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医疗与投效,将重心放在土地上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第六十二章 医疗与投效,将重心放在土地上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密室之中,严凌轻轻拍了拍严涯的肩膀,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安慰似地说道:\n\n“没必要灰心,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n\n“医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最大的原因便是医师的收入与太过低下的地位不成正比。”\n\n士农工商,医属于工,理论上讲比商还高一级,可是明朝中后期还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弃儒入贾”,究其原因,还是商人太赚钱了,而医生相较之下,顶多养家糊口而已。\n\n“首先要提高医师的待遇,财帛动人心,只要有钱,不会愁没人愿意当医师的。”\n\n“我之前定下规矩,各镇子医师,除了治病救人挣来的钱外,我额外每个月再发一两五钱银子,但是现在看来我之前定下的工钱还不够,那就再增!\n\n“待会儿你去和主管的人说,月钱增到四两,学徒也有一两银子,然后找人在镇子里悄悄宣传出去。”\n\n听闻此言,严涯脸上露出喜色:“这般高的工钱,何愁百姓不动心啊!”\n\n那个时候普通农民一年,也就几两十几两的钱而已,勉强可以糊口罢了。\n\n而严凌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不一会儿便拿起来展示给了严涯。\n\n只见上面写着几句话:\n\n“治病救人,功德无量。”\n\n“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医师治人,恩重如山。”\n\n“照这个样式,多写几张,张贴在大街小巷。”严凌说道。\n\n“爹,这是干什么?”严涯有些疑惑。\n\n“要是你每天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这些赞颂医师的东西,告诉你医师所作所为实际等同于救命,那你慢慢的,是不是也会觉得,医师没有那么低贱?这是从根子里解决问题。”\n\n严凌见严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于是继续说道:\n\n“另外,可以建一个类似学堂的东西,请名医来教学医术、编纂医书,如同私塾之于读书人,便可使大夫郎中增加,也可以规范行医。”\n\n有些时候也不能怪百姓,有些人看了两本医书就自称郎中,结果脚气治到截肢,感冒治到逝世,不受待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n\n严涯点了点头,表示记住了。严凌只能在幕后给他提供建议,真正执行还是要靠他。\n\n“对了,我看最近族里收入不佳啊。”说了些花钱的事儿,严凌自然想起了族内如今的财政状况。\n\n一听这个,严涯立刻倒起了苦水:\n\n“爹,您是不知道,我前些天看账本才晓得,咱们的府库这段时日基本都是空的,三叔按您的吩咐办事,把赚来的银子基本花得一干二净。”\n\n“咱们家地的租子,只收其他地主的五成,收入太少了!自从海贸给停了,基本就靠着城里的那些商铺收入,本来也是够用了,可是这几年,又是给那些族人建房子,又是让那些孩子上私塾,这么一搞,不亏都是不错的。”\n\n“爹,我看咱是对那些百姓太好了。就算是咱们的族人,也是出了服的,爹您何必……咱们把租子提高一些吧,或者那些房子多收一点钱,这价值三四十两的房子您十几两就卖了,未免也太……”\n\n“住口!”严凌却是大喝一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我教过你很多次了!你爹我的权势,就是靠着家族的海船,靠着族兵一刀一剑拼起来的,要不是我厚待他们,他们又岂会如此拥护我?”\n\n“聚财,是要聚的,但是绝不能剥削族人百姓!我们是家族,求的是延续,要的是兴旺,钱财只是实现这一切的助力与途径!”\n\n一席话骂得严涯低下了头,严凌见他面有惭色,知道他是听进去了,这才继续说道:\n\n“对于家族的建设不能放松,不过比较花钱的几个已经快要结束,之后几年估计可以攒下点钱来,你顺便派人去考察一下良田。”等到之后海禁松弛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大捞特捞了。\n\n不仅如此,等过了那几个强势的皇帝,朝廷管理松弛,百姓向士绅投效土地,那严家绝对会是首选。\n\n薄利多销嘛,到时候严家租子低,百姓投效的时候,自然是优先考虑他们。虽然每一家少,但是合起来的数字却会很可观,而且那些都是青壮年农夫,必要的时候,可都是……\n\n现在少收点租子,关系到百年的大计。\n\n明朝的赋役制度很混乱,前期的几个皇帝在的时候,凭借着本事压得住,他们一死,躲役漏赋立刻就开始了。\n\n事实上明朝从来没有免田赋的规定,也没必要给某些群体免。\n\n三十税一,文景之治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了。\n\n倒是有很多有背景的士绅拖欠钱粮,但是法律允许的免税是不存在的。\n\n真正造成明朝大量土地被士绅阶级兼并的原因,是因为官员有免徭役的特权,并且连亲属也可以免。\n\n明代的徭役是按照土地来折算的,分为正役和杂役,其中杂役就是官员们免除的部分,正役则是可以出钱免去。\n\n明朝前中期的时候,朝政还算清明,虽然底层有些小动作,但是总体上官员士绅们还是规矩的。\n\n但是中后期的时候,士绅与官员勾结,干脆连正役一起逃掉了,这下最后的一道门槛也没了,不用交正役的钱了。\n\n于是大量的农民开始投效土地,到了士绅手底下,就没了徭役。\n\n七大姑八大姨,先就少了一批。\n\n又有一些脑袋灵活的,再少一批。\n\n接着,这么多人不服徭役了,那黄河总要有人去治,路总要人去修,官老爷的轿子,总不能没人抬吧?\n\n全都转嫁到了平民的头上。\n\n受不了了,逃吧。\n\n流民就这样起来了。\n\n他们走了,于是地主就占了这些土地,又不用服徭役了。\n\n剩下的平民更加痛苦。\n\n就像利滚利一样,就这么卷起来了。\n\n再加上天灾人祸,明末大量流民,就是这么来的。\n\n而且一条鞭法,干脆把徭役实体化为白银,导致了“赋中有役,役中有赋”的结果。于是官绅勾结之下,便出现了不仅是徭役,连田赋都开始收不上来的情况。\n\n-----------------\n\nPS:关于明代赋税问题,我在网上查了些资料,总结出这些,不一定对,欢迎大佬指正。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