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朱元璋驾崩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六百零七章 朱元璋驾崩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婆娘。” “婆娘。” 雕刻精美的床榻,盖着一层被褥,丝绸的被面,老人的嘴角仿佛在动。 床前坐了半夜的朱棣,突然激灵一下,回过神来,感觉父亲说什么,连忙俯身上前,关切的询问:“父皇,您说什么吗?” 殿内的宦官和女官,听到了动静,连忙靠了上来,外间值班的大夫,也被惊醒了。 老人纹丝不动。 “圣人好像在笑。” 女官错愕的说道。 人们的视线看了过去,老人的嘴角的确有些翘起的模样。 这样的现象,人们内心忍不住称奇。 “重八,你太倔强了。” “你这个婆娘,到底是咱倔,还是你倔,你竟然好意思抱怨咱,说咱倔。” 汉子大声的吼道。 “妇人不得干政。” 那名妇女纹丝不动,理也不理汉子,气的汉子忍不住跳脚,天下间就只有眼前的女子,敢如此的气他,一点都不听自己的话。 自己还不是为了大明,为了大局。 “你啊,就是个小女子。” “夫人,这花好看吗?我亲手跟你摘的。” “夫人?” “夫人?” “好好好,咱错了。” 汉子大声的说着抱歉的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发脾气呢,周围的宫女们纷纷忍不住笑了起来,被妇人用眼光止住了宫女们。 “老大,你呀,什么都好,就是太温和了,你不知道读书人有多坏,他们虽然嘴上天天挂着礼义廉耻,其实最在乎自己的利益。” “老大?” “老大?” “你如此的年富力强,岂能离弃老父?实为不孝。还有咱已经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你却这么一走,大明的江山社稷怎么办?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危怎么办。” “老二,你太不成器了。” “儿子哪里错了?不就是睡了几个妇人?儿子又没有用强,天下间,哪家的女儿不愿意嫁入王家?” 听到儿子的抱怨,老人恨铁不成钢。 “老三,你怎么一点本事也不长啊。” 老人失望的说道。 “儿子的才能虽然不强,可也不算弱,至少让藩国稳定,不受兵灾之害。” “岂有此理,如此小家子气。” “老四啊,你不得了啊,你在北平的威名,连咱都经常听到。” “这样不好。” “太出彩了,哪怕你大哥不在意,可是你大哥下面的文武官员们,必然会对付你的,你看看,你自己亲卫的指挥使都被他们拿走了。” “老五,咱懒得管你了,你就去弄你的花花草草吧,也算是对百姓们有利。” 那一天。 万众瞩目,每个人脸上神情激动,满是期盼,看着台上的身影。 汉子骄傲的宣称。 “我们中国百姓的君主,自从宋朝国运告终,失去了天下。” “前朝统治下的土地,城池被摧毁,熟田变牧区,妇人不敢出门,男人不敢抬头,人口凋零,民不聊生,百姓困苦,不敢欢笑。” “只有咱,受命于天,平定四方,偃兵息民,恢复宋制,还我中国山河。” “今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天下始复兴,不妄动兵戈,力求百姓安居乐业,开万世太平。” 钟山祭坛。 男子昭告天下。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皮肤如同陈年的书页,满是皱纹和斑点,他的眼睛紧闭,人们看不到他往常犀利的眼神。 呼吸都仿佛微弱了起来,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利落。 “父皇?” 朱棣最后尝试叫了一声,见没有动静,只能认为自己是听错了,无奈的坐回去了椅子上。 大夫也诊了诊脉,同样什么话也没有说。 该说的话,昨日已经说完了。 大概就这几日。 除非有奇迹。 朱高炽三兄弟一起前来。 “父王,儿子们来看顾皇爷爷,父王去休息一会吧,身体也很重要。”朱高炽看着朱棣苍白的脸色,关心的说道,两个弟弟纷纷附和。 朱棣摇了摇头。 朱高炽有些无奈。 朱棣指了指朱高炽,“你去忙你的国事。” 朱高炽小声道:“儿子陪陪皇爷爷。” “也好。” 朱棣答应了。 三兄弟立在朱棣的身后,朱高煦和朱高燧,皆低着头不敢乱看,朱高炽却忍不住打量,看着床榻上纹丝不动的老人,内心感慨生命的伟大。 只有经历过生死,才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对生命的重视,但也不会再失控。 “这也是朱棣对自己不满的原因吧。” 朱高炽内心暗暗想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可经历过就是经历过,再多的伤痛,并不会因为经历过就会减少,只是因为悲伤过后,心理就会变得强大,已经足够支撑。 所以经历过苦难的人,他的内心定然强大。 而一个刚刚经历过苦难的民族,向心力和坚韧必然是非凡的,具备了需要的条件后,这个民族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虽然自己伤感朱元璋的病情,但国家大事,自己是放不下的,无法像朱棣这般,他可以不理国事,不正是因为有自己在操持么。” “小到个人。” “悲伤是悲伤,生活还要继续。” 朱高炽如此想到。 陪了一个时辰,朱高炽终于说道,要去文华殿处理国事。 朱高煦和朱高燧忍不住看向大哥。 朱棣想了想了,其实他并不生气老大,老大的做法是对的,可是朱棣就是心里不爽,不过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有些心疼起长子。 “你去吧。” 朱高炽安慰道:“皇爷爷受命于天,非同凡人。” 说完。 又去看了看朱元璋,最后宦官送了朱高炽离开,留下了两个弟弟。 —— 文华殿。 礼部的官员早已在等候。 高丽南王的使者,已经在京城里停留了三日,还有老挝宣慰使派来的人,以及缅甸那边,和素可泰地区前来大明觐见的前王族。 内阁的阁员和六部的大臣,制定了许多的方案,关于西域行省的军事调动,乃至民生的安排,还有民夫运转,军工企业的生产计划种种。 有的需要和皇太孙商议,有的则自有章程,需要皇太孙殿下过目和签批等。 还有国内的许多事。 “商人带来的信息,他们说杨忠被帖木儿五马分尸。” “消息可靠吗?” 朱高炽愣住了,沉重的询问。 “应该可靠。” 胡广满脸的沉痛。 内阁当下影响力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解缙,属于坚定的南下派,另外一个是胡广,胡广不近人情,却又能持大体,并且善于听取意见。 帖木儿杀了大明使臣之事,是朱高炽没有想到的。 陈诚其实并没有死,只是被关押了起来,限制了自由,不少商人带回来的信息,让朱高炽相信了历史。 历史上。 帖木儿的确没有杀害大明的使者,也的确留了下来,后来他死后,他的继承者就派人护送大明的使臣返回大明,可见大明的使者并没有受到虐待,否则哪里敢送回来。 至于通商。 朱高炽也不认为有问题,所以很早就鼓励商人们。 帖木儿汗国的百姓们民不聊生,可财富还是有的,只不过被搜刮到少部分人手里,百姓们越贫穷,统治阶层越富裕,财富转移了。 反而因为帖木儿汗国的生产力破坏,急需要外部的物资。 因此历史上,帖木儿汗国经常派使团朝贡大明,除了保障大明不会威胁帖木儿的后方,也能获得大批需要的商品,缓解国内的需求。 所以大明的商队出现在帖木儿汗国,不但没有遭受打压,反而受到热烈的欢迎。 朱高炽沉默了。 如果以前只是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属于国对国的矛盾,那么现在,随着大明使者的被杀,意义已经不同了,这是对大明的侮辱。 看着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制定出的作战计划,朱高炽内心不宁。 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被朱棣赶了出来,让他们去文华殿协助他们的大哥,朱棣并不是不知道目前大明发生的事情。 两兄弟刚进入文华殿,就被殿内压抑的气氛惊住了。 以前文华殿可不是这样。 “大哥。” “大哥。” “郡王殿下。” 诸臣拜见两兄弟,两兄弟客气的回礼。 朱高炽指了指奏疏。 两兄弟拿起来看完,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内心气的不行。 朱高煦大声说道:“大哥,此仇非报不可,让弟弟去吧,弟弟向大哥保证,必取下帖木儿的项上人头,我愿意下军令状。” 朱高燧也两眼冒精光。 他虽然不如二哥会打仗,可是他也能为大哥出力,“弟弟愿意带领锦衣卫,率先入帖木儿汗国,成为大军的耳目。” 朱高炽摇了摇头。 朱高煦冲锋陷阵的本事,朱高炽毫不怀疑,可指挥大军和冲锋陷阵并不是一回事。 相反。 朱高煦在大局上并不够高强。 张辅、朱能、陈亨、张玉.朱高炽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又一个的名将,甚至开始思考起老将,耿炳文、宋晟等。 不过朱高炽放弃了使用老将。 宋晟在来到京城前,坐镇西北数十年,是有能力率领大军对抗帖木儿的。 但是宋晟年龄太大了。 历史上帖木儿大军入侵东察合台汗国,进入亦力把里,威逼哈密,宋晟的反应并不够强烈,主要以布防为主,除了军力上的区别,更多的是宋晟老迈,自知道自身情况,所以上疏已经造反登基的朱棣,让皇帝赶紧派新的总兵官,以及支援更多的兵力。 不过那时候的明朝,因为对帖木儿汗国不够彻底了解,下意识的以为会从北部来攻打,所以军事的布局,主要投放到了北部。 老的又太老,年轻的太年轻。 蓝玉是中间层,军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惜此人留不得,犯下的罪名太多,换做谁都会杀了此人。 看上去谁都是名将,可谁也无法让朱高炽完全放心。 张辅和朱能,他们当下还太年轻了,又没有经历过靖难之役,虽然参加过西北战争和西南战争,可也只是在朱棣的指挥下。 他们的起步又低,不过是百户和千户舍人而已。 要不要放手,尝试让他们独挡一面试试? 可西南之战是国战。 朱高炽犹豫起来。 皇城外。 酒楼。 朱高炽并没有下旨禁止民间娱乐,一切照旧,酒楼的生意还是有些下滑,但是客人也不少。 包间里。 传出来吵闹的声音,还在争论。 高丽使臣听到了动静,露出了笑容,心里好不畅快。 “上国看来也有许多麻烦事。”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上国虽强,可也不是平静如常。”另外的官员笑道,听说上国君主病重,加上一路来,上国社会的混乱,让他们忍不住的高兴。 “倭国必定有战事,而上国西北不平,才十余年,上国的步伐太快了,矛盾也多,我们南王还是有机会的。” “这样的机会,我们不能错过,多多打听上国的事情。”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 “听说上国派去叫做什么帖木儿的大国的使者,被对方的君主杀了。” “这件事是商人们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无从得知,不过无论是不是真的,我们都要把他当做真的,和每一名上国的读书人说。” 柳以全向同僚们交代。 朝鲜本是藩国中,与大明来往最频繁的,如今随着大明开海,不光是官方,民间的往来也日益繁盛,又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和两国海域之间的风浪平缓,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上国京城的高丽人并不少。 他们代表的是南王。 还有高丽国王的使者,这些人才代表了高丽,享受官方的优待,柳以全等人,则属于私下的往来,所以没有住进礼部为藩国使者提供的官房。 他们在京城的开销,一切都要自费,除非是特殊的情况。 杨忠被残忍杀害的消息,由商人们带回国,并没有被禁止传播,何况也瞒不住人,商队的人那么多,进进出出的,早在西北就已经传开。 礼部的尚书,亲自派了官员去看望杨忠的家眷。 五军都督府也提拔了牺牲的士兵,给予了他们遗孀烈士家属的待遇。 社会体系运转了起来。 各团体自发的去慰问,报纸上长篇的报道。 “我们争论,甚至对骂,不是因为我们有仇恨,反而因为我们都热爱大明,所以才会表现的激进,都想要让大明变得更美好。” “可是。” “我们的使臣,被叛徒帖木儿残忍的杀害了。” “遇害的还有士兵。” “根据商人们的说法,帖木儿汗国非常的强大,至少有几十万的军队,并且还是骑兵居多,是大明最强大的对手,没有之一,并且这支军队,已经开始返回东方,下一步就是我们。” “他们的军队常年作战,作战经验丰富,并且搜刮了大量的各地匠户,不但有火器,还有许多的攻城器械,乃至战争服务的各色工具。” “帖木儿汗国,是围绕战争的军事体系,最大程度的发挥武力。” “前宋亡天下时,有十万百姓主动殉国。” “那么大明亡天下时,又有多少百姓主动殉国呢。” “为什么百姓一定要殉国?所以大明一定要打胜仗,对外的战争中,不允许失败。” “全天下的百姓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团结一致,合力抗敌!” “守卫家国,人人有责,保护我们的国家。” “凭什么!” 京城国子监。 一名学生站在高处,歇斯底里的大喊,“凭什么他们要来掠夺我们,凭什么他们自己生产落后,自己的责任,却非要来掠夺我们。” “我们对他们做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做!” “凭什么!” “消灭他!” “消灭它!” 周围的学生越来越多的涌来,高举双手呐喊。 “谁说好人就一定要被欺负?” “我们不做老好人,谁欺负我们,我们就十倍百倍的还击,让他们再也不敢欺负我们!” 人群中,另外一名学生激动的爬上去,高声的大喊。 “消灭所有敌人!” “保卫中华文明!” 国子们是天下间最骄傲的群体。 读书最受人尊重。 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深入人心,没有一个人质疑。 大明的国子监。 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自然也就是天下最骄傲的人。 因为他们正当少年。 意气风发。 四年级的国子们,大多数已经离开了国子监,提前进入了社会,如今纷纷返还学校。 这些青年领着学弟们,走出了校门,一个晚上,他们多年来参与社会活动的经验,自己制作了大批的横幅和工具。 并且制定了完整的方案。 每名国子穿着学士服。 早上。 太阳升起的时候。 第一只队伍就出现在了街头。 金州。 “呜~” 大轮船运送了大批的粮食,木材抵达天津的码头,从天津码头的铁道,直接出发运送到哈密城,跨越数千里只遥远。 各地的军工企业收到了紧急通知。 班头们严肃的告诉工人们,最近发生的事情,准备为接下来的通知留下余地。 此时。 从京城的学生活动开始,最先响应的是北平国子监,然后是浙江国子监和广东国子监。 国子监是天下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行为,让天下府学州学县学的教谕们学习,各地的学生们也学着国子监的师兄们,才一个月的时间,这场活动越演越烈。 “班头不用说,这个时候,谁还不懂事,谁就没有良知!” 工人主动说道。 各工厂开始加班加点,工人们勤奋的生产,产量急速上升,制作了一箱又一箱的军事物资。 大明洪武三十六春。 大明犹如一部机器,自发的开动了起来,朝廷并没有下达旨意,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社会主动的往这个方向奔腾。 从报纸到人们的谈论。 所有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战争,人们支持战争。 “我们是正义的战争!” 报纸上的头版,只有简短的几个大字。 如此非同寻常的事情,让老百姓们越发的激动,“嘿,报纸说的越短,事情越大!” 看着北平的报纸。 高丽柳以全傻眼了。 这些时日从来没见过的景象,看得他内心胆寒。 大明。 还是他印象中给人温和的大明吗。 以往让人并不畏惧的上国,一夜之间变得狰狞恐怖,让人不敢对抗,甚至连丝毫的念头都不敢有。 “告诉南王,绝对不能违抗大明。” “我们错了。” “不用抱着旧有的观念。” “现在的时刻,不再是好时机了,相反,越是现在这样,越是不能触发大明的逆鳞!” “快。” “快去见南王!” 高丽柳疯了一样的催促人们回国,生怕回去晚了一天,南王已经举旗行事,让人悔之晚矣。 —— 外界的热血,并无法改变皇宫的寒意。 老人突然醒了。 人们措手不及,纷纷上前,露出欣喜的眼神,朱棣还以为父皇好了起来。 “父皇,喝点粥吧,您已经三日未进食了。” 朱棣开口说道。 只要能吃饭,说明就好了,双眼里满是期盼。 朱元璋仿佛不认识周围,打量了一圈,最后才盯着朱棣,看着朱元璋的模样,人们升起瘆人的感觉,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 朱棣也被盯的有些忐忑,正要询问大夫的时候。 朱元璋开口了。 “老四。” “儿臣在。” “大明的江山社稷,今日交付给你。” “不要忘了让百姓们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也不要忘了,读书人是最坏的,大户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绝对不会在乎百姓们的利益。” “百姓稳,国家就稳。” “百姓最恨的是贪官,对于贪官,绝对不能手软,发现一个就杀一个。” 朱棣看着滔滔不绝的父皇,想着父亲才大病初愈,正要开口劝阻,希望父亲歇息会,等病好了再说。 旁观者清。 周围的人们露出了哀痛的神情,大夫也做好了准备,史官记下了一切,包括圣人亲口说道,把国家交付太子。 “噹!” “噹!” “噹!” 皇城。 钟声响了。 整个老城区都听到了皇城方向的钟声。 “一声,两声,三声.” 有的百姓内心数着数着,突然溃不成声,哭泣了起来。 还有的读书人跑上了街道,满脸的哀荣。 钟声敲响了四十五下。 告诉全天下,大明皇帝驾崩。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