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猝不及防的驾崩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第七十二章 猝不及防的驾崩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刘三吾率先开口:“天子为大宗,藩王为小宗,此为自古以来大位更迭之定事。东宫虽薨,然子嗣尚在,大宗未绝嗣,则小宗不可上位。臣请立东宫嫡长子允炆为太孙。” 齐泰虽然出身兵部,但在对古今史书也是信手拈来,他也说道:“燕王虽勇武,然喜兵戈、好征战,非明主之象。如魏之任城王(曹彰),可为将,不可为帝。《司马法·仁本》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陛下请勿忘隋炀帝旧事。” “如今烽火尽熄,残元覆灭,塞王镇边,天下已安,该择一守成之主才是。” “太子之子允炆,少即好学,颇通诗文,常与太子共议治国之道,为人仁慈宽厚,有人主之象。” “臣亦请立东宫长子,皇孙允炆。” 朱元璋浑浊的眼珠子转了转,显然他们的回答并不令他满意。 而此时一旁的严新成,却陷入了纠结。 从文臣的角度,其实他是认同朱允炆的。 燕王很强势,他就是一个年轻时候的朱元璋。 文臣的终极理念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皇帝,是朝堂上的一尊泥塑木偶,就是一个对文臣的建议唯唯诺诺,没有太多主见的皇帝。 你享你的乐,我治我的国,偶尔再骂骂皇帝表现一下自己的不畏皇权忠贞敢言,这是文臣们最喜欢的形式。 太强势的皇帝,就会导致文官士大夫的权力被极大压缩,这是他们极其不想看到的。 朱元璋开始的时候礼贤下士,打出了“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引得文人们以为他与前宋的赵官家没什么区别,于是纷纷投效。 然而,当真正入了这大明朝的政权,他们才发现,这朱皇帝,和前宋赵家差远了! 但是没办法,你要想跑,就是一个“都说朝廷官难做”。 现在好不容易要熬走了这个太岁,再来个朱棣?开什么玩笑! 但是对于严家而言,朱棣上位,却是更合适一些。 此时严家虽然已有几人入仕,但一官小,二也不多,总体而言,文官受到压制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勋贵受到压制,那才是动了大房的要事。 而且严铿还在燕王那边呢,听说履立战功,已经升到了燕山右护卫指挥使,燕王座下大将,要是燕王登上帝位,严家权势可不得盛极一时? 他顿时陷入了纠结之中。 那边,吴伯宗也不说话,只是老神在在地站在原地。 书房里一时陷入了沉默。 “臣以为,当立燕王为储。” 严新成最终做出了选择。 朱元璋眼睛一亮,而齐泰和刘三吾则转过头,用一种“叛徒”的眼神看着他,随后他们又很快明白过来,眼睛里显现出蔑视的神色。 鼠目寸光的家伙!竟然因一家一姓之兴衰,坏我大事! “燕王老成,如今以为众王之首,且战功赫赫,得此皇位亦能服众。如今还不是马放南山的时候,东南倭乱未平,北地也远不像齐学士说得那样太平,刀枪入库,早得很呐,大明仍需一进取之君。” “陛下,严新成所言乃是匹夫之见!” “陛下,万不可轻信此亡国之言!” 见朱元璋没有说话,刘三吾和齐泰当即开口。 三人就在下方你来我往,互相驳斥起来。 朱元璋坐在上首,他听着下方那争辩的声音,只感觉十分的嘈杂,心头涌上一阵莫名的烦躁。 这些人都是为了一己私利,没有一个是为了朕的大明天下在考虑! 他的眼中出现了血丝,伸手拿向桌子上的那方砚台,便想驱散他们,自己好好静一静。 好在他还是克制住了。 “退下!”朱元璋怒喝一声: “此事,朕还需考虑一番,再议!”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道皇帝为什么生气,但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也只好离开了皇宫。 ----------------- 朱元璋当然知道立储的迫切。 但是两者,属实很难选择。 燕王老成,且是剩下的孩子里最像他的,老人嘛,自然喜欢这样的儿子,但是燕王确实太过好战,在朱元璋的眼里,此时的大明已经基本太平了,边塞海疆,都只是疥癣之疾,需要的,是朱标这样的仁君,这一点从他对朱标的培养之中,便可见一般。 而朱允炆,其实真要说起来,就和刘三吾说的一样,他是大宗嫡子,正统性是要超过朱棣的。且他和朱标一样,可以看出是一个文人皇帝,符合朱元璋的要求。然而他太年轻了,也没有像朱棣那样,表现出过人的才能。 他最终还是没能做出决定。 朱元璋打算考察一番朱允炆,他把这个年轻人带在身边,让他与自己一起处理事务,同时命北地官员时时汇报朱棣近期行径。 然而,他却太高估自己的寿命了。 三个儿子接连离世,耗光了他最后的心力,他本就已经是一个七十一岁的老人了。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洪武皇帝驾崩。 他是死在御书房里的,当他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这个老人倚靠在龙椅上,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支沾着红色颜料的毛笔。 他的面前,那宽大的桌子上,放着一张黄色的绸布。上面端端正正,写着几个名字。 蓝玉、冯胜、傅友德、汤和、朱文正…… 其中蓝玉的名字上,有一个画到一半的钩。 此时的蓝玉,刚刚被朱元璋以僭越辱元妃、攻自家城池等十二项罪名逮捕入大牢。 朱元璋终究还是不放心,哪怕登基的是朱棣,他也担心对方压不住这些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臣子,尤其是现在还只有四十五岁,骁勇善战的蓝玉。 剥皮实草的命令,就在桌子上。 差一点,就要发出去了。 蓝玉捡回了一条命。 ----------------- 朱元璋死了,但是他没有来得及立下储君。 他废除了丞相,导致现在群龙无首,六部尚书与内阁阁臣聚集到了一起,商讨继位事宜。 虽然他们平时有着种种矛盾,但是面对继承人的问题,所有的文臣都联合在了一起。 甚至武臣之中,除了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李景隆,其他的都没有接到上朝的通知。 曹国公李景隆是墙头草的性格,他遵从了文臣们的命令,协助兵部尚书掌控住了京师的军队,严令不得妄动。 等到武将勋贵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回天乏术。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洪武遗诏发布。 诏曰。 立东宫长子,皇孙朱允炆为帝。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