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功、该赏!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功、该赏!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大军开拔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朱允熥多操心,因为很多的事情早就有章可循。大家只需要按照早就定好的一系列制度来就行,事情就可以井然有序。

至于自家的叔叔们需要带兵出征,这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一切都按照规矩来就好。

朱允熥再次来到了武苑,仔细的检查着一系列的武苑筹建工作。

“工匠这边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看向严震直,朱允熥说道,“工部的事情交给你自然不用担心,你做事也得当。惟独就是全都自己握着不好。”

严震直吓了一大跳,赶紧解释说道,“殿下明鉴,臣岂敢贪权!”

严震直这么谨慎也非常有原因,李善长就算得上是前车之鉴。

哪怕严震直自然没办法和李善长相比,可是如果解读出来的是皇太孙觉得工部尚书将工部打造的铁板一块,以及贪权,那自然也就是不小的麻烦事了。

不过朱允熥还是笑着宽慰,“用不着如此紧张,天下工匠大多都是在工部登记造册。只是有些时候其他衙门有事,工部该放还是要放。”

严震直自然知道这些,不过还是忍不住说道,“殿下,实在是武苑这里有些不妥。武苑若是将作坊需要用人,臣等自然不敢怠慢。只是工匠到了武苑一概不还,且改了户籍,这不妥当。”

这就是严震直想要吐槽的地方,这些也算得上是让他感觉到非常不满的一个原因了。

实在是武苑太欺负人了,做的一些事情也不只是在挖工部的墙脚那么简单了。

武苑的一系列工作,凭良心来说工部一直都是非常配合的,不管是营建还是其他的方面,能配合的都是在配合。

实际上也不只是工部,户部也好、兵部也罢,都不敢在这件事情上拖后腿。

一方面是因为武苑是皇帝和皇太孙的旨意,另一方面就是颍国公傅友德这个勋贵坐镇,哪怕是严震直这个尚书也不敢在这件事情上为难。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问道,“工匠改了户籍,是有这回事吗?”

傅友德心里吐槽,可是表面说道,“回殿下,实在是这些工匠所制的东西太过特殊,臣也只能出此下策。”

朱允熥一副了然的样子,点头说道,“确实是这个道理,这些工匠制作军械、火器,这些法子不好流落民间,还是管起来最为合适。”

既然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哪怕严震直心里想要吐槽,哪怕是有些文官觉得不太妥当,这时候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了。

皇太孙、五军都督府强势是一回事,工匠们所掌握的技艺确实需要保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说很多的读书人乃至华夏百姓看不上一些蛮夷,除了礼仪之邦等等之外,实际上也是因为一系列的先进生产力等等,这可以让大家骄傲。

可不是说只有茶叶、瓷器这些优势,包括建筑、铁器、冶炼方面的技术,都是要领先周边的一系列蛮夷。

当年女真人攻破汴梁,掳走的不只是北宋皇室、文武或者女子,还有无数的工匠。

蒙古人被赶回了草原之上,他们的冶炼一下子回到了原本的水平,现在一些生活需求的铁器都不够。更别说安南、麓川等等地方,冶炼也都不够。

冶炼业跟不上,火器等等自然也就别指望了,差距自然也就更大了,完全也就是一些不够看的水平了。

郁新这个时候则说道,“殿下,只是将一些工匠改为军户,怕是不太妥当。臣所知,一些木匠也都成了军户。”

常升立刻不满的说道,“你也是尚书,岂能不知道理?木匠,木匠就不行了?攻城用的云梯不用木匠,难道要用铁匠?”

郭英也跟着帮腔说道,“户部尚书,老夫本来不愿多嘴。木匠真有大用,边关城隘的大门,还是木匠来造最好。”

郁新只能连连败退,他只是小小的提出了一点反对意见,勋贵那边就有些同仇敌忾的意思了。

朱允熥笑着不说话,勋贵有些时候也特别的有意思,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团结的。

别看现在的这些勋贵还分什么淮西勋贵,或者是投效的、归附的,或者是中山王一系、开平王一系等等,但是在面对文官的时候,那就是勋贵集团。

所以哪怕蓝玉、常升都是看傅友德非常不顺眼,可是只要怼文官的时候,他们都是‘不计前嫌’的并肩子上!

这类情况也不只是常升等人如此,其他的勋贵基本上也都是这么一个德行。

傅友德这个时候也说道,“郁尚书、严尚书,不是老夫贪权,实在是军械兹事体大不能马虎。”

大概是看对自己有恩的郁新被为难,夏原吉赶紧硬着头皮上前,“颍国公,尚书大人并无他意,只是改动户籍只是和陛下先前所定制度有些冲突。”

“不冲突,一点都不冲突。”耿炳文就站出来立刻说道,“此前就有改动户籍之事,这也就是改几十、上百个工匠的户籍,哪有那么大的麻烦!”

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就算是严震直、郁新等人心里有些不太满意,也只能选择息事宁人了,实在是他们争不过。

勋贵集团本来就是实力强大,再加上皇太孙一直闭口不言的态度,文官们就算是想要争也根本就争不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识时务了,继续争下去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好处了。

朱允熥可不是坐山观虎斗,没觉得这就是想要看到文武之间相互制衡等等,没有那个必要。

傅友德所作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说是朱允熥的态度,只是很多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出面,那自然也就别指望朱允熥帮那些文官们说话了。

常升这个时候就看着严震直,继续说道,“说起来还有铁匠的事情要和严尚书商讨,中都留守司那边不管是挖煤还是炼铁、铸炮,都缺铁匠。”

严震直顿时头皮发麻,连忙说道,“开国公,铸炮等事不归工部管,自然有其他衙门做事。”

这么说也没什么问题,工部名义上是掌管着天下工匠,可是有些衙门真的不是工部就能管到的。

比如说火药司等等,那显然就不算是工部可以管辖了,很多的军械制造等等工部会参与其中,只不过也不全都是工部的工匠参与其中。

常升则不管不顾的说道,“我是知道这回事,只是那些衙门缺人,自然也只能找你这个工部尚书了,要不然咱们去哪找那么多的工匠?”

本来是想要将一些手艺精湛的工匠给要回来,可是现在倒好,很有可能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下算是亏大了。

实在是这些勋贵太不讲道理了,这一个个的脸皮厚的厉害,抓住机会就会紧咬着不松口,全都盯着呢。

朱允熥就连忙打岔,说道,“现在工部也不容易,你们也要体谅一下严尚书,哪能好点的工匠都给你们征调了!”

严震直一瞬间都有些热泪盈眶的感觉了,还是皇太孙殿下体恤下属、顾全大局!

工匠,现在的严震直也时常感觉到工匠有些不够用,他现在也经常感觉到人手非常的紧缺呢。

应天府皇城乃至城池营造的工程实际上一直都是在继续,这几年虽然是放慢了节奏、缩小了规模,但是孝陵、东陵那边还是需要大量的工匠。

现在皇太孙又要在天津卫筑城设卫,还需要疏浚大运河等等,这些也都是需要大量的役夫、工匠等等,这些工程的规模显然都不会小。

更何况去年朝廷就在各地兴修水利,那些国子监的学子不少人去跟进进度,但是很多的事情也都是需要工匠们完成。

这些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严震直这个工部尚书时常感觉到人手不够、国家的一系列大工程也不少,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朝廷有着一系列的大工程,对于工部来说也好、对于户部来说也罢,都是不小的压力。

只不过郁新、严震直等人也都明白,这一类的事情是没办法避免的,甚至这一切都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

筑城设卫也好、疏浚大运河也罢,这都关系着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这是非常重大的战略,自然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拖后腿。

而兴修水利等等更是关系着民生,要是谁敢在这些事情上动手脚,不需要皇帝杀的人头滚滚了,皇太孙就要先眼里揉不得沙。

朱允熥看着傅友德、严震直,说道,“咱们大明现在的工匠技艺之精湛无需多说,只是决不能骄傲自满。若是有功、有重大改进,朝廷该赏。”

旁边的道衍则有些不理解一般的问道,“殿下,赏功罚过向来都是朝廷律例,只是如何奖赏、如何责罚,也需有个规矩。”

罚,其实大家也都是心里有数的,很多的工匠不敢对待自己的工作三心二意,那是因为他们担心被责罚。

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器物,都是可以溯源追究到具体的工匠身上。

大明自然也是如此,比如一些枪炮会印有具体卫所、工匠的信息,涉及到皇城的金砖等等也都是要有工匠的信息等等。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肯定也知道,好多工匠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会担心将技艺教出去之后没了吃饭的手艺,所以总是有所保留。”

这件事情在场的人都心里清楚,不要说一些工匠了,其他的一些行业实际上也都是如此,很多人都会留一手。

这不只是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只是担心自己的竞争力会下降等等,这也关系着儿孙们的活路。

一门好的手艺可以养活一大家子,独门技艺可以让自家人生活的还算不错,到哪都不缺一碗饭吃,甚至有些活离了他们就做不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就出现了传男不传女等等一系列事情。有些学徒去学手艺,帮着师父洗衣做饭、倒夜壶,学手艺期间没有工钱都是常态。

道衍就继续说道,“殿下,依臣所见,朝廷给与工匠赏赐太薄,以至于有些工匠不愿尽心。”

朱允熥就点头认可说道,“确实如此,朝廷所赏赐只是钱粮,也是比较少。真要是以此就让那些工匠交出绝技,他们怕是不太愿意。”

这话说的虽然绝对了一点,不过在场的人也都不认为有太大的毛病,因为实际情况差不多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工匠们的待遇不算高,勉强养家糊口不说,而且也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等等,他们自然也就不太乐意对待一些事情拼尽全力了。

在现有的一些条件下拼尽全力的去做事,这也是对一些工匠不太工棚。

朱允熥就说道,“回头再想想法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千万不要小看了一些技艺,那对朝廷说不定就有大功,说不定利国利民。”

道衍一唱一和的说道,“殿下英明,只是如此必然是要重赏。寻常财物等,那些工匠怕是有些看不上。”

蓝玉不太理解的问道,“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吧?多厉害的工匠还能对江山社稷有利?”

不少人立刻瞪向蓝玉,这个脑子比嘴巴跑的快的凉国公,也就是皇太孙不计较,要不然被穿小鞋也是咎由自取。

道衍就说道,“就说那衣被天下的黄道婆,她岂能无功?擀、弹、纺、织的技艺说来简单,只是若非她将习得技艺传播及改进纺具,松江纺织能有如今模样?”

这一点都不是在夸张,黄道婆确实是让松江成为纺织中心的关键人物之一,她的功劳让大明百姓现在都享受到了遗泽。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一些工匠,他们是真的有大用!

看到蓝玉不再说话,朱允熥就说道,“大和尚说的有道理,黄母之功确实太大。听闻琼、沪两地乡民均立祠奉祀,并建祠祭祀,有识之士还为她树碑立传,尊奉她为“织女星”“先棉神”。要我说这还不够,以她的功劳,朝廷也当敕封。”

宋末元初的人,也值得大明朝廷封赏,因为有大功、因为是榜样!(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