,同样也让各个利益阶层的实力,增加速度远远超过老百姓,因为他们的资源和资本更集中,必然的现象。 犹如那合记商行,最开始才做少资本,不到十年下来,放在中亚半岛上已然是富可敌国的存在。 而国内像合记商行如此体量的并不少。 那些煤老板们低调的很,仿佛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但朱高炽却从来没有忽视过。 朱高炽看向徐宁。 徐宁上前一步,“铁道工程总部,已经组建了交趾铁道修建集团,只是关于用人的制度上,还有不少的争议。” 朱高炽点点头。 “大明是一个整体,军工行业绑架不了大明的经济,交趾的战争,军工商人们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他们要知足,而不是欲望难填。”敲打了军工联合办与军商联合办。 朱高炽继续说道:“中南半岛的发展方向,重新回到正轨,大基建促进大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可是国内已经有了五十万铁道工程,继续扩张下去,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经济体系会不利。” 朱高炽内心有些遗憾。 他也想达到社会人口百分之二的铁道工人数量,也就是高达一百六十万的铁道工人。 一百六十万铁道工人,以及他们身后的家庭,带来了数百万的消费人口,并只是一个行业,大明如今的巨大经济需求体系,就是如此通过社会资源分配体系创造出来的。 可当下社会生产力,受限于技术带来的效率水平,让他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简而言之步子不能迈开的太大,哪怕如今的大明,在当今时代之下,步子已经很大,可比起后世算不了什么,带来的就是计划经济的破产,粮票不值钱,物价腾飞。 “交趾南部的人口,有许多支持交趾叛军,他们没有获得我大明的籍贯,不属于大明人,既然不属于大明人,就不应该受工民联合部的利益保护。” 杨士奇猜到了朱高炽的想法,上前一步提出他的方案和思路。 “交趾收复后,根据最新的统计,获得大明籍贯的人口,有两百七十余万,非大明籍的人口,估计在八十万之间,占城大概有五十万人口,其中华族不到一万。” 交趾两百七十余万的大明籍人口,并非全部是华族。 还有部分云南广西交界,和当地土司有关系的部分部族,以及当地支持大明军队的本地非华族人口,还有归附的军队,为大明打仗的原安南士兵等等。 既然认可大明,更加上又为大明立功,就要回报他们。 大明籍贯就是最好的回报。 因为当下的大明,就是天下第一文明超级国家。 “占城挑选出十万以内的,工匠,读书人,有学问的人,还有本地华族,乃至于为大明稳定本地区的有功人士,其余四十万不给于大明的籍贯。” 杨士奇说到这里,许多人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所以铁道工程部可以吸收当地的非大明籍工人,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杨士奇平静的说道。 朱高炽点了点头。 头上没有管控的资本会吃人的,比传统的地主阶级胃口更大,消化能力更强。 既然不受工民联合部的保护,可想而知工作环境会有多么的恶劣。 后世大概就是铁道吃人了。 中亚半岛的铁道修建工作,恶劣的环境和高强度的障碍,加上又没有利益保护,注定了一些事情的诞生。 “交趾的气候条件好,土地能一年三熟甚至四熟,不过不容易推广农机,如今的农机技术,也无法解决,所以交趾地区需要佃户的存在,大量非大明籍的人口,正好是对当地经济的补充。” 听完后,朱高炽内心感叹。 读书人要是坏起来,无论什么时代,必然是最坏的。 杨士奇锻炼了出来啊。 这么坏的人,不应该放在国内。 “南海的宣慰司和藩国,数量庞大,不容易治理,朱能留在交趾负责军队,黄福负责交趾的生产,我还想在老挝驻扎一营新军,并派人前往当地组建南海宣理宗藩司,负责大体的具体事务。” 朱高炽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怔了怔。 一时间不知道是否有利,离开朝廷外放可是大事,关乎自己的未来前程,杨士奇盘算得失,霎那之间有了决定。 “臣领旨。” 小小的空间里。 不到十个人的商议,半个时辰的时间,决定了数百万人的未来。 这就是权力。 报业始终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民间兴起了小报,但不被官府认可,属于私下的行为,只能小规模的流传,不能在市面上售卖。技术报,社会报,生活报、杂报四大报,又新开了时政报。 因为北平行省和应天府两地高达一千六百万人口,加上超过其他行省的经济水平,还有了北平地方报与应天府京报。 “大明铁道工人人数,达到了六十万。” “根据铁道工程总部的规划,下一阶段,将在内行省扩大铁道建设工程,修通府与府,府与州,保障州府通的铁道大工程计划,未来的五年内,修建十万里的铁道。” “此项朝廷支持的计划经济方案,将会全面促进各行各样的大发展,直接催动煤炭行业,铁矿行业,石灰行业等各矿产行业,带动焦炭炼制行业,铁料冶炼行业,间接刺激各类铁厂、木料厂,畜牧业,养殖业等。” 京城的各家酒楼,如中华重工京城大酒楼、百味酒楼京城总号等,以及京城老字号的酒楼,一间接着一间的拔地而起,一个赛一个的繁华高大,蒸汽机上下梯已经不再是新的事物。 京城第一家马场开办、京城第二届天下蹴鞠大赛、竹球大赛,恢复的宋朝民间团体,如弓箭社比赛等等,让应天府变得热闹熏天,社会的气氛变得狂热激情。 中华重工京城大酒楼。 已经属于对外半承包的性质,十五层的大厦,楼顶修建了巨大的水箱,广场上的喷群中,耗费巨资从贵州运送来的一块巨大整体的石料,由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们,带着他们的学徒,雕刻成为了神话中的天宫模样。 水流喷到高处,从空中撒落,靠着精细的计算,准确的的落到要求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流水,配合着天宫建筑群里,小米粒大小的,每个神仙活灵活现的模样,连手指都能看得到。 成为了中华重工京城大酒楼最有名的建筑,让此处的逼格升到了极致。 名字还叫做中华重工,可已经不是工人们可以消费的地方,至少京城这里的酒楼如此。 张德辉的儿子张贤才,在十五层的不对外开放的大厅里。 落地玻璃窗旁,举着酒杯的张贤才,看着京城的模样出神。 楼下的街道车水马龙。 两三层的居民楼房连成片,形成一个个的坊区,方方正正依次延伸出去,然后还有些其他十几楼的大厦,挡住了他的视线。 就算如此,他仍然能看到天际线。 越往外,视线里传统的民房越多,形成了两个世界一般。 唯独皇城方向。 老京城内建筑拥挤,没有提供新建筑修建的土地,同样也有些不可言明的意思,大厦都修建在老京城外的新城区内。 几十名商人,每个人都很低调。 像张薄,王仁这些商人竟然不在这里。 一名穿着中制装的掌柜,衣衫每一处熨烫的平整,整个人有种一丝不苟的感觉,从他咬字清楚的话语中,让商人们听到朝廷的信息。 “山西的煤矿开发条件限制太高了。” 又胖了一圈的冯胜之,挺着大肚子,吃力的坐在大宽椅里。 “皇太孙殿下要为后代留遗产咧。” 听到老同行,也是竞争对手的抱怨,张贤才转过身,从玻璃窗前离开,走到桌前笑道。 山西行省的煤矿质量好,储藏量大,开采条件是当下大明最好的地方,经过勘探部长期的勘探,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那么多的煤矿,多少代人都挖不完,总不能只顾着未来,却忽略当下吧。”有人不满的说道,“皇太孙殿下亲口所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 几十名煤矿商行的大东家们,齐聚在京城。 他们才是天下最富裕的商人们。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他们吃下了最大的红利,十年时间下来,每家商行的资本都已经富可敌国,而他们又很低调。 “盐业要收归国有了。” 张贤才笑着看向冯胜之等人。 这些外地的商人,当初靠着盐本的雄厚资金,强势入住北平,连他父亲都很难抵挡,是他们北平圈眼里的大敌,吃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 不少人的脸色黑了起来。 盐业要收归国有,归属于中华重工,他们这些盐商已经听到了风声。 “我们被针对,你们今日嘲笑,他日尔等被针对,又会是谁来嘲笑呢。”冯胜之大胖子轻描淡写的说道。 比起张德辉,眼前的后辈眼光还是短浅了。 冯胜之内心鄙视。 张贤才愣了愣。 周围的人们安静了下来,纷纷看着张贤才,此人靠着其父的威望,想要当上北平商帮的龙头。 “难道你敢反对皇太孙殿下?” 张贤才低声问道。 其余的人坐立不安起来。 冯胜之摇了摇头。 “没有可以反对皇太孙殿下,我们加起来都不够。” “那伱?” “为了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这些盐商可以让出自己的老本行,只要皇太孙殿下同意放开山西煤矿开采限制,算是补偿吧。” 冯胜之平静的说道。 果然。 随着张贤才说完,人们脸上都钦佩了起来,哪怕当初不服气他的人,心里也改变了印象。 龙头是什么? 凭什么大家服气呢。 张贤才咬着牙。 如果冯胜之真的做成了,哪怕自己的也是跟着沾大光,巨大的利益无法让他开口反对,可内心又充满了懊恼,到底要不要请父亲出面,张贤才内心犹豫,他觉得自己能做好。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