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朱棣无奈发现最傻的是自己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五百九十八章 朱棣无奈发现最傻的是自己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京城。 “咳咳。” 天气转凉,朱元璋很久没有微服私访了。 “今日天气不好,圣人,我们要不然等个好天气再出宫吧,不急于一时。” 看着朱元璋咳嗽的态势,李道信内心忍不住的揪起,开口劝慰道。 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 具备仁孝良善之家风,家中的老人活的越像个小孩,不过这是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温饱线上挣扎的人,连小孩都要早早的自立,何况劳动力下滑的老人呢,为生活而奔波才是生活的常态。 “几天了也不见好转,以前咱去得,现在也能去,咱好得很。” 朱元璋一脸的不满。 老脸上满是皱纹。 “圣人,不如我们去文华殿?那里如今也很热闹。”李道信哄着。 “不行。” “咱说的话没人听了不成,今日就得出宫。” 朱元璋固执的谁都劝不住。 自己有好儿子,有好孙子,后辈成器咧,就像传统的农民思维,最让朱元璋自豪的,永远是子孙后代,而不是旁的事物。 哪怕朱元璋当了皇帝多年,始终还保留一丝农民思想,晚年的劳苦忧虑,随着燕王父子的入京,一切让他忧虑的隐患都消失了。 仿佛放下了重担,几年来,朱元璋活的从来没有这么安逸过。 李道信劝不住,内心也不想让老人失望。 洪武三十四年后,眼前老人的身体就肉眼可见的下滑,状态一日不如一日。 “尽量满足圣人吧。” 李道信内心暗想。 不过李道信坚持,必须乘坐马车,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走动,太过辛苦,以免加重病情。 朱元璋考虑了一番,终于点了点头。 的确,他走不动了,前些年走一天都可以,如今才走上半个时辰,自己就感到疲乏,朱元璋长叹一声,“岁月不饶人啊。” 李道信的安排下。 马车刚出宫,朱棣亲自赶来了。 朱元璋从车窗伸出脑袋,还不等朱棣开口就先破口大骂,“你个不孝子,咱老子要出去走一走,你还拦咱,是不是看咱老了,仗着自己年轻,就敢不听咱的了。” 朱棣被骂的一头雾水。 露出苦笑上前解释,“父皇,儿臣随你一起去啊。” 原来朱棣是要来陪一陪父亲。 朱元璋双手搭在车窗檐上,老眼上下波动,打量了朱棣一番,最后露出笑容,开怀不已,“上来吧,咱们父子共乘。” “诶。” 朱棣仿佛寻常的农家儿子,憨厚的答应,也不要人搀扶,自己爬上了马车。 看到儿子动作干净利落,朱元璋又欣慰又羡慕。 “伱早就打定了主意。” 看到朱棣一身便服,朱元璋醒悟过来。 “得知父皇今日要出宫,儿臣便忍不住了,跟着父皇出去游玩,比在皇宫里有趣不少。” “你可不能偷懒。” 朱元璋指责道。 “父皇,儿臣几年的辛苦,容儿子偷懒一日吧。”朱棣笑道。 两父子逐渐安静。 “咯噔,咯噔。” 马蹄踩在石砖发出清脆的声响。 李道信和马夫坐在前头。 周围有骑马的,也有走路的,散开了老远。 马车从西华门离开皇宫。 西华门的北边是大庖厨,原来是供应皇宫的大伙房,后来在朱高炽的改革下,由皇宫事务局承办,改成了用工制度。 主要负责六科,三院,六部等官员和宦官,乃至侍卫,杂役们的用餐处。 每日的蔬菜瓜果肉食饮品茶叶,从市场上采购。 “你的儿子,是个一心为民的,比你和咱做的都好,只是呢,正如他所言,万事有度,过犹不及,你要看顾他,免得他犯错。” 朱元璋放不下的,永远是子孙后代。 中国人都是如此。 到死也忍不住的操心。 哪怕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也要嘱咐子女又嘱咐,生怕自己离开后,子女们过得不好,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糟粕也有精华。 “有父皇盯着,儿臣和炽儿都不会犯错的。” 朱棣笑道。 朱元璋摇了摇头:“你和你的哥哥们不同,他们不成器,死的早,让咱伤透了心,你则生龙活虎,好得很,以后啊,你不光要只知道打仗。” 朱棣连连点头,极为的孝顺。 乡村有社学。 县有县学。 州府有州学。 省府有府学。 国子监有四所。 街道上,本来是上学的日子,却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们。 他们穿着工字装,或者中制装,又或者奇怪的服饰,腰间挎着刀具,甚至有背着弓箭的,在街头大声的喧哗,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模样。 弓箭社、投壶室,竹球场、蹴鞠场等地,这些游家子们最常见。 “不好好读书,不懂得珍惜。” 朱元璋不爽的骂道。 恨铁不成钢。 “以前我们哪里会这样,读书多么珍贵的事情,能去上学的孩子,谁敢不听话。” “大户人家的子弟读书,也有不成器的。” 朱棣笑着解释。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不管能吃饱肚子了,手里还有了点钱,工作和生活稳定,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父亲的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了起来。 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们,父亲是他们的天,自然也就是他们崇拜模仿的对象。 不愿意上学,把逃学逞威风当做男子汉的气概。 是工人阶级诞生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并不因为大明或者大美,人性就有区别,属于社会必然发生的现象,更不是几部电影就能带坏多数孩子们的。 马车漫无目的,京城由内而外的闲逛。 京城内兴起的车行,行业兴盛。 街道上。 挂着各家车行名称的马车,随处可见,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这些个行当里,因为他们走得多,见多识广,容易欺骗压榨憨厚的百姓们,可不能放纵了。”朱元璋老毛病复发,教导的口吻说道。 “车行、牙行,船行皆受到朝廷的监管,必须持证就业,有了证书的许可,行业就容易规范下来,没有人敢浪费好不容易获得的从业证书,而没有证书的人,他们必然会主动打压和举报。” 朱棣笑着解释了一些操作,“朝廷只需要管理好有证书的人,就能管理好这几个行业。” “不错,有些道理。” 朱元璋承认道。 “应该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吧。” 朱元璋苦思。 活到老学到来,朱元璋这些年来,虽然没有在处理国事,可也没有放下学习,大明社会上的新事物,朱元璋长期的微服私访,见到了很多。 与普通人不同,他会琢磨其中的道理。 今日琢磨透一样,明日又琢磨透一样,才能就超过了一般人。 “有何说法?”朱棣好奇的问道。 “生产者多了,人工也就高了起来,人们用不起人力,只能通过车行的模式。”朱元璋笑道:“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现在几家人养一个车夫。” “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而车夫经常闲置,主家为了不浪费,又会使唤车夫去干其他的杂活。” “现在行业分工明细,几家人养一个车夫,车夫只干他的本行,挣得工钱也高,其他的行业,则由其他的人去干,不但是生产力进步的证明,也说明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朱棣双眼睁的大大的。 要不是看得见身旁的是自己的父亲,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儿子呢。 仿佛又回到了儿子为自己上课的时候。 朱棣保持平静,压住内心的不稳。 儿子不说了,连父亲都比自己懂得多,学得快,让朱棣压力大非常大,以前还能宽慰自己,儿子是个非同寻常的,现在有了朱元璋的学习速度,朱棣就骗不了自己了。 朱元璋一路解说,朱棣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一路下来,本来说好的陪父亲尽孝心,结果却连连遭到打击,让回宫后的朱棣苦笑不已。 此时。 文华殿。 大会议室。 圆桌坐着工部尚书宋礼,侍郎夏原吉,右侍郎张昺等官员,以及工业计划部和下级部门经济调控司,工民联合部,煤炭大商人周有容,陈玉,周文等人。 周有容扫了一眼,没有发现张贤才,又与陈玉周文等人对视,虽然大家面色如常,可内心已然知道,张贤才在报纸上的言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他们这些人在北平,最早跟随朱高炽的商人们,也是靠着煤炭的兴起,成为最有钱的一批人。 张家则是他们这些人中的翘楚。 张德辉因病不再理事的几年,他的儿子虽然在生意上维持的不错,可有些时候又太过激进,不知道未来会把张家带到何方。 “皇太孙殿下到。” 门口,小黄门唱名。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见到朱高炽的声影,众人弯腰行礼,“拜见皇太孙殿下。” “免礼,大家坐。” 朱高炽平和的做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大家坐定,点了点头,让会议的组织者直接开始,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煤炭行业的工人数量,根据调研司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大明至少有四十万以上的,直接从事煤炭开采的工人。” 这项数据朱高炽没有怀疑,大概率是准确的,下面的人没有出错。 上位者虽然不需要事无巨细的了解,可内心要知道评价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不容易被下面的人哄骗,制定出能落实的政策。 十九世纪的美国,铁道工人数量在两百数十万,煤矿工人的数量,则在一百万左右。 现在的大明,铁道工人有六十万,煤炭工人在三十万上下算是符合美国的人口行业数据,不过呢,当下大明的技术落后,煤炭行业有四十万以上。 其实大明的铁道工人也不止六十万,东北地区可是有五十万的阉工群体。 “煤炭行业是工业启动发展的最重要的行业,虽然在皇太孙殿下和工民联合部的督促下,保障了工人们的社会待遇和生活,可工作环境的恶劣,带来了大量的伤亡,除了直接矿难牺牲的,还有非直接死亡的。” “这今年了,从事煤炭行业的工人,患病率非常的高,寿命要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工人。” 调研司的管事回报各项数据。 朱高炽其实并不无视。 中华重工直接参与密云铁矿,却不直接管理北平西山和房山地区的煤矿,正是因为技术的落后,无法保障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 后世都经常发生,何况如今的古代。 十九世纪,技术已经有了大进步的美国,一百年的时间内,煤炭工人直接死亡的数量,保持在二十万以上,平均每年直接伤亡两千人。 这些工人是统计过的,那些小煤窑,以及大量使用黑工等群体,不知道有多少。 而十九世纪以前。 技术的落后,让美国每年直接死亡的矿工,在数千名以上,更严重的是,大部分的矿工,都患上了黑肺病,受到疾病的折磨。 大明的人力是宝贵的,不能这么浪费了。 而周边很多地区和国家,他们的人力是不值钱的。 “根据最新的调研,大明的富庶,随着海外贸易的发达,带动了人口的交流,不少的大明外的非法人口,涌入到了大明,而大明大量使用女佣的现象,有刺激了外部人口的进入。” “她们的勤劳等,感动了不少大明主家,获得了大明人的帮助,许多女佣们的家人,由她们的主家出钱购买船票,乘坐轮船来到了大明。” “还有不少工厂也在使用非法劳动的现象,光靠行政的禁止,违背了社会的意愿。” “因此,根据最新的研究和商讨,决定在煤矿行业,以及一些环境恶劣,技术低下的行业,放开用工的限制,招收非大明籍的工人。” “同时呢,又从煤矿行业等,释放出几十万的工人,这些宝贵的人力,加入到其他的行业,成为新的中产阶级,不光提高了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又带动了大明的生产力,刺激了大明的经济。” 众人开始了商议。 周有容,陈玉,周文等煤炭行业的大商人忍不住的交头接耳。 “煤炭行业的利润并不高。” 周有容主动说道。 “皇太孙殿下制定的能源价格体系,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为主,又有工民联合部的权益保障,在保障煤矿工人们的福利上,煤矿其实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利益颇大。” “其实我们是弱势群体啊,养的工人很多,商人们却挣不了几个钱。” “哈哈。” “呵呵。” 会议室的人们各个被周有容逗笑了。 朱高炽都忍不住嘴角翘起。 “我们很穷啊。” 周有容一脸的平静,仿佛露出最大的真诚,这下子连朱高炽都维持不住,大笑了起来,周围的人们更是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 煤矿大东家们说自己穷。 那天下还有富人吗。 “好了,你可别卖乖了,有什么诉求直接说。” 朱高炽笑道。 周有容这才露出微笑,笑着说道:“煤炭行业的价格,还可以继续降低,有力促进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呢,既然提议我们使用非大明籍的工人,释放大明的人力,那么工民联合办就管不到我们煤矿上了,怎么使用,以及多少工钱,工作时常,有市场来决定。” “不行。” 朱高炽当场否决。 “总要有底线的,避免恶性的竞争。” 朱高炽慈悲的说道:“每日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七个时辰,伙食上也要让人吃饱,矿场的安全条例,以及保障工人们的安全,仍然是第一位。” 周有容连忙道:“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除了矿难,不但工人们牺牲,矿上也要遭受巨大的利益损失。” 至于工作时常,周有容没有反对。 工作时长不超过七个时辰。 早中晚要吃饭吧? 吃饭的时间不能算,每顿饭就算半个时辰好了,合起来就是一个半时辰,这其中可以做文章啊,真正吃饭的时间,控制在半个时辰。 剩下的一个时辰,投入到工作中。 这样下来,每天真正的工作时常达到了八个时辰,比以前增加两倍。 以前的工作时常虽然是六个时辰,可吃饭的时间,加上中午的午休,实际上只有四个时辰,还有每旬的两日假期,以后也会取消。 这般算下来,哪怕工钱不降低,只工作时常就增加了两点五倍。 这代表了什么? 翻倍的利润。 周有容等大商人很快弄懂了里头的算盘,双手支持最新的政策。 比起国外廉价的人力,以及不受保护的权益,大明使用条件高昂的工人们,大明的商人们才不愿意使用呢。 “你们要明白。” 朱高炽提醒道:“你们做生意,无论是哪方面,都要受到朝廷管理的,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今日你们觉得好,极力支持,他日朝廷有了新的政策,你们觉得不好,就开始反对。” “吾等不敢。” “我把话说在前头。” “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是围绕社会的,社会由每个人构成,每个人参与社会的构建,享受权利和责任,任何人和团体,都要服务于社会。” “今日放开你们的限制,是因为社会的需要,他日重新控制,也是因为社会的需要。” “你们作为商人,享受社会带来的方便,获取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更要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比普通百姓承担的责任要更多。” “占据社会的资源有多大,承担社会的责任也就有多大。” “如此,你们,我们,国家,社会,百姓们才能越走越远,大家和睦共存,否则因为私利,违背了社会的需求,现在我们笑的有多欢乐,他日就有多么惨不忍睹。” 朱高炽说的很难听。 光说好话谁都愿意,可愿意说难听的话又有多少呢。 刚才轻松的气氛,随着皇太孙殿下的敲打,众人都庄重了起来。 不日。 朝廷内阁和工部,下发了非大明籍用工准则,以及行业限制条令诸事项。 矿工的工钱,最低的工资,也已经涨到了每个月一元五角。 大量呆在大明的非大明籍的黑工,蜂拥去矿上报名,成为了大明的矿工。 大明的矿工很辛苦。 工作条件恶劣。 可吃饱肚子才是首选。 正如后世九十年代的沿海地区,那么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照样还有“工贼”,不拿钱只吃饱肚子就行都能说出来。 不是他们的素质低下,而是温饱大于天。 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谈道德标准。 吃饱。 是生物基因最大的本能。 “吱呀。” 司狱司。 几名差员来到了牢狱所在,这里关押了上百名被逮捕的非大明籍男人们。 “你们倒过得不错。” “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牢房各间的犯人们有气无力的躺在草席上。 每日一顿稀饭,除非交钱才有食物。 三日给一顿干饭,免得真把人饿死了。 要么自己出钱被返送回国,要么由定期的船只统一送回各国,后者往往需要等上两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有可能。 病了就单独关押。 死了直接烧了。 “有个干活的去处。” 差员说道。 “能吃饱肚子吗?”牢房里的犯人,第一句话就是关心能不能吃上饭。 “不光能吃饱肚子,每个月还有工钱可以拿。” 听到差员的话,众人也不管是什么活,工钱不工钱的无所谓,他们就想要吃饱肚子。 许多人从有记忆以来,每日睁开眼就感受饥饿。 饥饿。 仿佛永远也没有吃饱的时候。 听说大明不光吃得饱,百姓们还富得流油,遍地都是黄金,成为了周边人们的理想之地。 可惜。 大明虽好,却与他们不相干。 大明很小气。 一批批的非大明籍的人被送到了矿上。 果然。 大锅饭管饱。 人们大口的吃饭,一边留下了幸福的眼泪。 然后听到的确有工钱。 这些暗无天日的百姓们,笑的说不出话来了,大明果然是天朝,是理想国。 商行们根据送来工人的数量,给予司狱司报酬。 司狱司衙门用这笔款项,提高了吏员们的福利,改善了办公环境。 大家皆大欢喜。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