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6章:放大招!为了谥号,夏竦生前的最后一次折腾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第0336章:放大招!为了谥号,夏竦生前的最后一次折腾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八月二十二日。

就在苏良以为夏竦油尽灯枯之时。

后者竟口述一篇近三千字的长文,命亲信撰写下来。

其名为:《自罪书》。

此文不仅呈递给了中书,而且还让一些民间书贩印制誊抄,分发到了汴京街头。

很快,此文章便传到了御史台。

苏良拿到此篇文章后,忍不住感叹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夏枢相自知大限已至,竟想起忏悔了,真是令人意外。不过,他确实该忏悔啊!”

当年的庆历新政以及这几年的全宋变法。

若不是夏竦为了个人利益而从中作梗,绝对会发展的更好。

很多百姓都爱个热闹,并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说罢。

一时间。

苏良拿起夏竦的《自罪书》看了起来。

夏竦乃是他的启蒙之师。

编修过国史、治理过地方、镇守过边疆……

夏竦称主罪在他,而不在韩琦。

且还有举贤之功绩。

引得许多人称其为奸邪之臣。

苏良看完夏竦的《自罪书》后,忍不住骂道:“这个老狐狸,临死都不忘再折腾折腾!”

八月二十五日。

他自知“夏竦何曾耸”的骂语已经无法洗白,故而大方承认了自己的责任,还顺带着将韩琦的过失揽在了自己身上。

……

而涉及“自罪”的内容只有两条。

“竦少时明敏好学,十二岁作《放宫人赋》,十七岁著诗《渡口》,有薄名。”

那就是——

看完这篇《自罪书》后,有人觉得夏竦受了委屈,有人发现夏竦原来为国为民如此操劳,立下了如此多的功绩。

这哪是自罪书。

苏良看着看着,顿时觉得不对劲了。

二人相伴了四十余年,他对夏竦的感情非常特别。

赵祯看过此《自罪书》,都忍不住落泪。

……

有文治,有武功。

此《自罪书》迅速在民间疯传。

禁中。

此外,枢密院官官相护、谋私利者甚多,夏竦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时的他,应该据险而守,而非冒进。

其二,便是夏竦污蔑富弼和石介造反之事。

夏竦将其入仕以来的功绩细数了一遍。

其一,是对当年宋夏战事中好水川之战进行了解释。

他厚脸称,范仲淹、庞籍、韩琦、宋庠、宋祁兄弟都是他提拔上来的。

“景德四年,竦参加制科考试,考中贤良方正科,通判台州,兢兢业业,从未怠惰。”

夏竦的解释是:他绝无私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朝廷,只是有好事者,一直诽谤重伤,毁了他的名声,这让他感到很委屈。

若将这篇文章凝炼成一句话。

夏竦在民间的风评竟变好了许多。

正是因此事,使得夏竦在朝堂民间名声下降。

“我,夏竦,这一生,文武兼济,白璧微瑕。”

苏良觉得,夏竦应该是花钱了,不然民间的夸赞声不可能那么多。

“大中祥符七年,臣入资善堂,初为帝师,甚是惶恐,不遗余力为官家授学。”

简直就是一份自夸书。

“多年仕途,臣曾知邓州、襄州、寿州、安州、洪州、青州等地,历任安抚、招讨等使。”

夏竦带病回到了枢密院,他称需要收尾一些公事。

因身体虚弱,他直接将床榻搬到了枢密院。

此举,引得一些不明缘由的百姓盛赞。

然,苏良、欧阳修、唐介等人早就看出了夏竦的目的。

……

午后,御史台。

唐介、欧阳修、苏良三人聚在了一起。

欧阳修撇嘴道:“无耻!实在是无耻!这哪里是自罪书,分明就是在颠倒黑白,若不是他伪造证据,石守道怎会抑郁而终!”

欧阳修嫉恶如仇。

因石介的死,他永远都不会原谅夏竦。

唐介道:“他不过是为了争一个美谥而已。”

苏良和欧阳修同时认可地点了点头。

夏竦先是写“自罪书”,而后又带病去枢密院处理公事,只有一個目的。

死后欲得美谥。

对一名士大夫官员而言。

一生最大的荣耀,不是封侯拜相,而是死后能获得“文正”之谥。

谥,行之迹也。

乃是对一名士大夫官员一生的总结和评价,有恶谥、平谥、美谥三种。

三品以上官员和王公贵族身死后,官家都会赐谥。

“文正”二字,乃谥之至美,无以复加。

大宋立国到如今。

被赐“文正”者,只有三元及第、以计智逐权臣丁谓的名相王曾。

欧阳修道:“夏竦虽有才干,然为人奸邪,心术不正,最多能得一平谥,若得美谥,我必上奏反对!”

“我也是。”唐介直接干脆地说道。

苏良也点了点头。

若让夏竦得美谥,那对其他有大功绩,有上佳品行的官员就不公平了。

……

入夜,枢密院内。

夏竦之子夏安期将一份文书,递给了夏竦。

此乃夏竦的生平行状。

依照礼制,夏竦死后,其亲属需先将其生平事迹撰写成行状,而后送往太常礼院,由太常礼院先定谥号,待中书核准后,最后才能以天子的名义赐谥号。

夏竦为了得美谥,选择提前让儿子撰写,而他则是逐字逐句审查。

“咳咳……咳咳……”

夏竦看罢,先是咳嗽了半刻,然后才指着文书道:“这里,写的太差了!为父不是有宰执之能,而是大宋宰执,才能莫有高于为父者。记着,夸张了写!”

“那布衣毕昇都破例以三品官之制,使得朝廷辍朝一日,为父难道……咳咳……咳咳……难道还不值得一个‘文正’的谥号吗?”

“父亲,我明白了,这就改,这就改!”夏安期有些害怕地说道。

“咳咳……咳咳……”

夏竦休息了片刻后,道:“儿啊,若朝廷给为父的谥号非文正,你定要去‘论枉’,多哭,多闹,多讲为父的政绩,明白吗?”

“是,父亲。”

在议谥的过程中,首先是礼官确认,而后是宰相确认,最后是官家确认。

官员有异议,提出反驳,叫做“驳议”;而亲属有异议,提出反对,则被称为“论枉”。

在夏竦心里,自己的功绩是超过王曾的。

而他也试探过官家,官家是愿意给予他“文正”美谥的。

他要提防的不过是那些台谏官而已。

……

九月初二,入夜,秋雨淅沥。

枢密院内。

夏竦面无血色,靠在一张躺椅上。

其手持一杆狼毫笔,在撰写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篇奏疏。

一旁。

除了妻儿外,全都是他的亲信。

这一刻,无人敢劝夏竦回府。

夏竦已告知这些人,他死也要死在枢密院的官署内,死在为朝廷写奏疏的过程中。

为了博良臣之名,他也是拼了。

片刻后。

夏竦放下狼毫笔,朝着身边人道:“咳咳……咳咳……在我身死后,立马将此奏疏送给官家。”

其子夏安期正要接过此份奏疏。

夏竦却没有松手,两只眼睛直直地望着奏疏。

在停顿了数息后。

“噗嗤!”

一道鲜血喷出,飞溅在奏疏上。

而后。

夏竦看向沾着鲜血的奏疏,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其脑海一歪,闭上了眼睛。

一旁的御医,查看了一番夏竦的鼻息,无奈摇头道:“夏枢相,薨了!”

这是夏竦早就为自己安排好的死法。

死在枢密院官衙的案头,献上最后一份带着鲜血的奏疏。

这种死法。

他是大宋朝头一个。

因平生名声太坏,他迫切地想要得到“文正”之名。

这是他最后的执念,也是最后一次谋划。

“爹!爹!”

“夏公!枢相!”

……

一时间,屋内哭声震天。

紧接着。

夏安期将夏竦的死讯告知了外面一直守着的内侍,并将其父最后一份奏疏也交给了内侍。

……

两刻钟后,垂拱殿内。

赵祯得知了夏竦的死讯。

他甚是伤感,当即宣布,从明日起,辍朝三日,而他也将在宫中为夏竦穿丧服举哀。

随后,赵祯打开了带着夏竦血迹的最后一份奏疏。

此奏疏名为:《论朝政三思疏》。

夏竦提出了他的三项顾虑。

其一,当下朝堂众相公皆推举武人任军中正职,为将为帅,此风一起,日后朝堂恐陷于文武之争,他希望官家提前预防,以稳朝堂。

其二,他认为台谏势大,已到了不得不削弱的程度。唐介、苏良、欧阳修、范镇等人如同一人,对皇权、相权都产生了威胁,他建议,外放部分台谏官,使得台谏莫成一势。

其三,变法司倚仗皇权,权势已逾两府。他建议,可渐渐卸变法司之权,以免使得变法司独大,操控朝政。

从赵祯的角度来看,这“三思”皆是苦口婆心之良言,确实值得深思。

赵祯心中甚是感动,当即赐夏竦太师衔。

而后任命其子夏安期为经筵官侍读,以彰显朝廷对夏竦的厚待。

当晚。

夏竦之死,便传到了汴京百官的耳中。

官员们各有感概。

有人喜,有人悲,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因失去靠山而痛哭流涕。

苏良听到夏竦的死讯,不由得长叹一口气,道:“唉!夏枢相实有宰相之才,可惜大多才能都用错了地方。”

欧阳修则是站在庭院内,喃喃道:“守道兄,恶人已去,实乃大宋之幸,全宋变法将会愈加顺利,你可以安息了!”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宋做台谏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