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亚洲一号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筑梦太空第13章 亚洲一号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梁天就这么留了下来。 他身为工人的爸爸妈妈,一听梁天的工作性质,立马举双手双脚一起赞成。 梁天的叛逆,给这个家庭,造成过很多的流言蜚语。 念完高中不想着好好去工厂拿铁饭碗,一天到晚地只想着开车。 这在那个年代的工人子弟里面,绝对算得上是离经叛道了。 现在好了,这个最叛逆的小孩,走了比谁都更正的道。 梁天的爸爸妈妈都有了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这個时候,他们认为最大的幸福,到顶了,也就是儿子有了一个铁饭碗。 梁天成为特装车司机的过程,有很多的意外,更是有非常大的偶然性。 写成小说的话,题目肯定又得拉很长——《我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我的人生》。 第一部要是反响还不错的话,就可以接着写第二部——《我开车撞倒了一个人,这个人改变了我的人生II——我又改变了人类太空移民史》。 但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梁天以特装车司机的身份,参与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任务。 这是继1970年东方红一号之后的二十年里,最让中国航天人骄傲的时刻——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 这颗卫星叫【亚洲一号】,实际并不来自亚洲,而是由休斯卫星公司制造的,购买方是香港亚洲卫星有限公司。 这是一颗商用通信卫星。 【亚洲一号】这个名字并不是随便取随便叫的。 这么响亮的名号,也意味着,这确确实实是亚洲地区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 1990年,我国的经济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那时候,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第131位,比印度还要落后5位。 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是中国拥有了亚洲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呢? 这就不得不提1990年发生在中国的一件大事——第十一届亚运会。 【亚洲一号】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提供了卫星转播服务,标志着中国的广播电视业从此进入卫星电视时代。 1988年国庆,梁天正式进入航天发射中心。 十八岁的他倒是没有想过,自己能开车开进这么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项目里面。 在当下的那个时候,他其实是有很多不适应的。 能通过考核,有一半是因为赔不起钱害怕担责任,有一半是因为超常发挥。 做到一次开车几公里易拉罐没有位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每次都要保证做到,难度级别,就翻了一百倍还不止。 特装车司机要负责拉运液氢燃料至发射区。 液氢是一种极易挥发、极易爆炸的低温燃料。 在特定的条件下,极其轻微的碰撞和摩擦就足以引爆,都不需要有多少的燃料,就会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发射中心的特装车司机要做的,是拉着300立方的低温液氢,转移几公里的路径。 除此之外,还要在复杂的公路条件下运送火箭,在路两边加起来不到0.4米的前提下,丝滑而又平稳的度过。 这还不是最高的精度要求。 火箭运送到发射场之后,需要在倒车的情况下,和火箭厂房转运轨道的支架对接,误差不能超过0.1米。 一般人,别说开汽车,就算开个小电驴,也很难把精度控制在10厘米。 梁天开的可是大卡车,还是在远没有倒车影像的那个年代。 航天发射是不容有失的。 这个事实,带给梁天极大的压力。 刚来的时候,他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 时间一长,压力就大到超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可以自己消化的程度。 在知道自己肩负的是什么样的使命之后,几次小小的测试任务不达标,梁天就打起了退堂鼓。 他去找了亚洲一号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戢志东。 大众看到的01指挥员,就是在新闻联播的报道里面,喊一下“一分钟准备”、“321点火”。 真实的01指挥员,是要负责一个航天发射人物的方方面面的。 梁天向戢志东请辞:“我不喜欢开这种车,一天天的这么慢,开得我神烦。” “你是不喜欢,还是不达标?” “只要我愿意,你觉得会有不达标的可能吗?我没有专业训练过的时候,就能随随便便通过考核,这都练了好几个月了,怎么可能不进反退?” 梁小天同志死要面子拒不承认。 “哦,是这样啊。我差点以为有小年轻,能力跟不上打退堂鼓。还好你不是我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戢志东假装自己没看出来。 既不接受,也没有拒绝梁天的请辞。 这个时候,关于亚运会的宣传,已经铺天盖地。 1990年的一场亚运会,对于国人的意义,可不是33年后的同一场体育赛事可以比拟的。 那是一个小学生都会为祖国申办国际体育赛事,捐出自己全部零花钱的时代。 梁天想过要回家,去追求曾经向往的自由。 飙着车,在夜晚三点半,无人的大街上游荡。 但这个想法,只维持了睡一觉的时间,就烟消云散了。 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召唤着这个成长在工人新村的青年。 爸爸妈妈让他进厂,他总说不愿意每天都做重复的,一样的工作。 他现在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一样是开车,一样是重复的训练。 却有一种,可以被称之为使命感的东西,在他的心底,生了根,发了芽。 第二天,梁天起了个大早,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戢志东。 昨天他说了那样的话,总指挥也没有出声挽留。 只要没有明确这方面的表示。 自己本来也只是个“后进分子”,再被01指挥员看不起,那就真的没有什么留下来的可能了。 “起这么早呢?” 梁天低着头刚刚走到车门口,就听到有人和自己说话。 这声音,不用抬头,也知道是地面总指挥的。 梁天把头抬起了一半,一脸心虚地点头回应:“嗯。” “吃饭了吗?”戢志东又问。 “没……呃……吃,吃过了!”梁天一时间不知道应不应该说真话。 “没吃就赶紧去吃。”戢志东催促道,“等会儿饿的手抖脚抖的,要怎么好好开车?” 梁天站直了身体,稍稍往后拉了一下自己的姿态,确定戢志东没有追究昨天的事情的意思,赶紧给个敬了个礼:“知道了,东哥!” 说完,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撒腿就跑。 深怕稍微迟疑一下,戢志东会反悔似的。 看着梁天的背影,戢志东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可是自己断了不知道多少根肋骨,才带回来的人才,怎么可能,说放手就放手? 年轻人啊,就怕没有理想,只要有了,就会很好忽悠…… 时间一晃,就到了1990年的2月。 整个发射场,都在为亚洲一号的发射,做最后的准备。 这是中国航天,在世界商业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 为了确保卫星测试场房达到十万级的洁净度,科技人员一个个化身清洁工,穿着防护服,趴在地上,一块一块瓷砖地擦。 这让原本觉得自己和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的梁天,内心颇为感触。 经过一年半夜以继日的训练,特装车队最年轻的司机梁天,成功地把自己的倒车精度,稳定在了10cm以内。 他其实已经青出于蓝,完全可以把倒车精度控制在5cm以内。 他没能达到这个成绩,是因为考核没有这么细致。 有些人,考一百分,是因为他只能考一百。 有些人,考一百分,是因为卷面只有一百。 梁天将满2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航天特种工人,开始驾驶装载了300立方的低温液氢的特装车。 第一次执行任务,就被吓得不轻。 他明明开的比任何时候都要更稳,更精准,特装车的上方却开始冒起了白烟。 在看到白烟的那一瞬间,梁天就闭上了眼睛,在心底里和这个世界告别。 梁天闭上眼睛的时间,最多不过0.05秒,他知道这个瞬间有多短暂。 预想之中的爆炸,并没有如期来。 梁天很是有些意外。 但他是一位特装车司机,这并不是感叹劫后余生的好时机。 等到任务执行完毕,梁天才去和戢志东报告了这个情况。 戢志东略带安慰地出声问道:“会不会是第一次自己执行任务,太紧张,所以出现了一点幻觉?” “不可能!”梁天早就已经不是刚满十八岁,那个随时会打退堂鼓的少年。 “那你怎么会全须全尾地站在这里?”戢志东笑看梁天。 “那我怎么知道啊?或许是刚下了雨,或许是液氢的温度太低。” “行,你开的车,都把燃料安全送去加注了,你说什么都有道理。” 先前没有人说过有这样的情况,戢志东也没有太当一回事。 学有余力的梁天,闲着也是闲着,就这么加入到了航天清洁小分队里面。 科研人员负责趴在地上擦地砖,梁天就拿着吸尘器,把边边角角,那些手伸不进去的小犄角嘎达清理干净。 航天人,航天魂,哪怕是擦拭地面,洁净度也是以十万级来计算的。 …… 1990年4月7日,香港亚洲卫星有限公司请来了三百多位中外嘉宾,到现场观看亚洲一号的发射。 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发射外国卫星,不仅需要有同声传译,还必须要有实况直播。 中国航天,第一次登上国际商业发射的舞台,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这个挑战里面,不包括同传。 不管有没有脑组,在泱泱大中华,找个英语同传,怎么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绝对不可能出现,官方同传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情况。 嘉宾入座,主持人刚刚开场,同传就开始上岗:“Forthefirsttime,Chinaislaunchingaforeignmadecommunicationsatellite.” 中国航天的第一次商业卫星发射,就此拉开了最后的序幕。 在语言上,并不存在任何障碍。 有障碍的是,所有的细节,都摆在了实况直播里面。 每一个人,都比平时要更加紧张。 压力最大的,当属一号操作手——01指挥员。 4月7日当天,一共有三个发射窗口,两个在下午,一个在晚上九点。 上午还好好的,下午3点40分,忽然暴雨倾盆,惊雷滚滚。 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是由我国自研的长征三号火箭负责运送的。 长三用的是液氢液氧推进剂。 这种推进剂,危险到需要由特装车队来运输。 稍微有点碰撞,就可能会爆炸。 让转载了这种推进剂的火箭,穿越积云区、阵雨区和雷区…… 光想想,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不小心,就会直接触发闪电。 发射塔架边上,都有专门的避雷塔,火箭在发射塔架,就还算是安全。 要是在这种时候发射,导致火箭被雷给劈了,那将是想都不敢想的灾难。 中国航天人准备了这么久的第一个国际商业舞台,眼看着就要被1990年4月7日的一场暴雨给带走。 每个人的心情,都跌到了谷底。 包括具有司机和清洁工双重身份的梁天。 他这会儿级别不够,还进不了指挥中心。 只能在外面干着急。 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吧,天公最后还是作了一下美。 1990年4月7日,夜里九点整,发射场上空,拨云散雾。 这一天的最后一个发射窗口,终于翘首期盼的航天人和嘉宾打开。 三十分钟倒计时,就此开始。 “航区各号、首区各号、30分钟准备完毕,请求15分钟以后口令......” 戢志东开始执行一号操作手口令: “15分钟准备......” “1分钟准备……” 很多人都以为,到了这个时候,不管发射会不会成功,但发射这件事情,肯定已经板上钉钉。 事实却是,进入到倒计时12秒,还发生了一件让现场气氛直接凝固的事情。 火箭的上方,冒起了白烟。 现场的航天人,包括很多老专家在内,全都开始紧张。 这看起来,太像是液氢燃料泄漏了。 翟志东在这个时候,面临两个选择——终止发射,或者继续点火口令。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两秒钟的针落可闻之后,现场响起了翟志东平静而又镇定的倒计时口令。 “10,9,8,7,6,5,4,3,2,1,点火。” 久经考验,果断执行。 走,打,按着电钮,火箭就走了。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向大家宣布,据西安测控中心的通报,我们刚才发射的【亚洲一号】已经进入转移轨道,这次发射成功了。” 【亚洲一号】的入轨精度,离原定的准确入轨位置,偏差了9公里。 但这是太空的9公里,不是特装车司机的9厘米。 卫星制造商休斯公司,盛赞这次发射刷新了售出的32颗同类卫星的入轨精度记录,是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几个月后,亚洲一号卫星为1990年的BJ亚运会进行了信号传输。 “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各位观众,伱们好!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今天下午四点将在BJ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 亚运之后,【亚洲一号】卫星的转发器很快就被订购一空。 长征系列运载,在这次发射中,赢得了世界各国卫星运营商的青睐。 自此,国际订单纷至沓来。 只有翟志平自己知道,实况直播看起来平静而又镇定的十秒倒计时,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梁天的那句,一度被他认为是年轻人推脱借口的,【或许是刚下了雨,或许是液氢的温度太低】,又给了他多大的勇气。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筑梦太空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筑梦太空》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筑梦太空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筑梦太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