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8章:奏疏如雪花,裁官之策万万不可延迟!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第0348章:奏疏如雪花,裁官之策万万不可延迟!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午后。

汴河河畔,阳光金黄,满地都是榆树、柳树的落叶。

远处清亮的河水上。

有客船、货船缓缓前行,不时传来船工们吆号子的声音。

而此刻。

在一处河畔上,围聚了诸多百姓,且越来越多。

很快。

开封府的衙差到了,皇城司的士兵到了,并迅速将那片河畔封锁起来。

十余条由士兵们撑篙的捕捞船出现在水面上。

紧接着。

文彦博、富弼、范仲淹、包拯、苏良等人坐着马车陆陆续续来到河畔上。

苏良到来时。

看到的已是四具身穿青色官服的尸体。

除了国子监博士周游相下落不明。

讲议司冗官检讨文字钱辅、殿中省主簿刘大林、编修会要所编修楚彦、太府寺主簿白一石,全部溺亡。

五名官员同时跳河。

莫说在大宋朝,数千年来都是头一遭。

……

禁中,垂拱殿。

赵祯正在阅读五名官员的联名绝命书。

“士大夫官员,身肩为天子牧民之责,乃江山社稷安定之根本。”

“变法司拟裁官之策,忤逆祖宗之法,背离太祖、太宗与先帝之浩荡皇恩,实为不仁之举。”

“裁官,坏我大宋江山之国运命数,百官惶恐心寒,士大夫官员不稳,则天下不稳;士大夫官员生乱,则天下必将大乱。”

“臣等无能,虽无栋梁之才,然亦有拳拳爱国之心,特以死明志,劝官家三思。”

……

赵祯将这份联名绝命书扔在地上,面色阴沉。

“哼,大道理谁不会讲!朕裁撤冗官,是为江山社稷去疾症,是为天下黎民谋福祉……”

赵祯最厌恶的。

便是一些官员在不占理的情况下,以性命谏君,强迫他改变圣意。

这种无赖式的威胁,赵祯早就受够了。

他对这四人的死并未有丝毫怜悯。

不珍惜自己性命者,也不会珍惜别人的性命,更别提百姓的性命了。

就在这时。

一名内侍快步走了过来。

“官家,跳汴河者,四人溺亡,一人失踪。此五人在家中也留下了绝命书,此刻绝命书的内容已在汴京城传开了。”

“朕知道了。”赵祯点了点头。

他已经预料到,接下来,定然会有许多官员上奏,反对朝廷施行裁官之策。

甚至。

取仕减额和门荫改革的策略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

而此刻。

在一处偏僻巷道的马车内。

户部判官崔宏和殿中丞丘裕相对而坐。

崔宏瞪眼道:“丘裕,你是怎么搞的,怎能让周游相逃了?他若还活着,道出此事是我们的谋划,咱们两个都要掉脑袋!”

“崔兄,我……我没想到这个家伙会水啊,他明明说自己是个旱鸭子,没想到用棍子捅都没将他捅到水底。我……我已经在汴河两侧,还有他家,都安排过人了,只要他出现,便立即杀了他!”

“不,不,不,不能杀他!”崔宏摇了摇头。

“若周游相没有死,我们便好生待他。不到万不得已,他应该不会说出实情,不然,他这个‘以死明志’的忠良之官就变成了小人,他也会被朝廷重惩,他应该没有那么傻!”

“有道理啊!”

崔宏想了想,接着道:“你继续派人找他,我借势将他们的绝命书在街头巷尾多宣传宣传,争取让禁中垂拱殿明日的案头,都是反对裁官的奏疏。”

“嗯嗯,明白。”丘裕点头道。

……

近黄昏。

开封府的衙役和皇城司的士兵依旧没有找到国子监博士周游相。

后者不是被水流冲远了,便是在某处自发上了岸或被人救上了岸。

……

此刻,变法司内。

所有变法司成员都聚在了一起。

四日前。

台谏将拟定的官员裁减名单即《省官名录·汴京篇》交到了变法司。

曾公亮、王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四人作为主要审核人,忙碌了四個日夜后,已复审完毕。

这份《省官名录·汴京篇》。

一共合并衙门七个,废除官职三十四个,提前致仕官员一百二十八人,罢黜官员三十二人。

名录中。

清晰地列明了衙门合并的原因、废除官职的原因,还有提前致仕和罢黜官员的原因。

提前致仕与罢黜大不一样。

提前致仕是提前退休,朝廷会根据政绩给予提前致仕者两成俸禄到半俸之间的养老钱。

罢黜,就是罢官,是去除官身。

多因官员犯了某项过错,贻误朝廷政事或政绩实在太差引来民怨,才会剥夺他的做官资格。

被罢黜者,无一文钱补偿。

苏良翻开名录。

很快就找到了今日溺亡的四人名字,三人被提前致仕,一人被罢黜。

但却没有发现国子监博士周游相。

他疑惑地看向曾公亮。

“曾枢相,我记得台谏送来此名录时,裁官的名额有国子监博士周游相,为何又将其划掉了?”

曾公亮认真地回答道:“周游相在国子监的教学成绩确实倒数,但据我们了解,此人人品不错,还资助了数名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而在国子监授课的名声尚可,勤勉而好进。我昨日去寻了唐中丞和欧阳学士,商议后,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裁官。

每裁一人,都影响甚大,故而大家都非常谨慎。

只要此人有为官的优点,有所长且品性无差,大概率还是会将其留下,再查看一番的。

那些提前致仕和被罢黜者,实因太差。

政绩没政绩,人品没人品,有的甚至还有贪污受贿的行径。

曾公亮也是在未知周游相跳汴河的情况下,去掉了他的名字。

此外。

所有提前致仕者和被罢黜者若有异议,都可前往变法司申诉,若有充足理由,还会经由两府重审。

……

片刻后。

变法司众人看完了此名录,皆无异议。

这时。

范仲淹开口道:“依照常规,我们明早便应将此《省官名录·汴京篇》交给中书和官家。但今日四名官员因裁官之策自溺身亡,还有一名失踪,我们是不是等两日,再将此名录呈递上去?”

此话一出,众人都深思起来。

此名录,不是一份裁官之策,而是一道实实在在的裁官名单。

本来一旦公布,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今,又有五名官员因反对裁官而自溺,一定会引发更多反对之声。

此事若传到地方,甚至有可能掀起官变。

就在大家都犹豫时,王安石站起身来。

“绝对不能延迟呈递。延迟就意味着示弱,一旦向那些反对裁官的官员示弱,他们必会变本加厉,日后还如何裁官?”

一旁的司马光摇了摇头。

“我建议,延迟呈递。士大夫官员自溺再加上这份名录,不但会使得官家得一个'不仁'的名头,还会引起许多官员‘怨上’,怨上之声太甚,朝廷就乱了,有人定会趁乱造反,一旦势大,就糟糕了!”

王安石看向司马光。

“前怕狼后怕虎,何时能成大业?这些年来,我大宋造反的人还少吗?若有官员造反,此官员绝非良官,我们将其剿灭即可,去除冗官,乃全宋变法的重中之重,若再次如蜻蜓点水一般,全宋变法的成果早晚会被这群人毁掉!”

“介甫,不是不呈递,只是延迟呈递,待明日看过官员们的态度再说!”梁适补充道。

王安石撇着嘴。

“变法之策,何时要看别人的态度了?难道别人反对,我们就应停下来吗?莫说跳河者只有五人,即使有十人,百人,裁官也不能延迟!”王安石扯着喉咙说道。

富弼摇了摇头,道:“介甫,再等一等吧,太冒险了,此等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照顾底层官员们的情绪,他们一旦感觉朝廷寡恩薄义,必出大事!”

“是啊,必须缓一缓。”曾公亮也开口道。

王安石瞪眼道:“富相、曾枢相、这怎么能扯到朝廷寡恩薄义上面呢,我们裁减的都是该裁之人,去除的都是朝廷的蛀虫,不能妥协,绝对不能妥协,不然结果可能与当年的庆历新政一模一样!”

听到此话,富弼和范仲淹都皱起眉头,然后继续规劝王安石。

这王安石以一敌众,丝毫不落下风。

片刻后。

富弼、范仲淹、曾公亮等人都看向一直未曾发言的的苏良。

当下朝堂。

能将王安石的拗劲摁下来的,也只有苏良了。

苏良想了想道:“我支持介甫,我们裁减的都是该裁之官,不应以其他事延期。”

裁官,讲究的乃是一个凌厉的势头。

唯有朝廷足够强硬,后续才能减少很多麻烦,不然,将一路遇挫折。

苏良表明态度后。

王安石顿时有了底气,再次高声讲述起自己的观点。

……

这一刻,变法司议事厅,就如同一个菜市场般,吵得甚是激烈。

谁也无法说服谁。

尤其是王安石与司马光,就像吃了火药一般,声如洪钟,说个不停。

“够了!够了!”

资格最老的范仲淹拍了拍桌子,众人才都停了下来。

范仲淹道:“稍微缓一缓。明日近午时,待官家看过众臣的奏疏,我们便一同去向官家送《省官名录·汴京篇》,然后道明我们各自的立场,等官家定夺,如何?”

其他人纷纷点头,当下也只能如此做了。

……

夜幕降临,汴京城内灯火如昼。

今日官员跳河之事,成为了无数百姓谈论的热点。

一名书生将一份抄录版的绝命书撕成了两半,然后愤怒地说道:“跳河明志,他们以为自己是三闾大夫屈夫子吗?哗众取宠而已,我不相信这五人能阻拦住朝廷裁官!”

“刘兄,恐怕这五人只是餐前小菜,明日必然会有很多官员借此势反对朝廷大规模裁官!”

“唉!我感觉官家可能又要延迟裁官之策了,没准儿这次和庆历新政一样,又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又一名书生说道。

“要是这样能逼得朝廷更改变法之策,那……那我明日也跳河,让朝廷重新恢复原来的科举取士!”

……

深夜。

汴京城南,保康门瓦子南的一处巷子中。

一座一进的宅院内,闪烁着微弱的烛光。

这一刻。

国子监博士周游相坐在桌前,一边饮酒,一边望着繁星满天的夜空。

这里是他的一处私宅。

以远方表哥的名义购买,连他的家人都不知此处。

里面存储了近半个月的食物。

只要朝廷没有大规模搜查汴京城,他躲在这里十天半个月都不会被人发现。

周游相虽是一介教谕,但却熟读孙子兵法。

在丘裕问他会不会水时,他便怀疑前者可能要谋害他,故而提前规划好了逃跑路线,然后回到了这座宅院中。

此刻,他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因为他亲眼看到,与他一同跳河的四人,在水中挣扎之时,得到的不是帮助,而是有人拿着棍子将他们朝着水底捅。

他想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决定在宅院中多呆几日。

若官家依然要大规模裁官,并对五人跳河极为恼怒,他便逃。

若官家暂缓裁兵之策,他便迅速露面,到那时,许多官员都会欠他一份人情。

……

翌日,一大早。

银台司的吏员就把一摞摞奏疏送到了垂拱殿。

足足有十余名吏员搬运。

垂拱殿御案两旁的四张桌子全都堆得有一人多高。

赵祯来到殿内后,便看起了奏疏。

尽管在他意料之中。

但一些官员的言语仍让他甚是气恼。

有官员称,大规模裁官实乃是“鸟尽弓藏”之举,朝廷如此做有失仁义。

有官员称,官家实乃是受了变法司官员的蛊惑,这些官员意在使得让官家背上“薄恩寡义”的骂名。

还有官员称,大规模裁官,有违祖制,实乃祸乱江山社稷之举,建议立即废弃。

……

赵祯看得一肚子火气,将这些反对者的名字都记了下来。

……

与此同时,苏良上衙的路上。

其坐在马车上,正打瞌睡,马车突然停了下来。

而后,苏良就看到顶着两个黑眼圈的包拯钻进了马车。

还不待苏良开口,包拯便道:“景明,老夫昨晚一夜未睡,我详细研究了这五名跳河官员的家族、性格、政事能力,我发现,他们可能不是主动寻死,而是中了一些人的圈套!”

苏良张口欲言。

包拯又说道:“千万别让官家和变法司将此事的矛盾激化,我这就回去查,最多三日就能破案!”

说罢,包拯快速钻出了马车,苏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宋做台谏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宋做台谏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