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治国之道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第四十七章 治国之道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夫帝之治天下也,当以法为先,其中,又以束民为最重。”\n\n……\n\n“宋时虽有“凭由”,然来往于附近州者却也无需,遂致三百年间,暴乱达四百余起,天下难安!”\n\n“元以蛮夷入主中原,不懂治国之法,遂放任百姓而无约束,亦致乱矣。治民不设路引,致百年间义兵四起,陛下曰‘胡无百年之运’,诚是也。元不过九十八年即失中原,盖由是也。”\n\n……\n\n“如汉唐之“过所”,皆是设规立法,以此为凭,汉唐因之而有数百年。”\n\n……\n\n“故以学生之见,当以路引为通行之证,设卡于道路。无路引而往来者,以严刑罚之,使农人安于田亩,工匠限于作坊,各守本分,则少动乱而减流民。”\n\n“如此,大明可得万年!”\n\n“啪!”朱元璋的手掌重重拍在桌面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身旁的宫人还以为是哪个贡生的文章惹恼了皇帝,赶忙跪倒在地,就连呼吸都轻了许多,生怕惹陛下迁怒。\n\n然而此时的朱元璋,虽然鼻子中的喘气微微加粗,眼睛也是瞪大,脸色发红,似乎是大怒的样子,但是他的眼里闪烁着光芒,心情却是亢奋的,无他,这名贡生的想法竟与他不谋而合!\n\n最重要的是,这个贡生还为这路引制度,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元朝时并不是没有路引制度,但却只是针对商人,而朱元璋想的却是把天底下的所有人都纳入制度之中,可他需要一个理由。\n\n虽然洪武皇帝很好学,但是毕竟出身低微,后来又南征北战,等到有条件读书时,已经是三十多的年纪了,而贡生从小就饱读诗书,自然是比他要强上一截的,比如如此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朱元璋却是不能。\n\n虽然八股的笔法生疏了些许,朱元璋却是越看越是欢喜。\n\n看了眼名字,吴伯宗,他有些印象,是会试的第三名,当时贡生走入奉天殿的时候,他便排在第三个,相貌堂堂,一表人才。\n\n这简直是天赐朕的璞玉!\n\n心情激荡之下,他拿起毛笔,就要在上面写个“一”,那是一甲头名,状元的象征。\n\n然而,当笔尖接触到那宣纸时,他不由地顿了顿。\n\n虽然这篇文章深得他心,但是身为一名负责任的皇帝,他不能就这么主观臆断了结局。\n\n多少,还是把剩下的垃圾看完吧?\n\n是的,垃圾,对于这位洪武皇帝而言,这些对于他的王朝没有任何作用的东西,真真如同废纸。\n\n但是,随着大明疆域越来越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岗位的空缺,可偏偏许多文人怀念前朝不愿入仕,开科取士是唯一的办法。\n\n所以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在垃圾堆(对他而言)里找金子。\n\n他又翻了几张,只觉得越发的厌烦。\n\n长篇大论,千篇一律,没有半点新意!\n\n啧。\n\n朱元璋的脑门上暴起了青筋,这些酸文人,废话连篇不说,不多的重点,还全部跑题了!\n\n他随手将一张宣纸一丢,下一篇策论露了出来。\n\n看见了那士子的名字,他便有些兴致缺缺。\n\n严济。\n\n他立刻就把名字和脸对上了号,毕竟这家伙和某人眉宇间属实有些相似。\n\n但是紧接着,此人的轻浮之举便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在朱元璋眼里,此人“没有大将之风”,“毫无定力”,这样的人,又怎能揣摩出自己的深意?多半又是空谈废话。\n\n算了,给睿轩一个面子,三甲留个位置吧,毕竟是他亲弟弟。\n\n他的眼睛下移,已经准备好了翻页的准备,对于这些东西他已经不想多看了。\n\n《论肃清贪腐之重》。\n\n嗯……嗯?\n\n肃清贪腐?\n\n朱元璋的眼球立刻被抓住了。\n\n他可太讨厌这些吸他血的家伙了,对于扫除贪官的欲望甚至还胜过约束那天下的百姓,毕竟后者还只是可能对后世有造成影响,但是贪腐可是会导致王朝的倾覆,直接影响他的统治。\n\n他立刻细细地看了起来。\n\n第一眼,首先就让这位洪武皇帝觉得很舒服,规矩如同教科书般的八股文,简直就像淤泥里的一朵莲花,从鲍鱼之肆走出后的幽兰之室,先就压了之前那些策论一头,就连吴伯宗那一篇也不及它。\n\n接着,这名士子提出了现在大明朝急需解决的问题极多的贪官以及官场奢靡的风气。\n\n首先,贪腐的造成,是元朝时太过放纵,以及人心中的欲望过重导致的,这就需要加强监管以及加重刑罚。\n\n当然,这个问题的一个核心,他是避过去了,毕竟虽然确实与前元带来的风气与官员的贪婪有关联,但是老朱开的工资实在太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在科举里说这个,是怕朱元璋不给你落榜,骂你一声狂悖?\n\n这名士子提出,要建立如同汉时司隶校尉的组织进行纠察,对于贪腐之人,过千两者,便入狱十年。\n\n对于这一点,朱元璋先是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n\n纠察组织,他已经在做了,比如检校,然而此时检校规模不大,也仅仅限制于直隶但多少有些成效。至于贪腐,朱元璋在之前颁布的律法中也有提到。他憎恨贪腐之人,对于贪官的惩处也较前朝更加严格。\n\n然而,贪官却是屡禁不止,就如之前便有浙江都指挥储杰,贪赃枉法,置百姓于不顾,沿海地区竟然再度爆发起义!\n\n而这篇策论则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朱元璋这一切的原因。\n\n成本太低了。\n\n朱元璋的刑罚,不够重!起不到威慑的效果!\n\n千两白银真不算多,需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千两白银就要坐牢十年,这可是重刑了。\n\n但是朱元璋依然觉得不够。\n\n什么千两白银,贪官,只要贪,那就该死!\n\n便以六十两位界限吧。他眼眸中闪烁,已经做下了决定。\n\n对于建立遍布天下的情报网这一点,他也很赞许。\n\n朱元璋把这策论放在桌上,来回地踱步。\n\n这篇文章里的东西并不深奥甚至有些浅显,假以时日,他自己也能想出来。\n\n可贵就可贵在,这名士子不仅能够及时点破这层窗户纸,更是与自己有着相似的施政理念,即需要建立一个极大的情报机构,并且保持官员系统的清廉。\n\n如今天下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王朝,需要这样的人才。\n\n什么轻浮孟浪,此时早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一个人看另一个人顺眼时,那人啥都是好的。\n\n严济,严济……\n\n呵,严家这一代,倒是人才辈出呢……\n\n朱元璋突然眯起了眼睛。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